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连云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2018-11-02 10:30孙军
唯实 2018年10期
关键词:连云港人才发展

孙军

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有系统性思想和战略性思维,需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江苏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必须扛起的重大责任,并确立了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高质量”标准。连云港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也围绕此展开。不过目前来看,连云港市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离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

一、连云港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产业生态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够优。从轻重工业结构看,连云港市产业重化程度较高,能源资源消耗较大;从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看,连云港市新兴产业占比偏小,而冶金、化工、食品、建材等传统产业比重接近60%。新医药产业作为连云港市的优势产业,2015年实现的产值只占全市工业产值的8%左右。乡镇工业企业层次普遍较低,安全和环保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二是产业关联度不够高。在石化行业,连云港已形成了以徐圩新区、赣榆临港产业区为核心的重化工产业集群,集聚了盛虹石化、新海石化、东华能源等龙头企业,不过能够带动石化产业共同发展的大企业仍偏少,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偏短,协作配套不密切。在医药行业,虽然目前拥有恒瑞、豪森、正大天晴等全国知名企业,但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不足10%,仿制药比重较高。生物技术药物品种单一,医药及医药中间体项目与现有企业没有配套联系。在钢铁行业,虽然形成了以镔鑫特钢、兴鑫钢铁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但也存在着创新能力欠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较低等问题。在硅产业,虽然拥有两个国家产业基地,但产品主要处于产业链低端,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虽然号称“世界水晶之都”,但全县的产值还不及国际上的非天然水晶生产商施华洛世奇一个品牌的营业额。三是产业布局比较散。虽然连云港市域范围内已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但整体布局仍较为分散,各县区产业布局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产业集中发展水平较低。各个园区产业布局上的趋同化,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培育,也造成了各县区在招商引资中出现过渡竞争、相互拆台的行为,后期调整难度高、代价大。

创新能力问题。生命健康、先进材料、临港装备制造是连云港的三大主导产业。近年来,尽管企业不断致力于自身研发实力的提升,但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来看,企业品牌打造力度不够大,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发明专利申授量较少,知识产权维权意识较弱。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只有不到40%,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积极性不高。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工业企业的9%左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除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行业中龙头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位于产业价值链、创新链低端环节,产品附加值偏低,医药行业以外的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利税率只有8%左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偏少,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项目产业化针对性不强。在创新人才方面人才总量占人口比重不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且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严重匮乏,经济、金融、法律等高层次人才也严重不足,产业经营领军人才、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均缺乏。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偏少,尽管每年高考升学率位居全国前列,但“留人难”现象日益严峻,近几年二产中流失人才远远高于引进人才,连云港籍毕业研究生回乡工作的比例不足10%。甚至当地的一些主导企业也是纷纷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建设企业研发机构。

龙头企业问题。一是规模以上工业支撑仍然偏弱,骨干、龙头企业数量偏少,重大产业项目偏少。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9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偏少,位居全省末位,与苏北其他市差距较大。二是现有的物流企业整体上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缺乏跨国物流公司,缺乏跨国采购和跨国配送业务,大部分物流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物流的经营层面,距离现代物流企业有较大差距,物流增值服务能力弱。物流企业之间缺乏信息沟通,缺乏协作,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难以提供一体化服务。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建设明显滞后,国际多式联运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三是农业大型企业少,精深加工及农产品营销少,大部分还是以农业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农业产业链条较短,农产品附加值相对不高,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僅为0.6%左右,部分龙头企业没有科研投入,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

营商环境问题。一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部门行政壁垒、管理缺位、错位现象,沟通协调和执法不畅。各部门建设规划缺乏系统性的功能整合,各项建设融资渠道多元化局面尚未全面形成,在企业管理、投融资、科技创新、市场管、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存在机制障碍,管理体制有待创新,行政效率亟待进一步提升。二是文化特征制约发展。连云港以耕读文化为主,农耕是连云港百年发展主基调,地方商业文化非常薄弱,继而导致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当地人容易自我满足,缺乏发展的紧迫意识与压力感,比较恋家,“小富即安”;干部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不强,干部能力欠缺、本领恐慌等现象比较严重。

二、连云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升级。一是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全力突破临港工业,依托已有临港重大项目,瞄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快速集聚优质企业、高端项目和先进技术,协调相关石化企业入驻,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建设石化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二是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原创化学药创新中心,打造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中国重要的硅材料生产基地,完善企业创新载体,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水平。三是融入国家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原药研制、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碳纤维等新材料都应该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依靠政府的支持逐步向上延伸产业链,培育全球价值链上的隐形冠军,专注于链上的技术知识密集环节,把技术和工艺层层往上做专、做精、做强。四是大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大力推动生产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链循环化,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培育一批出口农产品示范企业,打响“连天下”品牌。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做优、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将新材料、新能源、新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发展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碳纤维及功能性先进复合材料,提升功能性硅材料、新型电子材料至国内先进水平,争取在碳纤维、硅材料、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力争建设具有区域特色、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太阳能光热、风电、核电、生物质能源、新能源汽车电池等产业。实现核电装备制造产业、核电运维服务产业与田湾核电站形成良好配套。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封装材料、行业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打造国内知名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基地。积极推动云计算领域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构建局域传感网络,形成以大数据和信息服务为基础的数字服务体系。

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统筹推进现代物流、工业设计及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催化和推进作用,为全市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重点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专业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产业,加快吸引龙头企业入驻,推动港口物流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基本形成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围绕机械装备、水晶产品、电子电器、食品饮料、运动休闲产品、纺织服装等领域,以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为目标,以提升终端产品整体功能、结构特性、外观和包装装潢等设计为重点,打造若干个辐射力强、带动效应显著的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或中心。加大市高新区广告产业园、杰瑞科技创意产业园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工业设计品牌,逐步实现工业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发展。优化升级现有行业电商和企业电商平台,加快培育一批集报关、退税、国际物流、海外仓储、汇兑服务于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建设一批重点行业领域电子商务平台,培育电子商务产业园,逐步提高电子商务产业辐射力。

加快科技创新商业化。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将钱变成知识的过程,那么商业化就是将知识变成钱的过程。不过,当前我国大部分的创新资源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由政府通过委托课题等形式把资金划拨给相关的科研院所和大学,由他们进行研发。研发的最终结果由政府相关部分对其进行界定,决定完成与否。应该说,这样的一套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科研实力的提升,以高水平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成果已经跃居世界一流。但我们要认识到,这样的一种科研模式本质上仍然是计划模式,而且由于资金的国有属性,商业化过程中也涉及成果的知识产权问题,课题的受托方没有动力将其进一步商业化,这使得大部分的科研成果无法商业化,知识变成钱这一环节中断。另外由于从事房地产获利丰厚,创新时滞长、风险大等原因,企业本身的创新动力不强,我国科技创新商业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对于连云港来讲,目前面临的问题包括:一是科研院所、大学相对稀缺,整体科技创新实力较弱;二是创新商业化的平台、孵化器不足,氛围欠缺。因此下一步,要围绕“存量”,推动江苏海洋大学创建;不断引入更高水平的大学、科研院所;与上海、南京等大学科研院所对接,不断提高创新商业化氛围,实施市场化驱动,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主导产业的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严格实施绿色发展。进一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立足区域特色和现实需求,发挥临港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全力打造临港经济绿色发展实践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确保连云港资源型、耗能型产业占比明显下降,绿色产业体系主导地位基本确立。完善常态化生态保护模式,严格保护敏感生态区域,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发展系统。通过积极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推动资源利用规模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不断提升城乡管理水平,确保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水平。确保空间管控、生态治理、生态经济发展等机制全面建立,绿色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在体制机制、考核评价、产业准入、财税管理、生态补偿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三、连云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推进人才强市。当今世界,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提升创新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源泉。一是做好人才强市规划。重点支持引进、培育产业升级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先进制造高技能、新兴产业创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大学毕业生。二是实施人才工程。通过“人才强区”“人才强县”“人才强镇”“人才强企”工程让人才工程变成各级组织的“一把手”工程,真正形成全社會关心、爱护、吸引、培养人才的生动局面。三是特别关注人才的柔性引进和“边缘人才”的引进。对于高端人才,我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柔性引进、人才共享上狠下功夫。此外要关注“边缘人才”的引进。“边缘人才”是指在原有的组织中接近退休的国内外领军人才或高技能人才,我们提早联系,让其发挥余热。四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推行科技奖励实施办法,对自主创新取得成果的科技研究人员给予重奖。探索国际通行的产权、期权、股权激励制度,建立人才与资本结合、技术与贡献结合的分配导向,实现产学研各方合作共赢的最佳效应。五是完善科技人才管理机制。鼓励和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者创办科技型企业。推进高校、科研院建立科技人员多元评价标准,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将研究成果、专利等应用到实际领域中。

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一是严格管控生态空间。有机整合山、海、岛生态空间资源,以生态红线区保护、生态屏障建设、生态环境修复为手段,构建“四横三纵”的生态网络格局,实现山海风光秀美、生态功能完整。二是集约利用城镇空间。科学评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城镇化开发强度,合理预测城镇空间规模,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形成“一横两纵、一核多极”的城镇空间格局。三是切实保护农业空间。严守耕地保护底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机制,积极推进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滩涂养殖区为基础,结合特色农业基地分布状况,构建“四大片区”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四是优化开发园区布局。按照“产业集聚、企业集中、土地集约”的原则,推动各类开发园区转型升级、集聚发展,坚决淘汰污染环境、工艺落后、缺乏竞争力的企业。五是明确连云港重化工产业发展规模以及“环境容量”的“上线”和“天花板”。发展石化产业时既要做大增量,也要适当控制规模,提升产业结构档次,实现后来居上,后发先至。六是为国际邮轮业、国际会展业、国际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优先发展有基础、有前景的绿色生态产业。

建设国际化海港城市。一是推进连云新城向未来城市中心迈进,基本建成国际商务中心,加强预留空间基础建设,为承载未来行政和商务功能奠定基础。海州城区推进花果山大道沿线、环云台山等重要区域开发建设,向城市中心逐步靠拢。赣榆城区加快向南融入中心城区,打造北翼产业集聚中心、江苏北大门。二是依托海滨大道打造滨海特色轴,综合利用海、岛、湿地以及港口、产业等资源,打造黄金海岸风光带。依托花果山大道打造产城融合轴,发挥沿线联通老城区、高新区、旅游区和开发区的综合功能,打造全市创新创业高地。依托高铁、空港、海港三大枢纽打造城市特色商圈,促进城区功能整合。三是突出海岛旅游特色,重点打造滨海旅游发展轴和沿东陇海旅游发展轴,塑造海滨湿地、连岛、海州湾三大滨海旅游片区,实现海洋旅游与内陆旅游的协调互动,推进滨海旅游向全域性旅游发展。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一是盘活存量,提升增量。采取政策鼓励和行政强制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实施“僵尸企业”清理和低端落后产能淘汰行动,通过升级改造、梯度转移和强制淘汰等手段,把污染企业、低端产业转出去,盘活园区存量土地资源,把高新企业、高端产业引进来。二是加快建设为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载体。引进创办一批与产业关联大、促进作用强的研发设计、创业辅导、技术咨询、商务处理、投融资和节能环保服务等企业。三是不断塑造连云港“强市场、强服务、强治理”新优势。最大限度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大幅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干预,增强企业对最优生产规模的理性决策力和自主控制力。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实施负面清单管理,破解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隐性壁垒。强化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严厉惩处垄断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权行为。四是发挥连云港文化的开放特征。营造“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一带一路”支点优势,营造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切实从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以及产供销的网络体系建设方面寻求突破。培育思想市场和工匠精神,结合连云港各类制造业的特点,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共建“一带一路”支点。一是推动南北合作。积极构建并优化南北互动、“三沿”聯动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主动与青岛、日照加强联动发展,共建东方桥头堡,形成发展合力,抱团应对俄罗斯关税联盟的强烈竞争。二是推动东中西合作。发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项目的多重辐射作用,深化连云港与中西部地区互动合作,完善与东陇海区域、内陆区域重点城市的协调合作机制,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要素资源,从更深层次上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三是推动国际合作。完善跨国界的合作交流机制,同“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建立链式发展模式,强化上海合作组织物流基地特色,加强同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价值链连接,大力培育和引进跨国企业,建立垂直型或水平型经济关联体,搭建具有全球视野的平台和载体,积极引进全球产业发展的尖端人才。四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争取赋予连云港“基本港”政策和“国家集装箱储运中心”地位,积极推动申报“连云港国家自由贸易区”。

(作者系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连云港人才发展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连云港港再添一条徐州—连云港集装箱内河航线
郁州海运新开辟连云港—邳州航线
奇妙的连云港之旅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今年前十个月连云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完成1.92亿吨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