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工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11-05 09:56梁淑平
科教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应用型模式

梁淑平

摘 要 社会工作作为以实践为本的应用型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分析海南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实践经验及面临的困境等关键问题,总结分析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优势和价值,以此探索制定完善、规范化的高校社会工作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为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及相关专业的实践性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 应用型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21

Abstract Social work is a practice-oriented application-oriented profession, and the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s has placed more emphasis o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the social work major in Hainan X University, the key problems such a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the difficulties it faces, the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practical advantages and values of thi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and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a perfect and standardized "3 + 1" Applicable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Program of University Social Work Specialty and Related Supporting System. It will provide a model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talents for related majors.

Keywords social work; personnel training; applied type; model

社会工作作为以实践为本的应用型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如何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高校社工专业发展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促进应用型高校转型的重要探索。高校社工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做法是大学前3年安排为理论教学,并辅之课程实习和专业见习,大四1年则为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即专业见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把一整年的时间都用于集中性实践教学,强化专业实习在社工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 高校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概述

(1)中国学院式社工人才培养建立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王德丰、陆士祯、陈树强、孙立亚、张作俭、马凤芝等主要讨论了新加坡、美国、香港、挪威、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教育在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社會工作专业教育的启示,指导了我国20世纪末期大陆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高校社工人才培养的发展。21世纪以来,周湘斌、李迎生、张朝雄等人在全面考察英国社会工作的资格教育及其专业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研究导向人才培养体系与实务导向的资格教育体系并行不悖的二元结构模式基础上,提出了大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认可、多方参与以及专业教育和资格教育相结合的思路。

(2)学院式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从各学者对我国高校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来看,顾海霞、罗观翠通过总结中山大学采用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通过尽可能地挖掘、动员、整合资源,以构建社工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达到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崇慧、吕涛、姜敏以云南各高校为例,研究NGO与社工教育机构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师资培训、资料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力图总结“双赢”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社工教育发展的理想途径和模式。以上学者对学院式社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3)职业能力导向的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在社工人才能力培养中,部分学者强调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浙江大学周绍斌教授认为,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应顺应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方向,回应现实社会对社工人才的能力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分析和界定职业能力构成的基础上,建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性。

以上学者对社工人才培养模式都提出了诸多可行的办法,从构建学生实习的社会支持系统、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NGO机构与高校的合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上培养模式都是从社会和企业需求出发,但社工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最关键的是要改革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则从根本问题出发,提出高校社工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各类专业实践环节集中整合到大四,并将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实践水平和毕业论文写作质量。

2 海南X高校社工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海南X高校作为海南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示范院校,学校社会工作专业也成为海南省应用型转型试点专业,基于海南X高校的办学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和方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增加实践课时量、采取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方法、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等措施都能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海南X高校社工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对于专业建设有以下作用:①有利于从人才培养方案层面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②有利于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可持续性,学生能真正实践社会工作理论;③有利于加强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将毕业论文与实习实践相结合,优化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内容;④“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为学校向应用型转型提供思路,为相关应用型专业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为了全面了解海南X高校社会工作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从改革推动力和改革模式实施现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社工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动力

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如何契合市场需求,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推动力,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推动。在学校办学定位的引导下,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应用型人才培养则迫切需要加强教学方式的改革。

(2)社会对社工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注重实践,其理论知识、方法和实务技巧需要在实践的应用中才能得到更好理解和掌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因此社工专业的实践性要求也推动了此项目的实施。

(3)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引导。在国家大力推动高校向应用型转型以及建设宏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政策的支持下,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提升社工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国家政策支持和社会需求的引导,推动高校转变社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2 海南X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经验

近年来,海南X高校积极推进社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政府、行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实施了海南省“三区”社工人才支持计划,万宁市禁毒社工服务项目等,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3+1”社工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社工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应逐步突破传统模式,社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可以分两步实施。

首先,学校在参与海南省“三区”社工人才支持计划、万宁禁毒社会工作服务等社工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探索实施了“3+1”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三年以校内理论课程学习为主,大四则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到政府社会福利部门、社工机构、养老院、戒毒所等专业实习基地实习,或结合国家、省、市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促进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社会工作实务技能。

其次,在“3+1”模式实施稳定后,积累经验,再逐步过渡到“2+1+1”模式,即2年理论学习+1年专业实践+1年理论反思学习,具体设置为前两年在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大三则参与一年的专业实践,大四一年再进行理论的反思性学习,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毕业论文。这就将传统大四的毕业实习、专业见习等集中性实践环节融合到第三年的专业实践中,使学生能较深入、全面地了解专业,并帮助学生积累实践中问题。最后在大四一年再进行理论的反思性学习,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连接,提高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3 海南X高校社工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困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海南X高校“3+1”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及内容从实施前的“大、空、泛”,转变成实施后的“小、精、专”,毕业论文质量有了质的提高。学生毕业实习也实现了从“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前的“放羊式”分散实习到实施后的“项目化”精准实习的转变。学校不断加强与专业社工机构的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从低年级本科生中选择对某个社工领域感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项培养,由机构和学校联合,单独设置课程,并要求定向培养学生的毕业实习在指定机构完成,毕业论文选题也要符合该领域的研究内容。在海南X高校社工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出效果的同时,在实践中也面临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高校对学生实习单位缺乏系统性选择和指导

影响“3+1”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效果的关键在于选择专业性强、实习督导体系完善的实习单位。近年来,X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稳定在每届100人左右。海南X高校地处海南,限于海南岛屿型地理形态及岛内社工机构发展现状,安排岛外实习的成本相对较高,海南社工机构的数量、规模、专业性等又难以满足海南X高校社工专业学生的集中性实践需求。根据现实情况,大四学生的集中性实践单位大部分都安排在岛外社工机构,岛外实习基地的选择和日常指导相对困难。学校基本都是以机构的需求来安排,而难以按高校社工人才培养方向(海南X高校社工专业方向分为:民族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旅游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来安排学生的集中性实践教学,学校对实习单位缺乏系统性选择和安排,实践指导也略显不足。

3.2 学生对实践教学“1”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安排了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机构实务指导老师,并将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安排在大四,“1”环节对社工人才培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认为大四的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就等同于就业,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未来职业发展上,对于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任务不够重视。校内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过程中发现,经常有学生因为忙于工作而不能按时提交毕业论文,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忙于实习工作而不能回校参加毕业论文开题和毕业答辩,不回来答辩的原因是因为现在所从事的工作非常好,对他很重要,不想因为回校答辩而影响工作。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大四的集中性实践环节也是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环节,學生本末倒置,对实践教学“1”环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3.3 缺乏完善有效的管理细则和质量监控办法

实习管理是保证实习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途径,在海南X高校社工专业“3+1”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对于1年集中性实践教学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缺乏完善的实习指导细则。只明确了由校内专业教师和实务机构指导老师负责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但没有提前确定好实习机构督导老师,以至学生到实习机构处于无人督导的状态。学校也没有对于1年的实习做出具体管理细则,对于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内容、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指导记录的考核不够具体,缺乏相关制度;二是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对于1年的集中性实践环节的效果如何评估,也是关系到项目实施成败的关键性因素。而海南X高校社工专业学生实习质量监控主要依赖于事后评估,考核内容主要以在实习中完成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方案和服务记录、实习总结以及单位的实习鉴定为主。以上考核内容都是涉及事后考核,而对于事前和事中考核的过程管理内容缺乏,不能有效地做到对实习过程的全方位管理,影响实习效果。

4 完善高校社工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高校社工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1”的阶段,如何强化1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写作,关系到整个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基于X高校社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以下完善高校社工专业“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4.1 增加“1”的学分权重,并细化考核标准

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要通过学分来体现,学分权重高低涉及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校内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学分权重低,而实习指导的任务又繁重,导致校内指导教师指导压力大,积极性下降。因此要强化“1”环节的学分权重,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够重视大四集中性实践环节。一方面,“1”环节学分权重的增加,增加教师指导学生毕业集中性实践环节的课时量,提升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也能够增强学生对大四集中性实践环节的重视。另一方面,细化大四集中性时间环节的考核标准,通过多元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指标等形式,来规范集中性实践环节的评分。

4.2 做好实践阶段的过程监控与管理

完善大四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与管理体系,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事前安排。结合学校社工人才培养的方向,按领域安排学生的实习单位,并明确校内和校外指导老师的选拔条件、工作职责、指导要求等,做到实践前细致、周到、系统地安排实践环节的各项工作;二是,加强事中管理。学生实践期间,校内指导教师要定期与校外机构指导教师沟通,了解学生在实习单位的表现情况、遇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案,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的指导;三是,加强事后评估。事后评估是考核学生实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采取360叭轿黄兰鄯绞剑允迪暗ノ恢傅祭鲜Α⑼隆嗉锻б约靶D谥傅冀淌ξ兰鄱韵螅扇×炕副旰托Ч兰鄣榷嘣兰鄯绞狡拦姥氖迪靶ЧMü忧渴虑啊⑹轮泻褪潞蟮墓碳嗫赜牍芾恚岣摺?”环节的集中性实践效果。

4.3 夯实高校与单位的“双导师”实习指导制度

由于大四集中性实践教学地点分布广泛,校内指导教师难以深入实践单位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在加强校内指导老师与学生的网络联系,优化实习单位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在实习前就明确每位学生的校外机构指导老师,并通过高校与实习单位约定实习机构指导老师的职责及要求,保证学生在实习期间能得到专业化的指导。另一面,也要建立高校教师与实习机构教师的联动机制,明确校内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沟通频率、沟通记录,并在事后评估中,加强对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机构指导教师互动情况的评估,强化实习指导工作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德丰,陈树强.新加坡的社会工作教育:现状与发展[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6.

[2] 周湘斌.关于英国社会工作资格教育的考察与思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 顾江霞,罗观翠.资源整合視角下的社工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以中山大学05MSW培养模式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4] 周绍斌.职业能力取向: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社会工作,2012.3.

[5] 韩建勇,王本永等.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

[6] 张乐等.服务导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社会工作,2014.10.

[7] 陈英,梁爽.社会工作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8] 闭伟宁,李红.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思考——以广西大学为例[J].社会工作,2013.12.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应用型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