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斌 陈小丽 程继贵 杜晓东 徐光青 崔接武 孙健
【摘要】研究生教育水平关系到我国科学研究工作的长足发展,现已愈加受到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力不从心,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促进工学研究生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需要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重点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等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更进一步。
【关键词】工学研究生 教学改革 角色转变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245-02
一、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要求
1.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目前的发展仍存在创新能力不够强的问题[1]。这也是以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研究型人才的高等教育所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对于工学研究生教育来说,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口述,以考试作为考察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很明显,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较低,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部分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听讲,教学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更无法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探讨更加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研究生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创新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独立获取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则要更进一步,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鉴别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2]。当今社会处于一个知识爆炸性增长的时代,从获取的知识中提取有效的信息以及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提出新颖的观点,成为每个研究生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这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态度。通过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己所学知识,找到创新点,设计理想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实验中不断学习、进步。
时代在不断进步,教师的思想也要进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理念的传输、思维的引导。教师在讲课时,应立足于基本知识点,注重方法的探究,带领学生共同思考。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展示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引起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兴趣,进一步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关于课堂教学方式,不同的教育工作者有着观念上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应该以教师为主体,另一部分人认为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二者孰对孰错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结论。根据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方法最优原则,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最适用于某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3]。换言之,教学工作的展开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时间要求等。对于工科学生来说,学习的内容偏重于实际应用,那么就应该按照工科的授课方法,理论联合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中,切身体会所学知识的魅力,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师生转换角色
改革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进行。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思考能力的第一平台,也为老师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沟通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老师可以通过课堂将意识形态的经验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等。改革的主要思想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的传播者,通过备课、讲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具体而言,将全班同学分成数个小组,依照教学计划为每个小组分配教学任务,在课堂上由小组成员依次进行讲解,并限定时间。学生在备课和讲解时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比如制作幻灯片、放映录像视频等,以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三个优点:一是备课的过程就是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避免了被动学习所引起的效率低下等问题;二是学生在遇到难以理解的内容时,可以在备课时通过多渠道寻求解答,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强化所学知识,而且还能锻炼口语表达的能力以及提高思维的条理性。而老师则要在学生讲课完毕后及时进行点评和补充,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便于改正。
2.考核方式的改进
研究生教育要培养的是创新能力,而不是应试能力,所以仅仅以一场考试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情况,有违教学理念,也难以评判学生真实的学术水平。考核的重点应该放在平时的表现上面,而平时表现的考察除了课堂表现以外,还要以适当的作业或任务作为考察内容。作业或者任务的次数不必过多,但是内容一定要体现学科的精髓,并且能够展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根据已有知识设计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学生通过对整个实验进行把关,更容易建立起知识结构,而且能够关注到平时容易被忽略的细微知识点,深入理解所学知识,锻炼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理念改革
1.基础理论-工程实践一体化教学
鉴于目前研究生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偏离的现状,在此提出“理论基础-工程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方案。“一体化教学”的本质是实现理论基础课程、工艺课程以及工程实践教学一体化[4]。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二者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不应被割裂开来,而应该做到相互促进、相互改善。在实际教学中,可考虑将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衔接到一起,使知识能够相互融合、贯通,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材料学科中有固体缺陷理论、材料现代研究方法和公共实验三门课程。其中,固體缺陷理论课程是介绍利用物理、化学方法分析材料内部的微观缺陷,拥有较强的理论性;材料现代研究方法作为一门承上启下的应用基础理论课,主要阐述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及对应的检验检测手段及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公共实验作为实验课,重点讲授近年来材料合成的新方法和新手段。三者由理论到实践,逐步过渡。做好一体化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处理好课程内容与教学计划的衔接,具体措施是,首先以固体缺陷为理论基础进行相关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对基本知识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比如,在介绍某一缺陷时,可以利用材料现代研究方法中的内容对这种缺陷的观测手段进行适当的讲解,从而形成知识的贯穿。在材料现代研究方法的课程中,除了理论的讲解外,也要考虑与公共实验课的衔接,即在讲述试验原理的同时,利用公共实验课中的内容对具体操作步骤进行阐述,最终形成以固体缺陷理论为基础,三门课中共同的微观分析方法为主线,实现理论基础-工程实践一体化。
2.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体化教学模式由于尚处于摸索阶段,可供借鉴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目前还比较稀少,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不同课程的内容交叉部分少,难以衔接到一起,或者内容过多、过杂,容易引起混乱等。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尽可能多地交流沟通,分享对每门课程的见解,将冗杂的内容简化,将共通的内容相互强化交流,对于晦涩难懂的内容则要集思广益,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此外,为保证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需要定期从学生处得到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完善教学方式。
四、结论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上进行角色转变以及一体化教学实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意识,也能够让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同时,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探究,符合工学研究生的课业特点,强化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有利于推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党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2]孙昌.“陶瓷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江苏陶瓷. 2016.
[3]赵毅,崔良乐. 翻转课堂与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7): 132~133.
[4]郑春满,韩喻,谢凯等.材料学研究生基础理论——工程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 83~89.
作者简介:
张学斌(1974-),男,安徽合肥人,副研究员,博士,合肥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金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