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美珍 崔祥芸
真、善、美的艺术创作原则,不仅是成人文学作家一直以来的追求,也是儿童文学作家必须要灌注在作品之中的审美价值追求。不过,成人文学作家可以在内容上通过审丑、暴力等元素凸显主题,使用朦胧深奥的语言,先锋的表现手法展示匠心,达到呼唤“真、善、美”的目的;儿童文学作家则不能如此处理文本,他们必须要考虑到儿童这一特殊阅读群体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文化需求,从而营造出一个适合儿童嬉戏的文字园地,同时也要铭记“真、善、美”的原则,创作难度不亚于成人严肃文学。真实又饱含幻想,向善却不流于俗套,美好却并不肤浅,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然包含着这样的气质。儿童文学作家谭旭东编织出的童心世界简单却不失精致,儿童可以在这座真、善、美的文学花园里流连忘返,学习、娱乐并成长。
不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每一篇文学作品都必须拥有艺术的真实,儿童文学作品也不例外。儿童文学作家从儿童的心理特征出发,创作出的作品大多都充滿了幻想色彩,丰富的想象力营造出引起儿童阅读兴趣的文字氛围,即使是描述他们天天经历的校园生活,也会因为夸张和幻想变得活泼多彩起来。但是,这些艺术的加工都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展开,如果没有真实,再多的想象力也只能变成空中楼阁,不着实地的艺术创作必然被读者与时代淘汰。真实和虚构,在文学的领域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艺术的真实是主观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诗艺的真实。情感、逻辑和本原性质的真实不影响内容的天马行空,反而会带给读者更加有层次的阅读享受。谭旭东的小说《蜡笔森林的故事》将幻想拉进了现实的殿堂,蜡笔森林虽然是用想象构筑的奇妙世界,但出场的人物、发生的故事都来源于儿童们触手可及的生活。一个个虚构的形象和故事投射出儿童们每天经历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而且,这些拟人化的角色身上带着各自特殊的物性,并不是一味地靠近人类形象而失去了动物本身特有的属性,比如,调皮猴爱攀爬,长耳兔总是蹦蹦跳跳的,棕熊一家都喜欢吃蜂蜜,松鼠把家安在远离地面的树洞里……作者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增加了角色的鲜活程度,也从侧面拉开了小说与生活真实的距离,让艺术真实与现实巧妙的平衡统一,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能引起小读者们的共鸣,又能在阅读时让他们生发出“动物就是这样的”想法,带给他们文学的慰藉。谭旭东在创作中求“真”的同时,又很关注求“真”的方式和真实的尺度。真实并不都是善与美的,儿童也不能避免目睹生活中的丑恶和黑暗,那么文学作品要如何书写,用什么样的方式书写那些不可回避的矛盾冲突,再呈现给小读者呢?谭旭东在小说《十一份检讨书》中给出了答案。《十一份检讨书》以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个普通班集体的生活,小说属于纯粹的现实型儿童小说。文本中的五(3)班是一个和谐团结的班集体,即使是这样一个看似平静的班集体,也不可能完全没有矛盾,因为孩子们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个性色彩,这既是他们可爱纯真的地方,也是矛盾冲突产生的源泉。比如,爱恶作剧的汪简就把前排女生尹子涵的头发烧着了。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出发,这件事非常严重,但谭旭东娓娓地向观众剖析了汪简“作案”时的心路历程,让读者明白他并没有校园欺凌的心态,而是纯粹的恶作剧。不过,作者并没有为汪简开脱和辩解,即使是孩子,也应该有底线意识和原则意识,明白事情有可为有不可为,做错了事要承担责任,接受惩罚。所以汪简进行了自我检讨,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谭旭东书写“烧头发”事件时,详尽地描述了孩子的行为举止,展现了孩子的真实心理,不投入作者的情感倾向和道德判断。作者暂时地、局部地退出文本,反而更能还原儿童世界中的“真”,把道德评价的任务留给读者。而且,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时还注重“真”的尺度,对于生活里的一些阴暗面,作家采用了模糊淡化的方式来呈现。比如《十一份检讨书》中的贾斯豪总是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者没有直接写他马虎大意的原因,而是宕开一笔,介绍“贾斯豪的家庭条件不错,据说爸爸是开饭店的,妈妈在一家民营企业做财务总管,收入很高”,之后便再无他言。虽然作者“顾左右而言他”,但读者们可以从文字中推断出父母工作繁忙对贾斯豪疏于管教的家庭状况。作者没有把笔触伸进贾家内部,而是使用了模糊淡化的处理手法,委婉地展示了个中原因,考虑到了儿童读者的阅读适应力,不直接揭露社会生活中阴暗的一面。
人类是情感性的动物,不仅是作家,所有艺术家在创作文艺作品时,都要表达出“向善”的情感价值追求,作品才能为观众读者所接受。儿童文学作品比起一般的文艺作品,更需要考虑到儿童特殊的生理心理特征,用儿童能接受的方式传达出有针对性的价值导向。儿童文学表达“向善”这一价值追求,需要使用简单清晰,符合儿童阅读兴趣,照顾儿童阅读能力的写作手法,但文学绝不能沦为说教的工具。儿童文学应以儿童为本位,考虑到儿童的阅读偏好,文本必然是反说教的,但是纯粹迎合儿童的阅读兴趣,一味追求好玩而放弃了文本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不可取的。文章是否需要载道,每个人看法不同,每个作者的实践也不同,但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没有一本被列为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包含深刻的情感价值意义,即使是以“好玩”“博孩子一笑”为初衷创作的《爱丽丝梦游仙境》《金银岛》《长袜子皮皮》等作品,也充满了对勇气与自由的讴歌,对真诚善良的褒扬,展示自信自立自强等元素。学者兼作家的谭旭东在《乌石塘的孩子》一书中表示“小时候读书,无法估量它有多重要。但爱读书,读好书,童年一定快乐,少年一定烂漫,人生一定丰满”。“好书”,不仅要有意思,还要有内涵。儿童是需要被教育的,他们处于成长阶段,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很容易被频繁接触的人、事、物影响,有什么比用美妙的故事,可爱的小诗,优美的散文来引导他们更好呢?儿童文学能化有形于无形,把情感教育、价值教育、观念教育融汇于作品之中,寓教于乐地让儿童受到感染熏陶。比起一本正经地说教,徜徉于文字之中更能滋润儿童幼小的心灵。谭旭东的儿童诗集《我只是一只小鸟》活泼清新,节奏明快,适合儿童朗读,如《春风不说话》一诗“春风不说话/只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把嫩嫩的小苞儿留下/让柳树的枝条摇着绿辫儿/让连翘花嘟着鹅黄的嘴巴/春风不说话/只亲亲地上的小草/摸摸地上的泥巴/田野冒出了排排绿芽/山岗上摇曳着朵朵红花”。在这个工业文明不断摧残生态环境的时代,城市的自然景观已经是凤毛麟角,甚至连乡村也被现代化进程不断侵蚀着,田野里的排排绿芽、山岗上的朵朵红花,正在年复一年地消亡。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很难无拘无束地去亲近自然,新鲜的空气、成片的绿荫、鸟兽的呢喃对他们来说既遥远又陌生,与其让他们看干巴巴的自然科普读物了解自然,不如读《春风不说话》这样的小诗,因为诗歌中包含的情感力量是其他读物无法取代的,诗人将他对万物的热爱,对自然的感激之情溶入语句中,表达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期许。儿童在读到“不说话的春风”时,能很明确地从“小苞儿”的“留下”等词句中提炼出作者对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也大可以展开联想,想到妈妈、老师等具体人物的奉献精神,把诗歌与现实联系起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情感世界。小读者能从这首小诗中感受到的一切,都建立在作者倾注于其中的人文关怀之上。作者也像不说话的春风一样,默默地站在童诗的背后,以童心和爱心打造儿童诗。“向善”的情感价值追求即是连接诗歌、读者、作家之间的桥梁,正是因为这种普遍存在于人类潜意识中的情感,儿童才能在诗歌中读到作者的匠心,感受到文字中独一无二的人文情怀,同时也让这种情感温暖自己,这就是谭旭东的儿童诗之所以能吸引读者的魅力之一。
除了真、善之外,优秀的文学作品必然能带给读者美的享受。当作家遵循“真”与“善”的原则创作作品,并在文本中将“真”“善”统一时,文本内容就已经满足“美”的要求了。不过,文学作品不仅仅要在内容上达到美的境界,也需要在文本的外在形式上创造出“美”。只有内容和形式达到平衡与统一,文学作品才能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儿童文学作品也必须追求这种“美”的统一,而且,这种“美”一定要是儿童可以感受并理解的。儿童对美的敏感程度其實远远超乎成人的想象,但部分成人总是过于高傲和主观,认为儿童看不懂或读不出语言文字中的美。有这种观念的作者在创作时,完全以俯视的心态看待儿童,轻率地判断儿童的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炮制出语言幼稚,情节俗套,思想空洞的儿童读物,这些作品可能也会短暂地吸引小读者的目光,但都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这种误解导致现今市面上的儿童文学作品良莠不齐、泥沙俱下,更造成了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严重“偏科”,童话、寓言、小说泛滥,散文、诗歌却鲜有人涉足。不过,随着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儿童诗、散文的关注也逐渐增多,有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先觉者态度的作家已经走在了创作的前列。谭旭东的儿童诗集《我只是一只小鸟》和散文集《乌石塘的孩子》这两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集,分别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向儿童传递了文学之美。《我只是一只小鸟》中每一首诗都具备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的特征,不仅如此,谭旭东的儿童诗在语言上灵动优美却很平易近人;在形象上高度集中概括,又靠近儿童的审美;诗歌具有故事性,但从不拖沓;使用的修辞手法多姿多彩,却从不故弄玄虚,不用儿童理解不了的。如《草帽》:“草帽上的小洞洞/是我给阳光/开的一扇扇门/你看,阳光钻进来了/他们调皮地踩着我的影子/我的影子上留下了他们的脚印。”阳光、帽子、影子,这首诗写得非常贴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善于观察的孩子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产生共鸣,即使没有类似的经历,也会因为那个口头上的“我”产生亲切感。“我”的草帽,“我”看到像门一样的小洞洞,“我”和阳光一起玩耍,这些都是“我”做的事情,读诗的儿童难道不会产生代入感吗?一旦有了共鸣,这首诗的美妙就会像泉水一样汩汩地流出,沁入儿童心灵的原野。而且,这首诗使用第一人称诉说了一个灿烂阳光下的小发现,为了符合儿童视角,也为了读诗的儿童,作者虽然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也没有曲折委婉进行表达,而是直接把草帽上的洞和门联系起来,阳光也就是孩子身边淘气的小伙伴。如果说从语言上能感知到的诗歌之美是第一层,形式上的美是第二层,内容上体现出的诗歌之美是第三层,发人深思的内涵之美就是第四层了。看上去颇为简单的《草帽》,细细读之,还包含着儿童心中的哲学。没有阳光,就没有影子;没有草帽上的小洞,阳光就进出无门;影子如果不是暗色的,上面也不能留下光明细碎的脚印。儿童可能不会通过这首诗联想到对立统一的概念,但是他们一定能模糊地感知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伴相生的道理,尤其是“他们调皮地踩着我的影子/我的影子上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两句,顶针的使用延长了语音对大脑的刺激,词语的重复实际上是一种强调,能够激发儿童思考形而上的问题,尽管这种思考是原始的,但这也是必要的,思考是成长的必经阶段,只有自主开展思维活动,才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况且,儿童在进行诗歌内涵思考的同时,也是在体味思考本身的美,即使当下他们感受不到,将来也一定会因为思考而获益良多。谭旭东的儿童诗引领小读者走进了层次丰富的美的世界,诗歌化为足迹,印在了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也必将伴随他们一生。
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是需要深刻理解儿童的,理解他们能被什么样的作品打动。虽然时代不停更迭,一代代的儿童也有各自的特点,但有些东西是隽永的。谭旭东用他的小说、诗集和散文集告诉我们,以“真、善、美” 为基石构建的童心世界,永远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