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航
孤独症又被称为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神经性发育障碍,常伴有语言发育障碍、活动局限、社会交往障碍、兴趣范围狭窄等特征,且具有病程长、预后差等特点,不仅对患儿造成伤害,还将影响其家庭,增加社会负担[1]。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语言发育障碍是孤独症患儿的核心病症。相关研究指出,有效的语言干预措施在孤独症患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主要探讨音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功能康复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孤独症患儿96例,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1~7岁,平均(3.94±1.02)岁;病程2~4年,平均(2.76±0.64)年。观察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2~7岁,平均(4.13±1.20)岁;病程2~3年,平均(2.52±0.55)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神经病学》[3]中孤独症相关诊断标准;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的患儿;脑实质发育障碍;听力发育障碍;体格发育障碍。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语言训练,方法如下:①动作及手势模仿。为患儿示范动作,从简单动作开始,患儿学会后,逐步增加难度。②对视训练。可借助食物、玩具等吸引患儿的注意力,并同时呼唤其名字,与其进行对视。③家庭强化训练。让家长帮助患儿强化所学的技能、技巧,并应用到生活当中,训练期间嘴型可夸张示意。④发音训练。可借助羽毛、蜡烛、哨子等训练患儿的呼吸,由元音逐渐过渡至辅音,再逐渐过渡至单字、单词、句子等发音,还可借助动物、交通工具等所发出的声音进行拟声词训练;指导患儿进行唇部张开、闭合、前突、回缩等动作,舌的前伸、回缩、上抵硬腭、左右摇摆等动作。4次/周,20次为1个疗程。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音乐疗法,方法如下:①相互问候。为患儿演唱问候歌曲,例如《你好歌》,演唱过程中可握住患儿的双手,将患儿的名字融入到歌曲中,吸引患儿注意力,并主动与患儿对视,增加交流机会,不仅可减轻其紧张感,还可与患儿建立稳定的关系,增进护患感情。②音乐聆听。根据每位患儿不同的情况,可即兴演奏不同的歌曲或钢琴曲,运用音乐疗法中的聆听法,增加患儿聆听的兴趣,激发其快乐情绪,带动患儿随着音乐哼唱或演唱,从而提升患儿语言表达能力;即兴演奏法还可根据患儿的情绪转变所演奏的音乐,针对性更强,治疗氛围佳。③乐器挑选。患儿可通过触摸、敲击等方式自行选择喜爱的乐器,该过程中可培养患儿听从指令的能力,认识乐器,并鼓励其表达乐器名称,有效提升患儿语言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④乐器演奏。指导患儿利用乐器为音乐伴奏,使其可正确掌握演奏重点,对于能力稍好的患儿,可边演奏边哼唱,提升患儿语言表法及语言理解能力。⑤音乐律动。跟随音乐,可引导患儿进行身体的律动,鼓励患儿随着律动哼唱或演唱,音乐律动属于再创式音乐疗法,有效提升患儿的语言理解及社交沟通等能力。⑥结束活动。活动接近尾声,可先播放一段和缓的音乐,舒缓患儿情绪,并共同整理乐器,演唱《再见歌》,进一步提升患儿语言理解能力。2次/周,20次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语言功能、行为能力及社交能力。①语言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后利用孤独症儿童心理教育评核第3版(PEP-3)[4]进行判定,主要包括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认知等方面,分值越高,代表语言功能越好。②行为能力分别于干预前后利用孤独症行为量表(ABC)[5]进行判定,主要包括语言、感觉、交往、躯体运动、生活自理等方面,总分156分,分值越高,代表行为能力越差。③社交能力分别于干预前后利用孤独症治疗评定量表(ATEC)[6]进行判定,主要包括语言沟通、感知觉、行为、社会交往4个维度,分值0~179分,分值越高,代表社交能力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X2检验,率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PEP-3各项评分比较(表1) 干预前,两组PEP-3各项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PEP-3各项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PEP-3各项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PEP-3各项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语言理解 语言表达 认知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48 17.42±2.55 26.63±4.18* 15.86±3.27 28.38±4.72* 29.71±5.52 40.18±6.12*对照组 48 17.16±2.29 22.54±3.32* 15.34±3.05 21.57±3.84* 30.06±5.69 34.53±5.94*t值 0.526 5.308 0.806 7.754 0.306 4.590 P值 0.600 0.000 0.423 0.000 0.760 0.000
2.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ABC评分比较(表2) 干预前,两组ABC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ABC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ABC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ABC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观察组 48 106.83±8.74 71.68±9.20 19.191 0.000对照组 48 107.25±8.82 83.24±10.06 12.433 0.000 t值 0.234 5.875 P值 0.815 0.000
2.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ATEC各项评分比较(表3)干预前,两组ATEC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ATEC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ATEC各项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3 两组患儿干预前后ATEC各项评分比较(±s) 单位: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观察组 48 113.34±10.49 53.85±6.33 33.640 0.000对照组 48 115.08±11.52 64.27±7.15 25.963 0.000 t值 0.774 7.560 P值 0.441 0.000
近年来,孤独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认为其发生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异常、神经递质因素、围产期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以往,临床上常采用药物、物理疗法、康复训练等方式对患儿进行治疗,虽然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智力发育,但仍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相关研究指出,音乐疗法可有效改善自闭症患儿的语言、感知觉、情绪、行为及社交能力[7]。
语言障碍是孤独症患儿的核心病症,患儿常表现出语言理解能力差、言语形式及内容异常、言语运用能力受损、言语发育迟缓甚至不发育等。目前,临床常采用语言训练的方式对孤独症患儿进行干预,且取得一定成效[8]。相关研究指出,语言训练可有效促进自闭症患儿语言理解、按令做事、开口说话、与人交流等,还可帮助患儿向社会化方向发展。音乐疗法属于系统性的干预过程,主要通过音乐的各种形式为患儿提供更加有效的康复治疗[9]。音乐疗法涵盖了音乐、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并涉及教育、生活、医疗等领域,充分满足个人、家庭、社会等的需求,通过音乐、乐器、表演、互动、学习等形式,并结合音乐元素,开展全面的干预过程[1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PEP-3各项评分较对照组高,ABC评分、ATEC评分较对照组低,表明音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对孤独症患儿语言功能康复的影响显著。分析其原因在于音乐疗法过程中,音乐的声波可起到刺激脑部神经细胞的作用,提升其兴奋性;音乐的旋律及节奏还可刺激患儿的听觉,使其产生情感的共鸣;音乐疗法还可使患儿产生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的意愿,提升其积极性;同时,通过音乐的聆听及演奏,还可有效减轻其抵触心理,增进护患感情,使其建立更加健康的生理及心理状态,进而改善患儿语言、情感、社交、行为等方面障碍;对于音乐兴趣较高的患儿,音乐疗法还可使其主动进行语言表达,提升其语言理解能力,进一步促进患儿康复[11]。李瑞玲等[12]研究指出,语言训练结合音乐疗法可有效提升孤独症患儿的语言表达及语言理解能力,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音乐疗法联合语言训练促进孤独症患儿语言功能康复,提升其行为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