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我是另一个人

2018-11-07 03:40孔沁刚
现代家长 2018年9期
关键词:顾先生成功感人格

孔沁刚

什么是双重人格

顾先生是我多年前的邻居,我搬家以后就断了音信。前不久,顾先生辗转找到我,说是想向我请教心理问题。见面后我才知道,他的儿子小德因为迷恋网络,出现异常行为,半个月前被诊断为双重人格,正在医院的心理科接受治疗,而顾先生对这种病一知半解,担心上当受骗。

“别胡思乱想了,医院还会骗你?”我说,“治疗心理疾病,家属的配合非常重要。”

顾先生苦着脸说:“医院只让交钱,不给讲解,我连什么是双重人格都不清楚,只好来问你。”

我解释道:“双重人格是指一个人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人格,并以原始人格为主人格,分裂人格为亚人格的一种精神变态现象。双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又被称为解离性同一性障碍。这种心理疾病诊断起来不难,很少误诊,所以你不要乱想。”

顾先生又问:“这种病到底有多严重?”

我如实相告:“双重人格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精神疾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不过,小德年龄小,应该属于早期,治愈的希望很大。”

顾先生半信半疑,说:“人格就人格嘛,怎么会分裂出两个人格呢?我在网上查了两天,还是不明白,你能给我解释清楚吗?”

“那我们就从什么是人格谈起。”我给顾先生泡好一杯茶,耐心地说,“人格是一个人稳定的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人格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经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完成某种活动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是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是活动倾向性方面的调整,如动机、兴趣、理想等。小德在现实生活中和在网络虚拟空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格,如果两种人格彼此独立、相对完整,在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甚至严重对立,那就是双重人格了。”

顾先生问:“两种人格严重对立是什么意思?自己跟自己吵架吗?”

我说:“不,严重对立是指两种人格的表现截然相反,比如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循规蹈矩、自卑懦弱,但在网上却特立独行、飞扬跋扈,等等。”

“对对,小德就是这样!”顾先生告诉我,今年15岁的小德在家长、老师眼里是听话的乖孩子,很少有出格行为,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迷恋上了网上的各种贴吧,身份从匿名过客到独立建吧的吧主,聊天内容无所不及。“渐渐地我发现,小德在自己屋里上网的时候经常发出奇怪的声音,或狂笑,或厉声斥责某人,感觉屋里有两个人。等我推门进去,小德又细声细语地问我做什么。”顾先生描述道,“这样的事发生多了,我找小德谈话,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小德目光深邃地看着电脑,慢条斯理地说了一句让我毛骨悚然的话:‘爸,在网上,我是另一个人。他的意思是说,他在网上混得很风光,不像在现实生活中,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中等生。我不敢怠慢,带他去医院检查,果然被查出了大问题。”

网络上的青春期

我告诉顾先生,小德的双重人格绝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不易被人察觉。一般来说,小德在现实人格的基础上形成网络人格,需要经过试探和自我塑造两个基本的阶段,即对自己进行全面包装,塑造一个自己满意或最适合网络空间需要的角色。塑造得是否成功,标准是取得网友的信任。“慢慢地,小德会对自己塑造出的人格特征信以为真,仿佛自己真的拥有这些特征似的。时间久了,这种虚拟人格就固定下来,在心理上形成某种程度的分离,双重人格就出现了。”我说,“要命的是,虚拟人格一旦形成,就会进入潜意识,使现实人格有时也难以觉察到它的存在,但虚拟人格总会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存在,表现出不可思议的行为特点。这样,双重人格的症状就出现了。”

顾先生说:“在医院,小德遇到不少差不多同龄的病友。请问,为什么青少年容易得这种病?”

我分析道,青少年因迷恋网络而出现双重人格,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第一,自由与现实出现严重冲突。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社会上最累的群体,沉重的学业压力、激烈的升学竞争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感,紧迫意识、危机意识明显增强,严重束缚了自由天性的发展。面对压力,青少年需要缓解和释放,但是社会、家长和学校的高要求使他们不敢造次,只好在网上宣泄。这就为网络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

第二,个人终极价值感丧失。青少年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追求反叛,常常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方式发现和检验外在的价值信条,但是他们缺乏分辨价值体系的内在客观标准,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时候最容易迷失自我,从而无法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在新的价值体系确立之前,需要寻找一定的价值填补已经出现的空白。网络是多元价值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地方,因而他们会首选在网络中寻找另类的快感。

第三,青春期心理冲突加剧。青少年心理发展表现出种种心理冲突和矛盾,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由于身体的发育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有一种强烈的独立意识,经常与成人进行对抗,同时在心理上闭锁倾向加强,不愿意向别人倾诉。对父母的逆反、对教师的反抗、对同学的不信任,使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极度的敏感令他们不能完全相信他人,对自我的保护也令他们必须进行起码的防御。但是,如果态度上已经超出了寻求理解和防御的程度,长期下去就会增大出现网络双重人格的可能。

第四,家庭支持功能失效。科技進步和通信技术高度发达,使传统的“顺向社会化”悄然变为“反向社会化”,即思维活跃的青少年首先把握了最新、最有效的知识技术,然后再向儿童和成人延伸。这种状况使得家长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不满足现状的青少年不得不向外界尤其是信息容量大的网络集中。而代沟的进一步扩大使青少年与家长之间的有效沟通逐渐减少,相反,相当一部分冲突来源于家庭。家庭的心理保健功能降低,渴求理解和宣泄的青少年便纷纷转向网络寻求情感支持。

“感觉孩子们的青春期是在网络上度过的!”顾先生感慨道。

我笑道:“无论你对网络的负面效应多么反感,都要心平气和地接受它,否则你永远不可能理解孩子。”

家庭支持不可少

顾先生痛定思痛,中肯地说:“如果我早知道这些,早一点干预,或许小德就不会得病了。”

“现在也不晚啊!”我大声鼓励道,“亡羊补牢,未为晚矣。何况,小德不是走失的小羊,只是迷路了,现在正走在回家的路上。一般来说,对双重人格的治疗,需要大量的家庭支持内容,你要做的工作有很多。”

顾先生问:“我需要做哪些工作?”

我告诉顾先生,对双重人格患者的家庭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给孩子减压。从本质上说,出现双重人格是人面对环境压力的一种心理防御,所以,给孩子科学减压会对病症产生釜底抽薪的作用。我对顾先生说:“小德的压力可能来自学校,也可能来自家庭,更可能来自自己的青春期心理冲突,或许,上述三种压力都有,只是程度不同。这方面你需要求证医生。如果医生给小德做过催眠治疗,一定有这方面的信息。获悉小德的具体情况以后,我们才可能对症下药。”

第二,帮助孩子获得成功感。双重人格的背后,往往是强烈的自卑和脆弱,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自信感和自强感,从小事做起,逐步获得成功的感觉。我分析道:“无论心理治疗多么成功,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巩固疗效,而最好的巩固之法就是让孩子获得成功感。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成功感,他会本能地回到网络虚拟空间,享受他虚假的强大。虚拟的成功感起码好过没有成功感。另一方面,孩子和成人的差别在于,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界限还不是那么清晰。一个在网络世界里恣意妄为的成人,可以在现实世界中保持良好的现实功能,但孩子不同,就像孩子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梦会实现一样,他们相信网络世界的事情也会实现,而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对成长有着相当大的危害,所以,必须想办法让孩子回归现实世界。”

第三,给孩子满足感和安全感。孩子在网上自我满足,极有可能是为了弥补现实生活中的欠缺,无论孩子欠缺什么,都是欠缺满足感和安全感。“所以,给孩子满足感和安全感,就等于告诉孩子,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同样精彩,而且现实世界更可靠。”我说,“建议在物质方面多投入一些,比如給小德重新布置房间,平时多送些小礼物,让他感觉到父母爱他。”

第四,引导孩子与同龄人建立友谊。人际关系烦恼是许多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所以,父母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血缘优势,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其回避现实人际交往的真实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如果小德与同学关系不佳,可向班主任寻求支持,帮助小德回归班集体。”我举例道,“如果小德对父母有意见,可以坦诚地与之交换意见,解除误会,互相尊重,改进交流方式,共建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现在,小德仍在接受心理治疗,进程缓慢。顾先生已做好了准备,他通过学习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知识和辅助康复技术。他说他要陪儿子重新过一次现实版的青春期。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顾先生成功感人格
以鸟喻人
男子冒充“美女”诈骗登徒子
顾先生的孤独简史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岂曰无缘?心之所向行之所往
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感赋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顾颉刚与中华书局
自信心和成功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根本
生物教学中课堂展示的形式与实施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