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可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血吸虫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寄生虫病,人畜均可罹患此病。日本是该病的高发区。结肠和肝脏是血吸虫病的主要发病部位,极易累及患者的脑部和肺脏,使其出现排黏液脓血便、腹泻、腹痛、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症状。该病的发生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吡喹酮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常用二日疗法为该病患者使用吡喹酮进行治疗。目前,临床上对于由吡喹酮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报道相对较少[1]。基于此,本次研究主要探讨用吡喹酮二日疗法治疗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安全性。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90例血吸虫病患者。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试验组患者中,有女性20例,男性25例;其年龄为36~60岁,平均年龄为(48.6±8.6)岁;其病程为3~18 d,平均病程为(10.5±2.6)d。在对照组患者中,有女性19例,男性26例;其年龄为40~58岁,平均年龄为(48.2±7.1)岁;其病程为4~15 d,平均病程为(9.6±3.5)d。本次研究排除存在其他的胃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对本研究使用的药物有过敏史、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的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这些患者入院后,均对其进行生化检查和血常规检查,为其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甘草酸二铵等药物进行保肝治疗。在此基础上,均为这些患者使用吡喹酮(国药准字H11020269;生产企业:华润紫竹药业有限公司;规格:0.2 g×100片)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的用法是:按照30 mg/kg的剂量让患者服用吡喹酮,每日服2次,共治疗2 d。对照组患者的用法是:按照60 mg/kg的剂量让患者服用吡喹酮,每日服2次,共治疗1 d。
1)显效。治疗后,患者腹泻、发热等症状基本消失,对其进行大便集卵试验的结果为阴性。2)有效:治疗后,患者腹泻、发热等症状均有所好转,对其进行大便集卵试验的结果为阴性。3)无效:治疗后,患者腹泻、发热等症状均无改善或在加重,对其进行大便集卵试验的结果仍为阳性。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统计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困倦乏力、头晕、恶心呕吐、荨麻疹的发生率。
使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详情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其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引起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主要流行于亚、非、拉美的73个国家,患病人数约为2亿。血吸虫病主要分为肠血吸虫病和尿路血吸虫病两种类型。该病在我国多发生于长江流域。病情较轻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多数患者是由于患有其他疾病或进行大便常规检查时被确诊患有血吸虫病。腹泻、腹痛是血吸虫病患者较为常见的症状。该病呈间歇性发作,多在患者劳累时发病。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极易导致患者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
吡喹酮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该药具有服用方便、疗程短、疗效确切、抗虫谱广的优点。吡喹酮可以改善虫体肌细胞内钙离子的通透性,从而增加钙离子的内流,加快虫体的麻痹、脱落,进而起到杀虫的作用。吡喹酮的服用方法不同,取得的治疗效果也有所差异。研究发现,采用吡喹酮二日疗法对血吸虫病患者进行治疗,可有效减少其肾脏的负荷,降低其血液中药物的浓度,进而减少其不良反应的发生[3]。
综上所述,为血吸虫病患者使用吡喹酮二日疗法进行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可明显降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