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斌超 张兵令
摘 要 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是目前民办高校的首要任务。如何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手段提升质量保障体系的效率与前瞻性,成为各级各类高校必须思考和面对的关键问题。本文梳理了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现状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尝试给出了构建框架以及今后的建设方向与步骤。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信息化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8.009
Abstract It is the primary task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to construct an internal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quality management. How to use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etwork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forward-looking of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has become a key issue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and faced b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all levels. This paper sorts out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private colleges and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 and tries to give the construction framework and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and steps.
Keywords priv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path
新中国成立后,民办高校经历了2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已进入规范提高阶段。教学质量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石,抓好质量,办出特色,方能获得社会声誉。随着信息化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民办高校积极探索将新技术运用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中,是大势所趋。
1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通常强调“监”的作用, 轻视甚至忽视了“导”。究其原因在于学校的信息收集、分析、诊断与反馈、决策系统尚不完善,信息获取及处理速度相对较慢,对教学过程中所反馈的问题不够重视。另外,大多数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相对比较落后。听课制度、期中教学检查或期末工作总结,都还做不到事前控制。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方式多采用问卷调查、听课表、座谈会纪要等纸质媒介,只能做到以点代面抽查。信息采集时间长且不够全面,反馈不及时。再者,存在教学检查目的不明确的现象,有些教学督导为完成任务而听课,听课后未同被听课师生交流意见,对师生反馈的意见不够重视等情况时有发生,因而难以形成及时准确的评价和处理。这些情况不利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 影响了评价体系的有效运行。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教学管理观念滞后
首先,按照传统的观念,教学质量保障主要依靠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把脉,而轻视甚至忽视通过对教学数据分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殊不知,专家获得的信息并不全面、客观,而且其他学校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民办高校的特点。
其次,个别领导认为,信息化就是采购一些设备,建设几个网站,设立一个信息化办公室就万事大吉了,较少关心硬件设施的维护利用,也没继续跟进日常業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以及分析、利用情况。
1.2 教学管理方式传统
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学管理方式相对比较传统,模仿甚至照抄公办院校几年前的管理流程。教学信息的数据采集、整理和反馈还要依靠手工操作,造成教学质量的监控效率不高。即使有些管理环节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的信息化程度也参差不齐,教务管理、图书、人事、财务、学工等主要部门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而基建、后勤、科研、双创、社团等部门信息化建设较落后,甚至有的部门认为将业务数据录入系统增加了工作量,不愿意主动改进工作方式。
1.3 教学管理体制滞后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仅仅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还不够,需要对教学质量保障的各环节数据进行统筹与分享,才能发挥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应有的作用。学校内部的职能部门间产生的业务数据不能共享和互通,造成数据的重复录入,且时常有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出现。数据仅限于部门内部使用,利用率不高,且因为数据使用的局限性,造成信息孤岛的产生。学校各子系统相互独立、各自为政,无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对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无法及时收集、分析、反馈,影响了教学质量管理效率的提高及水平的提升。
1.4 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
民办高校资金相对紧张,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的建设中,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存储设备、数据分析服务器、相关软件、网络环境等,耗资巨大,维护成本过高。管理者觉得“有钱用在刀刃上”,不如先去建设跟教学直接相关的其他信息系统。
1.5 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
专门的信息化技术管理人才也是信息化建设中的关键。目前,在民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问题。众所周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更新换代非常频繁,推陈出新的周期相对较短。从业者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技术发展的脚步,现有的教师缺少前沿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途径和动力。由于民办高校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对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视不足,导致民办高校信息化建设陷入人才发展困境。
2 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构想
2.1 总体构建思路
民办高校在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的模型构建时,要量力而行,结合实际,以数据共享、注重分析、引导教学、协助决策为基本原则,可以从数据清洗、整合、专题分析、数据挖掘、决策支持、反馈系统等方面开展。在构建过程中尽量采用各职能部门原有的业务系统产生的教学数据,对异构的数据重新进行规范化处理,形成校级的数据共享中心。结合内外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对校级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给出指标评测结果,针对不达标的内容重点突出表述,便于学校分析、寻找原因,从而协助领导层明确下一步的决策方向。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从根上讲就是由搜集、分析、 评估、反馈、应用五方面对信息进行处理。只有将这五个环节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开展高校的管理工作,才能使高校的教学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展开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民办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源,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框架结构图如图1所示。
信息采集部分主要利用各职能部门产生的业务数据,部分部门已经有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直接从系统中提取;部分部门则尚未构建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采用日常积累的表格或者文字材料。对各部门的数据结构及含义进行分析后,清洗掉干扰因素数据,对其进行统一的编码和转换后装入校级数据共享中心,并定期刷新数据以确保决策依据的时效性和一致性。信息处理服务器根据校级数据共享中心提供的数据结合内、外部教学质量评价指标要求,自动给出相应的分析报告,针对不达标的项目进行梳理,供领导层决策时使用。更重要的是,信息处理服务器可以对数据进行分主题数据分析和挖掘,例如对学生的生源情况、学籍、成绩、就业、学位、实习等情况进行专题分析;可以对课程设置、课程关联度、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等主题进行分析;还可以通过数据挖掘寻找课堂、评教、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综合测评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师资状况分析;通过试卷分析,发现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差异,评价试卷质量的高低,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总之,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将原来藏在各业务系统中的数据盘活,为学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贡献一份力量,让学校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更加高效。
2.2 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建设需要努力的方向和步骤
根据目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的程度,可以分以下五步进行建设。
(1)选拔一些专业人员组成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负责信息化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规划、运作、执行等进行全面的部署。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使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制定具体的建设目标、预期效果,不断促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
(2)全面梳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的信息化建设需求,深入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与师生、管理部门的需求,完善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系统,确保信息来源的准确性与时效性。民办高校内部在发展信息化过程中,由于资金有限,只能选择让一部分部门先“富”起来,逐渐出现 “数字化鸿沟”,且差距越来越悬殊。此时,学校应“扶贫济弱”,逐步实现全面信息化。
(3)构建校级数据共享中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委员会负责规划、整合现有数据,将全校的信息进行汇总、清洗、转换、分类与共享。随着云计算机的出现,可以充分利用混合云将公共云和私有云结合起来,将共用信息和重要的敏感信息进行分类传输和存储,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安全,例如学校可以把一些公共的数据资料放在公共云上,将业务数据中的敏感部分放在私有云,实现内部资源的顺畅交流。校级数据共享中心的出现,可以提升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率,使原来的信息孤岛连通起来。同时,通过建立公共平台,更方便师生对资源的利用。
(4)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牵头进一步完善校内教學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根据学校的具体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和完善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重视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材建设及选用、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实习(实践)和试卷管理等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全面规范教学管理程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课程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制定出适合学校发展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教学质量评价数据库,进一步开发、完善评价结果反馈子系统,使二级学院、专业、教师都能尽快了解相关评价结果,以便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策略。
(5)将数据分析目标进行分解,使研究主题具体化。数据分析和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但是,面对大量的数据不能盲目分析,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目标分解。对于某个事物的研究涉及到若干属性,这些属性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管理信息系统中,需要提炼出来。例如关注课程建设时,就需要对课程名称、学分、学时、课程性质、开课部门、使用教材、教学对象、教学周数、教学标准、教学进度、教学环境、教学手段、考核方式、试卷分析、成绩评定、任课教师等等信息进行综合考察;如果以教师为研究主题,那么既要研究教师的个人信息如姓名、职称、学历、年龄、工龄、所授课程等信息,也要研究教学信息中的任课学年学期、教授课程、授课对象、评教结果等,还需要研究其从事科研情况、论文及专利的获得情况,教学比赛或者技能大赛中的获奖情况等等。如果研究课堂教学评价,则需要综合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教、督导评教等数据集的评价结果,给出全面、客观的结果。因此,在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前要先确定具体的主题,有目的地进行数据挖掘,而非盲目“开采”。例如在研究课程建设主题里,可能会研究课程间的关联度,也可能研究课程对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贡献度,或者研究课程教学内容对专业发展的贡献度等等,不同的研究主题使用到的属性和数据集又各不相同。
因研究主题的不同,数据分析服务器的功能模块会非常庞大,考虑到需求的变化,其功能的可扩展性也要考虑进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数据分析初期模块(部分典型)构建如图2所示,根据实际需求,可以进行功能调整和扩充。
3 结语
民办高校应该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建设为契机,梳理隐藏在职能部门中的业务数据,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及时发现学校客观存在的优势和不足。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对教学质量监控的信息进行及时处理和反馈,完善教学与管理方法,促进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实现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且,通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信息化建设,能有效实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时效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既保证了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大大提高了管理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相悦丽,周雪,等.浅析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的路径[J].产业经济,2017(10):246-247.
[2] 胡宁宁.如何应对内部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实施中的困惑——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6(1).
[3] 石文.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信息化建设问题探讨[J].信息与电脑,2016(5):247-248.
[4] 朱建彬.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信息化建设初探[J].科技教育,2009(3):18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