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马克思消费理论研究

2018-11-06 06:13黄威
山东青年 2018年7期
关键词:消费力消费观供给侧改革

黄威

摘 要: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现象和消费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科学体系,具体包括社会再生产理论、消费力理论、消费观理论。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对推动我国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理论;供给侧改革;消费力;消费观

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着重推动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所做出的具有长远性和紧迫性的战略性决策,对推动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释放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实行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对需求侧改革的全盘否定。我们在重视供给这个主要矛盾时,不能忽视解决我国目前消费不足的次要矛盾,如果消费不足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它会影响影响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的积极性。因此,本文在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马克思的消费理论,探讨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马克思消费理论

1.1、社会再生产理论

过去,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上,传统经济学家把四者当作相互独立而并列的环节,认为生产制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生产是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因而,在他们看来,消费是独立于生产、分配、交换之外的一个要素。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认为上述观点是一种肤浅层次的分析,并且批判了将消费视为与生产、分配 、交换并列的独立自主领域的庸俗观点。从深层次的角度,马克思把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环节,在以生产为基础作用的基础上,具体阐述了消费与生产、分配、交换之间的相互制约、紧密相连的关系。这里主要表现为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在生产起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马克思肯定了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与生产具有同一性,并且他把它们的同一性归纳为三个方面的表现:首选,生产和消费具有直接统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一是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二是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消费直接是生产。人在对生活资料的消费中生产自己的身体。这种消费被称为消费的生产。因此,生产与消费一样也有两种,除了原来意义上的生产外,还有消费的生产。其次,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依存的同一性。一方面,消费生产着生产。消费使产品最终完成,同时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另一方面,生产为消费提供可供消费的材料,决定消费的方式,为消费提供最初的动力。由于生产通过它当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此,说生产创造出消费的动力。最后,生产和消费具有相互创造对方的同一性。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作为目的的需要。没有生产就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因此,消费并不是孤立于生产之外,而是作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中介着生产,为生产创造观念的对象和目的,使生产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因为消费的积极意义而否定生产的决定作用,而是在生产逻辑的基础上,肯定消费的作用。

1.2、消费力理论

马克思用消费力这一范畴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无限扩大与无产阶级消费力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进而从根本上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消费力,即人们的消费能力,也就是“消费者为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消费资源(包括劳务)的能力①”。“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首要条件,而这种能力是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②”这首选说明消费力是表示消费者的个人才能的范畴,这种个人的才能是在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基础上由支付力、消费知识、消费技能等综合形成的才能。其次表现了消费力对消费以及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消费是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所必不可缺的一环节,是对生产的产品的价值实现,但是消费却受到劳动者的消费能力的限制。虽然人的消费欲望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无限扩大,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被各种产品以及广告等煽动的消费欲望就无法得到满足。所以,消费力是消费欲望得到满足因而也是消费的前提。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为了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资本家必然不断地尽可能地压榨工人的劳动力,在能维持工人最低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压缩工人的工资,从而减少生产的成本,为更大规模的生产和更多剩余价值的生产创造尽可能多的资本。资本家的这种行为也限制了工人的消费力,使工人有限的消费力与其无限的消费欲望和资本家无限扩大的生产形成双重矛盾,不仅使工人求而不得以至于引起工人的愤恨和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还使越来越多产品的价值无法实现,资本家扩大再生产的野心也被这种剥削行为而被阻碍。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进行直接剥削的条件和实现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两者不仅在时间和地點是分开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开的。前者只受到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 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 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 这种分配关系, 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种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 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生产越发展,它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③”消费力受分配制度的影响。在合理的限度内,分配越公平,工人的收入和以收入为重要基础的消费力就越高。反之,无限扩大的生产力就会越来越严重的受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的限制,当这种矛盾积累到爆发点就会引发大面积的生产过剩和经济危机。

1.3、消费观理论

从对马克思的原文解读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主张适度的消费观,即使消费与人的自然需要和自然的承载能力相适应,使消费增长与生产增长相适应的消费观,既不主张节制自我的禁欲主义,也不主张放任人的本能的奢侈消费,而是在两者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

在古代,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人利用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改造的水平有限,物质资料相对匮乏。而消费意味着对对象化产品的消耗而被赋予否定意义。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的生产力逐步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能够生产更多的劳动产品。但是,为了积累资本和扩大生产规模,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主张否定消费或者抑制消费。威廉.配第主张“少消费多积累”,消费只是对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偿,过多消费会使人懒散。萨伊认为消费即效用的消灭,生产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因此,不会出现需求不足的现象。马克思打破了这种对消费的否定态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禁欲绝不是正确的经济节约。“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生产费用的最低限度——和降到最低限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可见绝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的能力, 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 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④”也就是说,真正的节约不是通过抑制自身的合理需求、减少消费来积累资本和扩大生产,而是通过技术、管理、人力等途径来发展生产,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最低限度的资源消耗来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这里生产的能力与消费力相适应,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扩展人们的消费资料,提高人的消费层次和消费能力。从人的发展的角度,人通过内化消费资料获得生理和精神上的满足,并使人的劳动能力、消费能力等能力得到全方面的发展。抑制消费意味着抑制自身发展的可能性。

“奢侈是自然必要性的对立面。⑤”马克思反对“禁欲”,也反对超越人的“自然必要性”的奢侈性消费。马克思认为,疯狂的消费是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而资本家的奢侈性消费是对工人劳动产品的任意挥霍,因而是对人自身的蔑视,也是实现自我的虚假幻觉。“仅仅供享受的、不活动的和供挥霍的财富的规定在于:享受这种财富的人,一方面,仅仅作为短暂的、恣意放纵的个人而行动,并且把别人的奴隶劳动、把人的血汗看作自己的贪欲的俘获物,所以他把人本身,因而也把自己本身看作可牺牲的无价值的存在物。⑥”

2、马克思消费理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2.1、以人的需要为指导,推动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所做出的具有长远性和紧迫性的战略性决策。过去,由于具有劳动力和资源这两大优势,我国经济以一种高速增长的姿态利于世界之林。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的传统优势逐渐淡化,过去主要依靠成本要素和投资的经济难以满足我国居民在基本物质需求之外的物质、文化、生态等更高层次的需求,导致结构性失衡,压制了经济进一步释放的潜力。从长远的角度,利用科技创新,实行供给侧改革,消耗过剩产能,发展新兴经济,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是释放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和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选择。

推动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从生产的角度推动中国产业升级,也可以从消费的角度破解中国内需长期不足的困境。消费不足是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外市场低迷导致对外需求持续减少。为了增强经济活力,政府加大财政支出,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但是成效并不明显。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中,生产始终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和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虽然从短期的角度,政府可以通过短期的直接干预来刺激消费,但是从根本上从生产方面提供更多质量优质并且符合消费者多方面需求的产品才能保持经济持久的活力。现在,中国存在一些消费外流的现象,很多消费者更倾向于出国旅游、购买特定商品。这也直接表明我国目前生产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因而不能充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的问题,所以我国应把工作重点从直接扩大内需转移到推动供给侧改革以激发内需这一方向。

推动供给侧改革必须以人的需要为指导,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产品只能在消费中才能成为现实的产品,才能实现产品的目的。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就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因此,产品只有在消费中得以完成。为了取得经济成就,一些地方不顾人们的真实需要而盲目跟风投资,导致我国的产品在奢侈品、高新技术、绿色产品等方面难以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在钢铁、煤炭等高能源消耗领域却出现了产能过剩。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人们多种多样的需要“三去一降一补“,引导供给侧与需求侧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一方面,通过企业资产重组,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在生存性物质资料的需要,而在享受性资料和发展性资料方面对消费资料有了更丰富、更高质量的需要。所以,企业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的手段为人们提供喜闻乐见的产品,如高端技术产品、绿色产品、文化产品等。

2.2、激发和培育消费力,协助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推进

供给和需求、生产和消费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实行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对需求侧改革的全盘否定。供给侧改革能否取得实效并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所提供的新产品能否真正地成为商品。因此,我们在重视供给这个主要矛盾时,不能忽视解决我国目前消费不足的次要矛盾,如果消费不足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它会影响影响供给侧改革的实施的积极性。消费力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应该借鉴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培育和激发中国的居民消费力。

首选,坚持社会公平,深化分配领域改革。“分配决定消费收入,即决定购买力。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为主的分配制度,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支出总体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民收入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比重较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間和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过大,低收入人群过多,中等收入人群过少,这就会降低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影响我国消费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坚持社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最低工资标准,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减少低收入者群体,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其次,完善顶层设计,扎实推进社会保障领域改革。社会保障是影响居民消费信心的重要因素。如果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即使短期内居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居民消费未必会提升。由于对未来身体健康、住房、养老等的考虑,我国有很多人获取一定收入之后,选择减少各方面的开支,把现金存入银行或者进行其它方面的投资。所以,我国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的时候,还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认真做好居民养老保障、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工作,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居民不仅能消费,还要敢于消费。

然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高消费者综合素质。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不仅受以分配为基础的购买力的影响,还受到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消费知识和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必须有现代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和艺术修养, 才能享受现代科学文化和艺术的丰硕成果。⑧”所以,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推动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协调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要开展专门的消费教育,引领人们合理消费,提高人们选择消费品、享受消费品等的能力。

2.3、以马克思的消费观为指导,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我国国民的消费习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节俭消费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内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行为规范,影响中国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节俭的消费观念主要是由生产力不发达时期的物质匮乏导致的,但是却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当前的生产过剩、消费不足的状况。一方面,节俭的消费观念会导致低消费、高储蓄的现象,使消费力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不相一致,阻碍新型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障碍;另一方面,过于压抑自己的消费欲望会使个人的技能无法在消费中得到提升,不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更新消费观念,在一定收入水平的基础上,使消费与人的发展一致。

同时,随着经濟全球化的深入,消费主义在全球泛滥,开始影响我们的消费生活。特别是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由温饱型转入享受型后,消费主义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人们忽视商品的价值和自己的真实需要,不断地占有商品,沉迷于奢侈品中。在对高额消费品的占有中,人们炫耀自己的财富和权力,获得内心的虚假的满足。这里消费已经违背了满足人的需要的本质,成为物奴隶人的工具,使人在物的虚无主义中远离自己的本质。同时,消费主义通过不断向自然索要资源和倾倒垃圾,逐步加深人与自然的矛盾,加剧生态危机。因此,合理消费并不意味着彻底抛弃节俭的消费观念而无节制的消费,这要求消费者抛弃既要抛弃禁欲主义的消费观念,满足自身的合理需要,又要摒弃奢侈性消费、浪费性消费,做到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注释]

①尹世杰. 发展精神消费力 [J]. 求索,1992,(6):4.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5.

③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72~273.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5.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5.

⑥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0.

⑦马伯钧. 提高消费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收入理论和政策研究[J]. 社会科学,2015,(1):49.

⑧尹世杰. 提高精神消费力与繁荣精神文化消费[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6):24.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 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 尹世杰. 发展精神消费力 [J]. 求索,1992,(6).

[6] 尹世杰. 提高精神消费力与繁荣精神文化消费[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6).

[7] 马伯钧. 提高消费力扩大消费需求的收入理论和政策研究[J]. 社会科学,2015,(1).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猜你喜欢
消费力消费观供给侧改革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如何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
我国消费力不足的多维判断标准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力不足的主要症结及其矫治
基于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消费观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
全面发展与提高消费力
不同笔记本用户的鼠标消费观我的街头采访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