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荣
小儿过敏性鼻炎指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同时伴有多种免疫性细胞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的慢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占儿童耳鼻咽喉疾病的40%[1-2]。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生活方式及生态环境的急剧变化,过敏性反应性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升高,而小儿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3]。本研究选择我院儿科符合小儿过敏性鼻炎诊断标准的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穴位贴敷联合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儿科收治的80例小儿过敏性鼻炎患儿,均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标(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标准。80例患儿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8岁,平均(6.1±0.5)岁;实验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8岁,平均(6.5±0.8)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标(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年龄4~8岁;患儿能够表达,能够配合计划疗程治疗;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治疗依从性差;有心、肺功能不全者;其他系统疾病者;不能坚持治疗者。
1.4 脱落标准 因与研究有关的医疗原因和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退出观察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每日晨起1次,每侧鼻孔1喷,15 d为1个疗程。
1.5.2 实验组 实验组给予中药穴位贴敷配合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贴敷药物:辛夷、麻黄、徐长卿、白芥子、细辛。所有药物研粉过100目筛后,以鲜姜汁调为膏状,放置容器内避光密封待用。贴敷取穴:大椎、风门(双)、肺俞(双)、迎香(双)、膏盲(双)。贴敷方法:于治疗时取黄豆粒大小药膏(约0.5 g)压成饼状;放置在患者的相应穴位,用2 cm×2 cm大小的透气胶布固定,每次每穴贴敷5 h,迎香穴20 min/次,3次/周,3次为1个疗程。糠酸莫米松喷雾剂用法同对照组。
1.6 观察方法和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详细记录临床体征及症状改善情况;实验室检测项目分别在治疗前后各检测1次,有特殊原因或疑有不良反应时,应随时检测。
治疗过程中均不服用其他药物,若由于某种特殊情况,不得不加服其他内服药或接受其他治疗措施的,必须在临床观察表中详细记录所有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和其他治疗措施方法、次数等。
改善率采用体征评分计算(表1),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显效:改善率>50%;有效:21%<改善率≤50%;无效:改善率≤21%。
表1 体征评分
血清总IgE: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抽取静脉血10 mL进行血清总IgE检测。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症状改善时间采用(±s)表示,行t检验,总有效率采用率表示,行卡方检验,α=0.05。
2.1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 实验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67.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儿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IgE指标变化比较 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IgE水平为(45.06±19.89)kIU/L,对照组IgE水平为(69.33±33.49)kIU/L,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IgE指标变化比较(±s)单位:kIU/L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IgE指标变化比较(±s)单位:kIU/L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4周 P值实验组 40 122.56±31.67 45.06±19.89 <0.05对照组 40 120.61±30.56 69.33±33.49 <0.05 P值 >0.05 <0.05
2.3 两组患儿不适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儿的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患儿不适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 单位:d
表4 两组患儿不适症状改善时间比较(±s) 单位:d
组别 例数 鼻塞 鼻痒 流涕 喷嚏实验组 40 2.31±0.56 3.16±0.67 3.22±0.51 4.56±0.79对照组 40 4.15±0.35 5.38±1.58 5.76±0.89 6.81±0.98 P值 <0.05 <0.05 <0.05 <0.05
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礼记·月令》中记载:“李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涕”。古代文献中尚有鼽嚏、鼽鼻、鼽水、鼻流清水等别称。《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谓:“鼽者,鼻出清涕也”,“嚏,鼻中因痒而气喷作于声也。”而正式称为鼻鼽则首先见于《素问·脉解偏》。本病的内因多为脏腑虚损,正气不足,腠理疏松,卫表不固,风邪、寒邪或异气侵袭,寒邪束于皮毛,阳气无从泄越,故喷而上出而为嚏。
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水、醋、蜂蜜、药液等介质调成糊状,或用凡士林等凝固状油脂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中药汤剂熬成膏,直接对患者进行贴敷治疗[4-7]。穴位贴敷疗法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通过透皮吸收,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使局部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其他部位,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作用直接,较之服药尤有力,适应证遍及临床各科。
穴位贴敷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和经络为理论基础,不经胃肠给药,无损伤脾胃之弊,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不犯上下,具有药物的经皮吸收和经络穴位效应的双重治疗特性,对惧针者,补泻难施之时,不能服药之症尤为适宜。贴敷腧穴按经络作用原理选取,药物通过经络腧穴局部刺激和吸收,经络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8-10]。
本研究中,实验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67.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IgE水平为(45.06±19.89)kIU/L,对照组IgE水平为(69.33±33.49)kIU/L,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儿的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穴位贴敷联合糠酸莫米松喷雾剂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的血清IgE水平,更有助于患儿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能祛风宣肺,扶正祛邪,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可有效缓解鼻塞、打喷嚏症状,治疗小儿过敏性鼻炎疗效确切,方便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