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的四维考量

2018-11-05 09:56王国华
科教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王国华

摘 要 一个民族要自立自强必需精神力量,一项事业要持续长久必需文化支撑,因此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充足理由。

关键词 文化自信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69

Abstract If a nation wants to achieve the status of self-supporting nations, he must need spiritual strength; also a cause wants to get last long, it must be sustained the support of cultural. Therefore, our firm confidence in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fidence in theory, and confidence in the system, is to firmly believe in cultural confidence in the end.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and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grea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great practice of realizing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re the sufficient reasons for our firm confidence in culture.

Key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Marxism;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固然当前我国的文化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以“官”本位、重等级的封建主义文化和以“钱”本位、偏自由的资本主义文化占有不小的市场,部分同志价值观扭曲、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文艺作品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在国际舆论中我们处于某种“失语”境况等。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妨碍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理由如下。

其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是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但历史事实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至今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为根本的制度特征,[1]必须立场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真懂真信,这就要求“全党同志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要开书目、读原著、悟原理,尤其是要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2]让马克思主义“进脑入心”。另外,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的党中央,在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严治党、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理论探讨,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飞跃。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强调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要深入宣传这一伟大思想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阐释其重大贡献和历史地位,確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和情感认同。

其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3]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历尽千辛万苦、不断走向成熟的党。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伟大成就,都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有魄力、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文化的繁荣。因此党的领导地位是由近代中国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实践逻辑综合决定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经得起种种诱惑,具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决不能发表与党中央不一致的声音,不能“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也不能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扮神、人后做鬼。文化学者,不能以自由人自居,要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对于在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方面出现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敢抓狠管,对出现偏差和错误的要批评指正、严肃处理。当然要分清政治斗争和学术争论的区别,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不能搞类似文革政治的大批判大斗争,那是在走历史的回头路,是要不得的。

其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坚定底气。孔子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4]中华民族在世界中地位及影响,不是靠杀杀打打、武力威胁,而是凭借中华传统文化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有着特殊的思辨理性和哲学智慧。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必须高度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能“舍近求远”、本末倒置,搞什么“西体中用”,缺乏文化定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诸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等时代价值,使其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5]另外,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历史建筑及非物质文化迹产等,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十分宝贵的遗产,在对其保护、管理的同时,要注重研究和利用,让历史“复活”,让文物“说话”,使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当然,在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落后的内容,不合时宜的因子,文化建设中,应该创造性地改造传统文化,使其与中国当前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与时代脉搏相一致,“既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6]值得一提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不是“关门搞建设”,拒斥一切外来文化,而是要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科学分析,大胆吸收。要坚持以一种理性、包容、成熟的心态来对待外来文化,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利因素。当前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前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企图独守山头、关门建设,那是作茧自缚、逆势而为。

最后,当前亿万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的现实土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主力军。目前我国的十三多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在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3]这些伟大实践必将取得胜利。这些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文化繁荣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我国的文化理论工作者要诚心以人民为师,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挖掘新素材、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建构新理论”。 [6]当前我国广大文化理论工作者应该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现代建设实践经验,分析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生态文明等领域,深入研究阐释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负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总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7]而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当前惊天泣鬼的千秋伟业,是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文化自信的四个充足理由。

参考文献

[1] 陈先达.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指导地位的若干思考[J].党建,2011(10).

[2] 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6.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71.

[4]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15:198.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41.

[6]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22.

[7]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1-29(1).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