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野外实践,让地理教学“回家”

2018-11-07 01:08赵丽霞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450000
地理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回家课程

·赵丽霞/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450000)

一、缘起

地球表层系统是人类之家,更是地理学的研究舞台。但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地理教学偏重于课堂上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技能的记忆、理解和反复操练。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中学地理教学离“家”越来越远,甚至渐渐忘却了“家”的方向。地理教学的“家”在哪里?何以“回家”?带着这些问题,郑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带领全市地理教师,通过专家引领、团队合作,进行地理实践,找寻让地理教学回“家”的路。2018年7月20~24日,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组织全市中学地理骨干教师,齐聚河南登封嵩山进行为期5天的地理实践力素养户外实习培训。

二、培训活动设计

嵩山以“五代同堂”的地层特征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其建筑群以“天地之中”的文化根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遗产,分别对接地理学的自然和人文视角,嵩山为地理实践力的设计提供了广泛的内容空间,也为以地理学为核心的多学科研学基地建设提供了资源平台。本次培训活动以专家报告、实地考察、现场教学等形式进行。

1.理实结合

7月21日,北京师范大学地学部邱维理老师为参训教师做题为“中学地理实践力教学——以地质地貌识别为例”的专题报告,并带领大家沿登封九龙潭一线实地考察嵩山地质地貌。邱老师提出了野外考察的方法,即“观察、测量、概括、归纳、分析、推理、演绎、假设验证、论证……找到实证,可重复。”

正值盛夏,骄阳似火,野外考察,热情更盛。从太古代到古生代,五小时间隔,八千米路程,二十亿年时光,顶着烈日,邱老师引领地理教师们像侦探一样推测、求证各种地貌成因,探寻沉默岩层背后的厚重历史。一层层地层记录着一段段沧桑,一块块岩石讲述着一个个故事。大学教授引领,一群地理人同行。从蛛丝马迹中印证25亿年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在纷杂事物里寻找课本知识的真实案例,一次生动的地理实践课,圆了教师们多年的夙愿!

2.现场教学

7月22日,大家到登封观星台进行实地考察与日影观测。观星台属于“天地之中”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而二十四节气的确立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登封观星台,所以此处是两个世界文化遗产的交融,课程资源的丰厚实属罕见。圭表测影,定天地之中;观星逐日,成二十四节气,古人智慧,令人赞叹。在观星台遗址,郑州市教研室王祎君老师教学题为“中国古人问天的智慧”的现场课。

王老师以“何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为何会出现在中国?”“如何划分二十四节气?”为题,进一步提出5组问题。

问题1:你能否判断出学习期间经历的节气?能否说出在该时刻地球在黄道平面中的位置?能否说出该节气前后我国的天气特点?

问题2:有些国家历史上曾有节气的雏形,但没有形成体系,为什么?

问题3:你能否说出太阳高度的大小与物体影子长短之间的关系?你是否知道周公观景台上的“圭”在夏至日正午12时(当地地方时)没有影子的设计原理?

问题4:你能否根据对周公观景台的认识,分享交流对观星台的认识?

问题5:在郭守敬的故乡河北省邢台市的达活泉公园内,也建有一座观星台,该观星台是按登封观星台1∶1的比例仿建的。该观星台测量的数据是否准确?请你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3.实地考察

7月23日,在河南大学环境规划学院资深地理实习指导教师彭剑锋老师的带领下,教师们沿老母洞——峻极峰一线实地考察太古界与元古界的分水岭——嵩阳运动。认岩石、识地貌,补上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课(图1)。向教授请教,与同行交流,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25亿年前,当全球还是一片汪洋的时候,嵩山地壳上升,由海相变为陆相,后又反复升降,沉积剥蚀,循环往复,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终成今日大观,巍巍嵩岳,高山仰止。

图1

三、课程开发实践

在世界文化遗产“登封观星台”的研讨基础上,教师们分组进行课程开发设计。通过小组研讨,设计课程方案,深化对太阳视运动和二十四节气的理解,也为后续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提供课程基础。

小组活动,智慧碰撞,教师们依据课本地理知识,结合自己感悟,进行日影观测、方位判断、时间判断,体会古人问天的智慧。在日影观测、方位测定、碑文研读等基础上,以实践探究、乡土资源调用、多学科融合等为原则,依托观星台资源进行课程开发。

活动方案设计一(图2):“二十四节气与日影观测”(郑州十一中潘晶杰老师设计)。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内容,以日影测量、农谚收集等实践活动为研学形式,使学生深入掌握太阳视运动、太阳高度角、历法、农事等的关联内涵。

活动方案设计二(图3):“中之源”(郑州外国语学校杨进伟老师设计)。以“天地之中”为核心内容,以剧本式故事讲述为形式,通过不同时代来到观星台的五个代表性人物的“自我讲述”,以城市区位选择、佛教文化冲突、“四海测验”、士大夫内心世界等多学科视角,帮助学生理解“中”的来源、演变,从地理基础上升至文化认同。

四、培训总结

图2

图3

通过这次活动,教师们达成共识:第一,在野外,要学会用地理视角看待问题,野外看到了什么,拍下来、录下来,提出问题,绘制图表,为学生学习和命题提供依据。第二,带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访谈、实验、绘制等研究方式解释现象,验证现象得出原理。教师的任务是提出主题,提供实证,辅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通过地理实践力课程开发与学生活动设计,带领学生进行基于真实情境的知识构建。

构建开放地理课堂,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教学回“家”的路。我们也预期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一支高素质地理教师队伍,开发一门《地理实践力课程》,建立一个地理实践力资源库,设计地理实践力实习线路,建立地理实践力实习基地。

地理大伽云聚嵩山,地理实践落地生根。地理实践,让中学地理教师找到了未来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找到了让地理教学“回家”的路,教师们称这次活动是一种时尚的引领。地理实践是地理教学的回“家”路,我们共同期待在探索地理实践力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把“家”建设得更美、更好。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回家课程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回家的路(外一则)
1670天后,回家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