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芳 廖 婵 刘金明 柳淑芬 陈海燕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小儿神经系统的主要疾患之一,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能发育缓慢、癫痫及视听、语言、摄食、日常生活活动等障碍[1]。痉挛型为脑性瘫痪患儿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型,约为60%~70%[2]。其病变部位为锥体束损害,导致所支配的肌肉肌张力增高,肌力降低,引起运动障碍,使患儿的姿势与运动明显异常。姿势异常会导致患儿运动能力倒退,甚至发生挛缩、变形、脱臼等,如果能够早期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及时的家庭护理和姿势管理, 则能够提高患者的粗大运动能力,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本次研究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家庭指导和姿势管理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某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住院收治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3个月~3岁,所选患儿均符合痉挛型脑瘫的相关诊断标准,并已排除了肾功能不全及患有先天心脏病、精神异常的患儿。随机将6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 30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3个月~1岁8例,1~2岁13例,2~3岁9例;家庭月收入<3 000元4例,3 000~6 000元20例,>6 000元6例;父母学历为本科7例,大专18例,初中及以下学历5例。对照组 30 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8例;3个月~1岁6例,1~2岁15例,2~3岁9例;家庭月收入<3 000元6例,3 000~6 000元17例,>6 000元7例,父母学历为本科9例,大专18例,初中及以下3例。2组患儿及家属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儿在住院期间接受运动训练、关节松动训练、作业治疗、针灸、按摩、理疗以及神经营养药物等综合康复治疗,并给予患儿家长饮食指导和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家长家庭姿势管理指导,具体如下。
1.2.1 姿势护理指导
①卧姿。对于一个没有行走能力的脑瘫患儿,大部分时间在床上度过,如果卧床姿势不正确,会使异常姿势和肌张力强化,因此让患儿采用正确的卧位至关重要[3]。侧卧位是痉挛型脑瘫的最佳卧位姿势,可两侧交替侧卧,改善患儿痉挛症状,保持动作的对称。②抱姿。正确的抱姿可以纠正和避免患儿一些异常的姿势和体位,也可刺激患儿自身对头部及躯干的控制能力[4-5]。家长一手托住患儿臀部,一手扶住其肩背部,将患儿竖直抱在怀里,将其两腿分开,分别搁置在家长两侧髋部或一侧髋部的前后侧,从而达到缓解下肢痉挛的目的。由床上抱起患儿时先将患儿头和身体侧转,面朝家长;将患儿放回床上时,先将患儿转换成侧方悬空位,再将患儿放在床上。③坐姿。为了使患儿有较稳固的支持,家长可让患儿坐于自己的大腿之间,并用耻骨及小腹部顶住患儿的腰背部,使患儿的髋部屈曲呈90°,同时还可以减轻脊柱的后凸。长坐在沙发上时,将患儿放于沙发上,背面紧贴着沙发靠背,使患儿的髋部保持直角。家长的双腿放在患儿身体的两边,防止患儿从侧面倒下。④进食姿势。患儿在家长怀里处于半卧位,头部搁在家长的胳膊肘上,肩背部由家长的前臂承托,双手放在身体的前面,整个身体姿势相对对称,全身的肌张力相对正常,喂食也就比较容易进行。如患儿已具有一定的头控能力和躯干直立能力,家长可以让患儿坐在自己的一条大腿上,患儿的膝关节屈曲并搁在母亲的另一条大腿上。⑤穿脱衣服姿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患儿在穿、脱衣服过程中家长都会感到患儿有种抵抗,使患儿俯卧在家长腿上,让其肩稍向前伸,将其手臂向前拉至伸直,减少阻力,使两臂易穿到袖子里去。⑥大小便姿势。患儿年龄较小时,家长从背部环抱患儿,患儿头部、胸部靠在家长胸前,使患儿腿弯曲、双腿打开;患儿年龄较大时,家长为其选择合适的马桶,在马桶前放置合适高度的横木框架供患儿扶持。 ⑦膝立位姿势。站立的基础是膝立位,患儿要能正确站立,正确行走,就必须要有良好的髋部伸展和髋部控制。将患儿双膝靠拢,大腿与小腿成直角,髋关节充分伸展,躯干与大腿呈一直线。开始的时候,如患儿不会自己主动伸展髋部,需要家长用手扶持。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撤去家长的扶持,此时可以让患儿自己跪在桌前、椅子前玩耍。⑧站姿。在训练正确站立时,在患儿的髋部、膝部均能充分的伸展,全脚掌能平放地面的基础上,家长可以让患儿靠墙站立或者扶站立。家长应该注意逐步撤除多余的支持,使患儿最终能独立地、稳定地站立。使患儿的头、躯干都处于中线位。出院前评估患儿家长是否熟练掌握姿势管理知识。
1.2.2 出院后监督
患儿出院后护士通过两个方法进行监督:①护士要求家长每天发送患儿姿势管理的视频,并进行监督和指导,以确保家长执行家庭姿势管理,保证每天患儿做训练的时间在5 h左右;②出院1周后,患儿回院随访时对其评估,护士查看家长记录本上记录姿势管理的时间和再次进行院后姿势管理指导。凡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姿势管理的案例均不列入观察组。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6]分别评价患儿的粗大运动能力。
治疗前2组患儿GMFM-88评分总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儿GMFM-88评分总百分比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2组患儿治疗前后GMFM-88评分总百分比
脑瘫的治疗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脑瘫患儿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科学的康复训练,才能使其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7]。家长往往都把重心放在训练时的状态而忽视了在日常生活中患儿的姿势状态,正常的姿势是进行正常的运动的先决条件,姿势的控制由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共同参与,脑瘫患儿的空间姿势变化会导致其肌张力的改变[8]。姿势管理可抑制患儿异常姿势反射,诱导其进行反复性、规律性、全身性、协调性的正确运动方式,能够提高患儿运动能力,对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而家庭在康复护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9]。观察组患儿每天做训练的时间基本上在5 h左右,其余19 h也随时进行异常姿势纠正,对患儿来说正确的姿势管理是一种运动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粗大运动能力优于对照组,说明姿势管理可改善患儿的异常姿势,诱导和建立患儿正常运动模式的习惯,促进患儿的运动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成员对患儿无尽的关爱,家庭成员认真学习家庭康复方法后,能更好地对患儿进行康复指导。且在康复过程中,患儿和家庭成员的互动更好,氛围更融洽[10]。患儿需要家长长期的陪伴,教会家长家庭护理后家长可成为患儿最好的治疗师,通过学习,使家长认可姿势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生活中随时进行姿势管理,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
综上所述,脑瘫的康复三分治疗七分管理,在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活动及康复护理时,如抱、喂食、穿衣、洗澡、排便、游戏、睡觉,甚至和患儿交谈,都要注意让患儿保持一个正确的姿势,对脑瘫患儿的全面康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1]。一个患儿若日常生活中注意给予正确的姿势管理,对其动作的发展及治疗的效果会有很大帮助。姿势管理结合家庭护理、综合康复训练在痉挛型脑瘫患儿护理应用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异常姿势和提高运动能力,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