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关系探讨

2018-11-07 11:42杜劲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信息化管理高校

【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取海量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图书馆中各类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研究和学习需求。高校图书馆的有效管理能够使得图书馆中的大量馆藏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效益。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管理中,信息化在帮助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学生文化素养现状,分析高校图书管资料信息化管理与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以证明在高校图书馆中实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最后结合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和问题,探究实现高校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信息化管理 大学生 文化素养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8-0031-02

当前,大学生的文化素养现状不够乐观,亟待提升,而高校图书馆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文化素养,对于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个人能力和素养提升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探究高校图书馆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对于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关系具有现实性意义。

1.大学生文化素养现状

目前,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每年的大学生毕业生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大量的大学生群体涌向人才市场,需要面临严峻的就业竞争,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综合现阶段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来看,情况并不乐观。文化素养不仅仅包含学生在校期间的文化课成绩,还是大学生多方面素养的体现。目前,有一些大学生在刚步入大学后,缺乏高中时代拼命学习的劲头,摆脱了学习压力,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很是享受,因此,大学期间,不能够将心思集中在学习和自我素养提升方面,造成毕业后学无所成,内心和头脑空虚,进入社会以后,无法有效胜任自身的工作,缺乏社会竞争力,发展前景受阻。

2.高校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与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之间的关系

2.1高校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是实现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除了日常教室中常规的课程学习外,高校图书馆是很多大学生进行自我补充的课堂。在这里,学生可以借阅课程相关的资料进行查看,也可以借阅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在满足爱好的同时,培养兴趣,提升文学素养。图书馆进行信息化管理,还能设置电子阅览室,方便学生上网学习、找资料、查文献,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自己想学的知识。可以说,高校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对于高校而言不仅能够提升图书馆管理效率,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更是大有裨益。

2.2高校图书馆资料信息化管理是大学生文化素养熏陶的环境要素

文化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高校图书馆资料实施信息化管理方式,完善图书馆功能,提升图书馆资料借阅效率,便捷学生对图书馆功能的获取。信息化的管理能够为高校图书馆资料管理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舒适、放松、愉悦的气氛,图书馆内活动井然有序,学生在图书馆内自由学习、研究,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舒适的文化环境中,学生不由自主地也开始专心投入学习,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长期来看,这种图书馆文化氛围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3.现阶段高校图书馆管理现状和问题

3.1管理手段落后,管理效率低下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图书馆资料的管理依然停留在人工管理的阶段,图书馆中的相关借阅归还、图书管理、图书更新、日常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图书馆经营成本高,效率低下,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还会常常因为管理人员的粗心和失误出现图书资源混乱,借阅困难,图书丢失等情况发生,造成大学生在享受图书馆相关服务功能时受到阻碍,影响学生及时有效地获取知识,有些学生甚至在图书馆借阅过程中与相关工作人员产生矛盾纠纷,严重影响借阅体验,导致学生不愿进入图书馆学习,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3.2图书馆功能单一,不能实现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提升

目前高校图书馆所能发挥的主要功能就是图书资源的借阅、无限网络和电子阅览室的使用、自习室的提供等基本的服务,可以看出这样的图书馆功能相对单一,有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高校图书馆中,甚至连无线网络覆盖都没有实现,电子阅览室中电脑也比较有限,难以满足多数学生的上网需求,导致学生在图书馆中进行学习、研究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大幅度降低,有些学生甚至嫌图书馆无法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宁愿花钱去有偿借阅消费的图书馆进行学习,可见,这些图书馆的信息化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4.高校图书馆资料实行信息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4.1创新管理方式,加强信息化应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高校在图书馆资料管理中,要始终坚持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服务水平。

在高校图书馆中实行自动化、信息化管理,已经在全国一些高校图书馆中实现。这种信息化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对于馆藏文献的编目、典藏、借阅、检索的计算机管理。经过升级换代,系统拥有采访、编目、典藏、流通、书目查询、期刊管理等模块,系统支持Z39.50、ISO10160/10161等国际标准和协议,具有良好的业务管理功能,信息发布功能和读者服务功能。通过采用该系统,图书馆资料能够实现馆藏书目信息、图书流通信息、新书订购和在编信息等的联机发布和查询。图书馆的各项传统业务工作也能实现自动化和网络化管理。馆内的文献采编、典藏、外借、阅览、书目信息和读者外借信息查询、校区间的通借通还、电子文献阅览与下载等各项工作均可采用计算机管理,大大提升管理效率。

除了纸质的图书资料外,信息化时代,高校还应完善文献资料库、数据资源库的网站建设。随着网站建设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功能日益完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为资源共享,充分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等服务提供优质的网络平台。图书馆网络信息建设需要兼顾内部局域网与外网相结合的模式,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借阅、检索及网络查询等服务,并实现WiFi无线网和有线网双重网络覆盖。

此外,信息化技术和管理设备的应用还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快捷的网上检索、咨询、电子资源利用等服务,提供更深层次的参考咨询与网络信息服务。如WEB服务、OPAC(公共查询服务)、电子资源服务、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信息检索等服务。图书馆内设立服务台和咨询台,负责图书馆文献资料的借还和咨询服务。这样既能方便大学生阅读,又能大大简化图书馆文献管理的难度,节省管理人员,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4.2完善图书馆信息化功能,提升服务效能

为了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有效使用,提升大学生图书馆使用的欲望,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高校要加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图书馆信息化功能,让图书馆成为大学生轻松学习、快乐提升的主要阵地。实现这一点,需要高校在图书馆位置设计上注意附近景观的位置,提升图书馆附近的观赏环境,让学生在休息之时,能够得到放松,可设有公共和私人阅读区并全楼WiFi覆盖。学校图书馆除了要集学习中心、体验中心、研讨中心、休闲中心四位一体,还可设置报告厅、校史馆、展览厅、4D影院、讨论室、休息室等多功能设施。设置小组学习空间、开放学习空间、休息交流区、数字应用体验区、多媒体阅览区、艺术展示区等板块,以满足不同大学生读者的需求。

同時,高校图书馆还应积极推进自动化建设,实现馆藏图书自助借还、全部座位预约使用,馆内配备苹果电脑,供学生免费使用,配置个性化的图书书架,在自习室桌子上设置插座,可以给电脑、手机充电,各楼层全程扶梯护航,电梯直达,让学生们省去在图书馆中转的时间。图书馆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还应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技产品,如VR虚拟现实、体感游戏等,激发学生的探索之心,通过完善的功能服务,不断吸引更多学生进入图书馆学习,用知识丰富大学生,用环境影响大学生,提升大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高校图书馆资料的信息化管理对于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高校图书馆资料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信息化管理程度低,管理效率低下,对此,需要高校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理念,高校图书馆要转变观念,适应读者要求,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完善信息化服务功能,让大学生文化学习、知识拓展扩充、兴趣培养、文学素养养成等能够有一个优质的环境,吸引更多大学生进入图书馆,感受文化氛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文化素养的提升和学习中,在信息化图书馆内完成高效学习目标,为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提升未来就业竞争力提供有效阵地。

参考文献:

[1]孙玲玲,杨佐志,石东玉.基于大数据的承德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学习环境共建共享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7(12):78-79.

[2]刘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推荐方式研究——基于推销方格理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11):40-41.

[3]张桂玲.传统纸质阅读与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碎片化阅读论析——兼谈高校图书馆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阅读行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05):178-181.

[4]王莹,曹雷,常伟鹏.高校图书馆与信息化技术中心合并实探——以中国药科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19):164-165.

[5]欧阳俊哲.高校图书馆现代化设计与空间改造之路——以景德镇陶瓷大学逸夫图书馆为例[J].山西科技,2017(05):63-66.

作者简介:

杜劲,1981年11月生,女,汉族,山东邹城人,大学本科,职称: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类。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信息化管理高校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