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梦莹
摘 要:幽默感是当前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幽默感是幼儿发展的内在诉求,能促进良好同伴交往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家庭作为幼儿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幼儿幽默感培养方面的作用举足轻重。家长应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氛围、正确认识和保护幼儿的幽默感、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引导幼儿恰当的运用幽默这四个方面来培养幼儿幽默感,帮助幼儿健康茁壮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幽默感;可行性分析;有效路径
幽默感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社会交往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家庭是幼儿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家庭教育在幼儿幽默感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拟从分析幼儿幽默感的内涵和发展历程入手,论述家庭教育中幼儿幽默感培养的可行性,针对家庭幼儿幽默感的培养误区等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有效路径,为培养儿童家庭教育中的幽默感提供有益参考。
一、幼儿幽默感的概述
(一)幽默感的内涵
“幽默”一词是个舶来品,是林语堂先生自英语“honor”一词音译而来。从精神分析角度出发,弗洛伊德提出幽默是冲动压抑的宣泄,目的是进行自我防御,个体能在此过程中能体会到快乐的情感。[1]Mcghee认为“幽默是一种心智能力,能察觉或感受到滑稽可笑或与社会不一致的想法,即个体能理解和创造非常规想法或情景”。Wilson则提出幽默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好玩、有趣的刺激。[2]
当前对于幽默感的界定,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研究者采纳较多的是《心理学大词典》中的定义,即认为幽默感是以有趣、可笑而富有意味的言辞或行为机智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3]幼儿幽默感则指幼儿发现、欣赏和创造幽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幼儿对幽默的识别、理解和运用。它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受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个体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能敏锐捕捉到非常规的现象,并以有趣而饱富意味的言辞或行为进行应对,从而达到令人发笑的结果。根据刘文教授所做的实证研究,学前儿童的幽默感主要分为三方面:幽默理解、幽默应对和幽默创造。
(二) 幼儿幽默感的发展
大量文献表明,幽默感在儿童婴幼儿早期就已萌芽,幼儿的幽默感具有年龄特征。随年龄增长,学龄前儿童的幽默感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1岁的幼儿对人体面部表情有了明显偏好;2岁时,幼儿可以从自身或周围事物的不一致性中找到不和谐的地方,然后产生幽默;3岁已经发展到认识概念中不和谐处的幽默;4岁喜欢扮演幽默角色,如娃娃家和电视卡通人物;从5岁开始,幼儿逐渐理解文字游戏类的幽默,5-6岁对语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4]例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不经意间的一个口误,会引起儿童长时间的模仿和学习。
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气质类型、性格与幽默感呈明显正相关。具有胆汁质、多血质气质类型的幼儿有着更强的幽默感,有着高度自尊、自信等人格特质的幼儿幽默感更强。研究还发现,幼儿幽默感之于性别差异存在较大的争论。McGee的观察性研究表明,在幽默感表现方面,3至6岁的男孩和女孩没有性别差异。Canlzer的研究结果则发现男童多为幽默感的创造者,女童多对幽默感进行理解回应,更多的是在扮演倾听者的角色,这是因为社会期望和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女孩往往羞于表达自己的见解。[5]该结论之间的差异可能与许多因素有关,例如实验设计和被试选择。总之,根据文献和各项研究结果来看,幼儿的幽默感受自身认知发展水平和年龄限制,幽默理解与应对多于幽默创造。
二、 家庭教育中幼儿幽默感培养的意义
(一) 幽默感的培养是幼儿发展的内在诉求
幽默感是幼儿主动发现、创造幽默的外在表现,有助于幼儿获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有利于保持心情愉悦和心理健康发展。麦吉的研究结果表明,主动运用幽默感能短时间内拉近彼此之间的人际关系,减少陌生疏离感,有助于同伴交往。幽默感是社会交往利器,幽默感强烈的幼儿一般自身拥有较高水平的自信,能快速融入新的环境,为他人所接纳,因此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往往更受欢迎,在社会交往和学习生活中也有足够勇气来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而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在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有幽默感的儿童往往能有效运用幽默化解尴尬境地,调节气氛。幼儿幽默感的產生是以萌发非常规想法和探寻不和谐之处为开端的,经常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来观察看待世界,思考事物间的不一致性,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头脑风暴,摆脱原有观念的桎梏。
(二) 家庭教育在幼儿幽默感培养方面的独特优势
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在培养幼儿幽默感方面的独特优势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强烈的感染性。由于亲缘关系和养育缘故,幼儿对家长有着与生俱来的信任感和亲切感。父母在幼儿的心目中权威性极强,言传身教对其影响甚大。第二,特殊的针对性。父母与幼儿长期共同生活,对幼儿了解深入透彻,有利于对幼儿幽默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第三,无形的渗透性,家庭教育与日常家庭生活密不可分,可以在养育儿童的同时相机而教。总之,家庭是幼儿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家庭教育时时刻刻影响幼儿的全方位发展。
(三) 家庭环境影响幼儿幽默感发展
家庭环境是影响幼儿幽默感发展的重要因素。家庭环境儿童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双向联系,主要是父母、长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早期幽默感的理解和创造水平的发展也不例外。父母对幼儿的关切、理解和鼓励有助于幼儿安全感、自信心、创造力、洞察力、包容心的发展,进而促进幼儿幽默感的发展。心理学界的有关研究也指出家庭成员对于幽默感的欣赏和反应对幼儿幽默感发展会起着积极的强化作用,儿童幽默感的产生更易出现在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中。费舍提出亲子互动会促使儿童模仿行为中的语言、认知和积极情绪的产生,进而增强幼儿的幽默感。[6]此外,还有研究结果表明,父亲的幽默风格会影响儿童的同伴竞争力,母亲的幽默风格则对儿童情感有着强烈影响。
三、 家庭教育中幼儿幽默感培养的有效路径
家庭是幼儿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环境,也是停留时间最长久的场所,它对儿童知识经验、情感态度、行为习惯和智力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家庭教育是由父母或其他长者自觉组织的对子女的教育,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于幼儿幽默感的培养,家庭教育的作用不言而喻。
(一) 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氛围
美國学者指出幼儿30%的幽默感与生俱来,70%的幽默感依赖于后天的培养,幼儿幽默感的形成往往是在儿童期完成的。[7]作为幼儿最早接触的场所,家庭要做好保护和培养幼儿幽默感的工作。要培养幼儿的幽默感,首先要给幼儿提供一个安全、轻松的家庭环境。西方以Treadwell为首的多位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幼儿的幽默感与创造性呈显著正相关。二者都是以非常规的想法来认识和理解世界,以新颖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探寻不和谐之处,经常性进行自由的创造性发挥,使得幼儿理解、应对和创造幽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因此,家长应为幼儿创设轻松的心理环境,给与幼儿充分自主权,鼓励幼儿细心观察事物之间的不同之处,以与众不同的视角进行大胆思考,自由进行创造,感受和表达幽默。其次,家长应为幼儿提供大量富有幽默效应的材料。使用较多的幽默元素进行家庭环境的布置,例如在墙壁上张贴夸张的人脸表情、颜色和形状呈强烈对比的图形卡片,在桌柜上摆放形态各异的人偶玩具,为幼儿提供富含幽默感的儿童图画书等等,有助于幼儿在耳濡目染中理解和感受其中的幽默意味。
(二) 正确认识和保护幼儿的幽默感
幽默感与多种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幼儿生来有幽默的本能,学前儿童的幽默感呈现明显的年龄差异,作为家长要正确认识幼儿幽默感的发展阶段和水平,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幽默理解、创造和应对进行具体的培养。3岁以前的幼儿由于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语言幽默知之甚少,只对夸张的动作表情能有部分理解。3-4岁的幼儿在幽默理解维度上发展迅速,4-5岁的幼儿在幽默应对维度上发展水平较高。幼儿从5岁开始能理解较多较复杂的文字语言类幽默。[8]因此,家长要根据幼儿所处年龄年段进行判断,适时引导幼儿的幽默理解、创造和应对行为,有针对性地发展幼儿幽默感。另一方面,家长要注意保护幼儿的幽默感,主动参与和回应幼儿的幽默行为。对于幼儿幽默感的保护,父母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家长要学会理解和鼓励幽默,为幼儿的幽默行为“捧场”,让幼儿体验到为他人带来愉悦的快乐,从而强化幼儿的幽默行为。2.家长主动参与幼儿的幽默行为,主动挖掘儿童艺术作品中的幽默元素,陪伴儿童扮演文学作品中的幽默角色。角色中夸张有趣的肢体动作和妙趣横生的语言设定会让家长与幼儿共同体验幽默带来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产生幽默感。
(三) 家长发挥自身榜样示范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研究表明,幼儿期记录在大脑中的“父母意识”将永久记录在个体人格之上。幼儿对具体行为的感悟远比枯燥的语言说教更有效,儿童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榜样影响。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幽默感,家长需要做好榜样示范。一方面,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较多采用一些幽默动作和幽默语言,这不仅可以加深父母和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使自己得到身心上的放松,有利于身心愉悦,同时幼儿也潜移默化地学会运用幽默与他人交往。另一方面,家长要善用强化手段,关注幼儿幽默感的发展,对幼儿的幽默理解、应对和创造做出积极回应,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运用幽默感,强化幼儿的幽默行为。总之,家长的身体力行,再加上幼儿的自动模仿,往往会成为最有效的教育力量。
(四) 引导幼儿恰当的运用幽默
幽默常常给人带来欢乐,其主要表现为机智、调侃和风趣等。恰当的运用幽默有助于缓解陌生感,调停矛盾,赢得他人的信赖和好感,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幽默感与他人进行交往。但是在幽默运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幽默不是滑稽,幼儿不能以幽默的名义对他人进行随意调侃和口无遮拦,真正的幽默是自然而富有内涵的表达自己的非常规想法。当前幼儿运用的幽默行为并不完全都是可取的,部分幼儿将所谓的幽默感用在讥讽、嘲笑、贬低他人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同伴之间的交往而且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进而遭到同伴的排挤。在日常生活中,当幼儿运用了不恰当的幽默时,例如儿童取笑他人口吃,模仿他人言语障碍作为幽默行为。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应对幼儿此类行为及时予以制止,并相机而教。借由此事和幼儿一起讨论这种嘲笑和讥讽会给他人带来哪些伤害,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如果是自己因为口吃而遭到他人的嘲笑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幽默行为,从而学会恰当的运用幽默。
[参考文献]
[1][4]刘文,邹丽娜,李亮.幼儿幽默感结构和发展特点[J].心理学探新,2009,29(01):58-63.
[2][5]程晨,李姗泽.儿童幽默感的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学前教育研究,2015(09):53-60.
[3]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582.
[6]Kenneth R.Ginsburg.The important of play in promoting healthy child developmentand maintaining strong parent-child bonds[J].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07,119(1):182-191.
[7]强清. 幼儿幽默感的发展及与心理理论的关系[D].杭州师范大学,2012.
[8]刘文,邹丽娜,李亮.幼儿幽默感结构和发展特点[J].心理学探新,2009,29(01):58-63.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