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记”
——中国新闻史上的丰碑兼忆“青记”发起成员邵宗汉

2018-11-07 03:08邵愈强
武汉广播影视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新闻史华侨抗日

邵愈强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创立至今已有81周年了。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指导下,1937年11月8日晚上7时,在日寇攻占上海的炮火声中,在英租界的山西路南京饭店,15位年轻的新闻工作者,代表24位发起人,在范长江等人的领导下,召开了“青记”的成立会议。我的父亲邵宗汉有幸参加“青记”的创立过程,会上与夏衍等同志当选为候补干事。

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新闻界新生力量的崛起。他们向人民和社会宣告:“抗战一定胜利,同时抗战一定会将中国陈旧的成分打掉,而在抗战过程中逐渐产生崭新的力量!”(陆诒《文史杂忆》151页)自1938年3月在武汉召开“青记”的全国代表大会后,“青记”的队伍迅速壮大,它的成员在国统区及革命根据地如雨后春笋般结聚,达到了几千人,成为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在八年抗日民族独立战争中,在三年多的解放战争进程中,“青记”这支具有高尚理想,战斗能力强,意志坚强的生力军,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奠下了厚重的基石,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被载入了中国新闻史的史册。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央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建国的共同纲领。新闻界派出了十四位代表出席会议,从代表情况看,大多数人是“青记”的成员或亲密朋友。会上,他们留下了宝贵的合影。

其中“青记”的发起人或重要成员有恽逸群、邵宗汉、邓拓、徐迈进、刘尊棋、陈克寒,而金仲华、王芸生、徐铸成等人曾出席武汉召开的“青记”的成立大会及全国代表大会,是“青记”的亲密战友。建国后,这些代表分别担任新华社及各大报社的主要领导。在全国各地的新闻和宣传部门中,“青记”的成员纷纷成为领导或中坚力量。翻开一部中国当代新闻史,许多章节均是由“青记”的成员参与书写的。“青记”的历史贡献,深深镌刻进岁月的年轮中。

邵宗汉1931年进入上海《大晚报》,自此开始了他的新闻职业生涯。在他编辑的副刊上每天撰写600字的评论文字,并开始追随胡愈之、邹韬奋参加进步新闻文化活动。同时又在胡愈之主编的《月报》担任编辑,逐渐成长为富有爱国热情的新闻战士。1934年胡愈之主持创立《世界知识》,邵宗汉被聘为特约撰稿人,配合形势撰写国际评论,逐渐成为国际问题专家。1937年他配合范长江等人发起成立“青记”,后又与胡愈之、范长江、刘尊棋等创立“国际新闻社”,担任秘书长。1939年初,经金仲华与廖承志、连贯议定,派邵宗汉赴香港,担任成立不久的《星岛日报》副总编、主笔,有力地开展抗日宣传,扩大舆论阵地。在香港工作期间,他参加了“青记”香港分会的活动。1941年日占香港后,又受派遣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继续开展抗日宣传,并参与当地华侨抗日斗争的领导工作。直到1948年重回香港,担任中共华南局机关报《华商报》总编,直到1949年抵达北京迎接新中国的成立。建国后,邵宗汉担任过新华社副总编,《光明日报》总编。1954年他被调入外交部,先后担任新闻司、研究室和《世界知识》刊物的领导工作,直至1989年去世。

前排左起:邓拓、杨刚、胡乔木、金仲华、王芸生;中排:徐铸成、徐迈进、恽逸群、邵宗汉、赵超构;后排:张盘石、刘尊棋、陈克寒、储安平。

邵宗汉的新闻职业生涯,有十年海外的工作经历。1939年被派往《星岛日报》后,他鲜明的抗日立场,客观真实的报导,惹恼了国民党顽固派,特别是谴责发动皖南事变,发表周恩来的愤慨题词,遭到忌恨,被迫与金仲华、羊枣等离开《星岛日报》。1941年6月,邵宗汉经廖承志的安排,到马来西亚,在华侨进步报刊《现代日报》担任总编。同年12月,转赴新加坡参加陈嘉庚领导的“华侨抗战动员委员会”宣传部,担任领导工作。1942年日军攻占新加坡,邵宗汉与胡愈之、王任叔和郁达夫等逃亡到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参加当地华侨秘密抗日组织,并成为主要领导人。抗战胜利后,邵宗汉与胡愈之、王任叔在棉兰创办《民主日报》,任总编辑,宣传中国革命,促进华侨团结。自三十年代投身新闻工作,长期在党的领导下,利用不同背景的报纸,宣传抗日和人民革命事业,在香港和海外赢得了声誉。

邵宗汉同时还是一位国际问题专家,翻译家。他结合国际形势,翻译了很多国际问题的著作和时事分析论文。1938年初,胡愈之组织赶译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邵宗汉是有力的译者之一。在外交部工作期间,在参加重要外交文件起草、国际形势的调研时,都尽心尽力,做出过贡献。

1950年代初,当时著名的国际问题专家,研究分析国际形势。前排左起:沈兹九、左三沈钧儒、胡愈之、邵宗汉;后排左起:金仲华、张明养、刘思慕、冯宾符、郑森禹。地点:沈钧儒家中。

猜你喜欢
新闻史华侨抗日
我的华侨老师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华侨华人贺祖国70华诞: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如何提高《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社会历史语境下浅析《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的价值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抗日英烈马威龙
中国新闻史研究现状分析与主体意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