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
数学活动就是将数学的学习内容以一个个活动的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借助小组活动学会合作学习,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开展回顾与整理,促使学生进行反思与展望,引发思辨与新的思考。下面以数学活动为载体谈谈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以数学活动为主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作为数学学习过程中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实践操作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一方面能够将知识由探究到发现的过程全部展现在学生面前,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显性化,让学生更容易发现数学的规律,揭示知识的本质。例如,六年级上册“表面积的变化”一节的教学,作为一节活动课,其过程是将若干个相同的正方体或长方体组合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核心在于通过拼接前后物体表面积的变化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规律,并初步运用其原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样的活动该如何组织?上完课后留给学生的是什么呢?在这节课中我始终抓住立体图形拼接前后体积不变、表面积变的特点组织学生動手操作,深入研究不同拼接方法背后表面积的变化规律。于是,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给学生展示几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然后横着并排成为一个长方体,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
其次,选取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拼接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大长方体,研究前后表面积变化规律;
再次,对比前面两次活动,探究其表面积变化规律;
最后,回归应用,探究生活中常见的包装问题。
通过上面四步实践操作,学生明白了:第一,正方体横着拼成长方体,每拼一次减少了2个面,一共减少了(n-1)×2个面;第二,长方体拼接可以前后面拼,左右面拼,上下面拼,每种拼法减少的面积不同,拼掉的面越多,剩下的表面积越小;第三,正方体拼成长方体也有很多种不同的拼法,拼的物体越接近正方体,表面积越小,拼成一排表面积最大。而这些结论都是学生通过拼一拼、算一算、比一比获得的。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学会了对不同情况进行分析,从而积累有效的操作经验。
二、以小组交流为抓手,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后,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想法,紧接着就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于是,我组织学生以数学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交流探讨过程中积累经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例如,在“表面积的变化”一课教学中,我以课本教材为基础进行了拓展,共组织进行了3次合作探究。分别是:
①用4个棱长是1cm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
②用8个棱长是1cm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
③用16个棱长是1cm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
通过这三次活动后组织学生讨论你的发现,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终在全班交流时学生对于同一组实验的结果有了更全面的概括,他们认为:首先,拼接过程中被覆盖的面越多,则物体最终的表面积就越小;其次,物体最终的长宽高越接近,则表面积越小。学生在一次次的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自然而然地发现有规律,并探究规律是什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探究,合作学习的经验在不自觉中积累。
三、以知识延伸为抓手,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自主探究”活动的设计要借助之前几个活动积累的经验进行综合性的运用,以知识延伸为抓手,探究的主题最好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表面积的变化”一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包装的活动,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包装六本词典,要求包装纸最节省。学生用所学的方法设计着,在孩子们探究的过程中方案不断地肯定又否定,最终形成小组的结论,在各组成果展示中,大家进行评析,判断哪种方案最节省材料,在辨析的过程中活用了所学的知识。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能力,激发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数学活动课的活动后应该留给学生一个思考:用今天的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样的生活问题,还能解决什么问题?
四、以回顾整理为契机,提高学生反思质疑能力
数学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但这只是一个开始,仅仅是知识习得过程中跨出的一小步,活动过后要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深入的反思,提出更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拓展课的深度与广度。例如:教学“表面积的变化”一课,在回顾整理反思提升环节引导学生回顾:我们通过哪些活动研究了表面积的变化?通过研究你学会了什么?在研究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最后老师鼓励孩子们继续思考:对于表面积的变化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呢?片刻沉寂之后有学生提出:那么什么情况下表面积会增加呢?表面积减少的规律能否适用于表面积增加呢?通过反思,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追问,使数学课虽然结束了但数学思考还在
继续。
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在深刻体验中得到积累,从而不断丰厚学生的学习能力。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