新时代高校提升资助育人效果的探索

2018-11-09 10:27李宁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高校

李宁

摘 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不仅要做到精准资助,还应当从经济帮扶向资助育人方式转变,从而把资助育人工作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通过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励志教育、职业生涯教育等指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长、建功立业。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7B-0063-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家庭贫困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庞大。为了使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让一個学生失学,国家2007年出台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自该政策实施以来,我国的资助政策体系由不完善逐渐走向完善。国家加大了学生资助力度,资助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减免、补偿代偿、勤工助学和绿色通道等多样混合的资助体系。这一体系已基本能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进入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需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着力解决局部仍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目前,我国高校的资助工作正从加大经费投入,扩大资助规模上向加强资助育人效果,提高资助育人质量转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对保障贫困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

资助育人就是要以扎实的资助工作为基础,培养受助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以前简单的经济资助相比,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 “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让受助学生同样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的资助工作保障了教育的公平,诠释了共享发展的理论,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引贫困大学生把握正确的价值方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资助育人的指导原则。

(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的工作重心是人才培养,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整个社会在人才需求方面对高校毕业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因此,高校应把综合性、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在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工作重点,使经困生在走入社会后能从容应对。

(三)加强经济困难学生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

资助育人工作要将“物质帮扶”与“精神资助”相结合,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因此,首先,要加强励志教育。在受助的家庭贫困大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以家庭经济困难为主,这些学生一般来自农村、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失业家庭、孤残家庭,有些学生甚至是孤儿,一直以来主要依靠政府帮扶、亲属救助完成小学、中学的教育,这些成长环境相对贫困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面对学校里的贫富差距,极易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有些学生甚至有抑郁倾向。因此,资助育人工作要引导经济困难的学生养成自信、乐观、积极、自强的品质。其次,要加强诚信教育。目前,有一部分学生为了获取国家奖助学金,弄虚作假、伪造假的家庭信息。还有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不按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甚至有些学生拒绝归还助学贷款。针对这些不诚信的表现,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第三,加强贫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当前高校的资助工作多以无偿资助为主,容易使受助学生养成等、靠、要的思想,产生不拿白不拿的心理,缺乏感恩意识。资助工作应培养贫困学生知恩感恩意识,养成勇于担当、互助共享的品质,自觉承担起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

二、当前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育人理念还未完全建立

一直以来,各高校并未从根本上确立资助育人理念,大部分高校把贫困生认定和助学金的发放作为资助工作的主要任务,并未对资助后的育人工作给予充分重视。高校资助工作的基础是经济保障和物质支持,本质在于思想育人和精神激励,但教育工作者对思想育人和精神激励缺乏重视。受助者则缺乏主动接受教育的意识,认为资助工作就是资金发放,经济帮扶,不需要接受相应的教育,对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漠不关心。

(二)资助工作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各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主要由学工队伍负责,其主体是辅导员。辅导员一般身兼数职,工作繁忙,资助工作仅仅是辅导员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因此,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资助工作中去。另外,由于没有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致使其专业性不强。

(三)工作实效性不强

从贫困生评议方面看,评议结果存在不合理、不公平现象。学校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以《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为主,缺乏实地调研,不能做到精准认定。从助后活动来看,一般都是开展一些义务打扫教室、实验室的活动,或者举办一些演讲、征文比赛,对学生吸引力不强,教育力度也不大。

三、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经困生的感恩意识

高校在注重经济扶困的同时,更应关注受助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需求。要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资助精神、资助目的。在接受资助时能对国家、社会充满感恩之情。同时,在资助时要保护受助学生的隐私。针对一些贫困生长期以来由于家庭贫困导致性格敏感、多疑、缺乏自信、自尊心强的特点,在资助时尽量不透露受助生的家庭隐私,使受助学生能和普通学生一样健康成长。

(二)加强师资队伍培养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辅导员队伍为主,因此要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辅导员资助育人工作的理论和实际能力,尤其要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咨询能力、团队辅导能力、主题教育能力。帮助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并对所开展的资助育人工作进行理论性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辅导员的科学文化水平。

(三)加强贫困大学生的励志教育和诚信教育

首先,要鼓励贫困大学生勤工助学。通过勤工助学不仅可以使大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得到改善,还可以使他们对贫困本身有积极健康的认识。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塑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品格。其次,要在贫困大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使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话剧、演出、唱歌等活动宣传诚信的重要性。在贫困生认定方面要坚决杜绝弄虚作假,鼓励学生举报身边的非诚信行为,尤其在助学金评定方面。同时,在思想理论课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为此,学校还可以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类别受助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开展走访敬老院、孤儿院、去山区支教等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自强自立、充满爱心的品格。

(四)提高贫困大学生职业规划和求职能力

在资助育人过程中,高校要努力培养贫困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发展意识,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規划教育,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学校应针对贫困大学生开展一些培训项目,免费或象征性地收取一定的费用,鼓励经困生积极参与。比如:开设英语口语班、针灸推拿班、雅思班、托福班、舞蹈班、绘画板、演讲口才班等。让贫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从而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例如,山东大学开展的“添翼工程”,只要是学校审核认定的家庭困难学生,都可以免费或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参加各类培训或能力提升课程。该项目在山东大学已运营11年,每个学期受益的经济困难学生达3000人左右,这不仅给予学生经济帮助,更能给予学生能力的帮扶。

四、结束语

高校落实资助育人工作要高举“立德树人”的大旗,建立起扶困助学—立德助人—投身中国梦这样一条多特色通道。对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给予经济上的帮助,还要在精神、心理上给予帮扶,使贫困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同时提高社会竞争力,从而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发展困境与高校资助育人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2]王铭,王守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6).

[3]刘云博,白华 .精准化资助:高校学生工作新思维[J].教育评论,2016,(2).

[4]谢红霞.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6).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高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