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允艳
【摘要】本文论述北海市海城区第六小学积极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内外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以“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快乐成长”这一办学理念为指导,开发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20多门符合学校、学生特点,体现学校海洋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海洋文化 校本课程 逻辑框架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071-04
北海市海城區第六小学(简称海城区第六小学)以“海洋文化”为特色,植根于“海洋文化”,充分利用北海市丰富的海洋资源,结合学校的实际,开发了“海洋文化”特色校本课程,构建了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把校本课程建设与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相结合,将“海洋文化”的精髓融入校本课程,让师生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与体验中增强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师生大海般的品质,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发展。
一、开展“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国家课程不能满足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需求
教育要着眼于未来,未来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名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培养。学校教育必须着眼于这一时代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有用人才。而校本课程开发正是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生活化、校本化、个性化,对课程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这能在优化教育资源上更加有的放矢,在建设学校育人环境上更加富有特色,在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实效性上更加扎实有效,更有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课程体系固然要满足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但是,每名学生都有不同的起点和不同的发展需求。所以,学校如果只有规定课程,而没有可供学生选择的促进自己身心、个性发展的课程,没有一个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这样的学校肯定不是高水平的学校。好学校应将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相结合,既有突出知识性、文本性的课程,又有突出活动性的课程。海城区第六小学校本课程的亟待开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对于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从三级课程改革管理来看,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但由于各学校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非常突出,具体到某一学校、学生群体,仅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仍有一部分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我们开发校本课程恰恰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健全发展。
2.学校校情和学校发展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多年,但我校没有属于自己的适应校情的“校本课程”,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国家课程作一个补充、整合,研究此课题迫在眉睫,显得尤为重要。
3.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的,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它可以达到完善课程结构、凸显学校特色的目的。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它关注的是具体的、具有个性的学生,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实践与合作探究中张扬个性。
(二)传承地方文化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海洋文化”蕴含丰富、宽博广远,以“海洋文化”作为载体而衍生出来的与之相通的自然知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俗语言、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在特色教育的实践中显现出学校独特的文化特征,推动学校文化向深厚、有底蕴的道路发展。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以及承受挫折的顽强意志。“海兴国强民富,海衰国弱民穷”,海洋是我们幸福生活的蓝色家园,关注海洋就是关注我们的未来。我们应引导下一代了解海洋,弘扬“海洋文化”,让海洋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北海得天独厚的海洋自然资源与海洋人文资源蕴涵着浓厚多彩的“海洋文化”的意象特征,这也正是学校寻求特色发展的需要和条件。学校的特色在海洋,优势在海洋,希望也在海洋。学校从培养二十一世纪海洋经济建设人才的高度出发,决定以“海洋文化”为主线,创建学校特色品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针对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要求建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并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被提上了重要议程,全国的中小学校又一次迈上素质教育的改革之旅。
在此背景下,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仍需锐意进取。其一,我们承担着太多的来自社会、家庭的外部压力。其二,对学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连贯性、渐进性。这两个因素制约着我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其共同点是忽略了对“人”的滋养和培育。因此,教育“立德树人”的核心职能被削弱,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缺失,素质教育更是难以内化和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以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为导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研究学生核心素养也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体现从知识本位到社会本位再到个人核心素养本位的渐进规律,旨在解决“迫切需要”的问题。
因此,我校“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着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次,我校也会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各门学科实施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宽容,相信学生的能力并想方设法地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校本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升素养。
二、建设“海洋文化”校本课程的策略
(一)确立“海洋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内容
海城区第六小学在“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快乐成长”核心理念的支撑下,分必修类和选修类两种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具体内容如下:
1.必修类校本课程
中国是海洋大国,关注海洋就是关注中华民族发展。海洋教育应从学生抓起,让学生了解海洋知识、海洋经济,认识海洋资源,懂得海洋保护。学校在“海洋文化”特色建设中,以开发必修类校本课程“海之语”作为实施“海洋文化”特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凭借学校周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背景,根据学校课程安排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分年级、分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编写具有浓郁区域特色的校本教材《海之语》,其内容包括“海洋自然资源”“海洋人文资源”“海洋科普”“海洋环保”等知识探究和拓展。把“海洋文化”知识渗透到不同年段的学科教学中,每周开设1节海洋教育校本课,明确主讲教师,明确讲解内容,使海洋教育系统、规范地进入每一个班级。于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如海洋般博大、宽容、自信的品德,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2.选修类校本课程
校园文化应是丰富、多样的,不仅要保证全体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还要满足学生特长发展的要求,使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都有自己的爱好,真正把学校办成学生心中的乐园。为此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类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多样化。选修类校本课程主要有“海之音”朗诵、“海之梦”合唱、“海之墨”书画、“海之魂”武术、“海之星”足球、“海之贝”科技、“海之帆”沙雕等。
以沙雕校本课程为例,海城区第六小学开发了艺术沙雕校本课程,在校园开设艺术沙雕校本课程实践基地,每周开设一节艺术沙雕校本课。该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儿童沙雕学习活动的兴趣,初步探索感知沙子的特性;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探究发现能力以及对大海的热爱之情。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了解本市与沙雕有关的渊源;儿童沙雕制作的选题;沙雕的制作方法、规格及材料探究;沙雕制作及展示。沙雕的制作步骤为:(1)准备。联系生活与时事,搜集相关的北海文化教育资源,挖掘北海文化与生活时事中适合儿童制作沙雕的内容,搜寻儿童画适合于沙雕的图案,收集沙雕作品的图片资料、欣赏录像。准备场地、沙子、铲子、胶水等工具及材料。(2)实践。教会学生基本技巧,如削、雕、磨、整等。(3)小结。沙雕作品展示。如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制作的,寓意为欢欢(海豹水手)带着乐乐(螃蟹)来到欢乐海,与兴兴(海豚)、笑笑(鲸鱼)、喜喜(章鱼)等欢聚一堂的沙雕作品《欢乐海》,以童话的形式展现了校园快乐的生活,成为了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凸显了学校的“海洋文化”特色。
(二)构建实施“海洋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逻辑框架
海城区第六小学在“海洋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以学生需求和学校现有资源为基础,着力建构“海洋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框架。学校努力探索一条“让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路子,坚持将国家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心,开足开齐课程,积极挖掘、开发国家课程资源,研究构建具有海洋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学校确立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类型,讲求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趣味性和实施的灵活性,主要开发必修课、选修课两大门类的校本课程。逻辑框架图如下:
(三)“海洋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途径
1.建设“海之家”校园环境,保证课程实施
校园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学校设计了充满“海洋文化”气息的校园。“欢乐海”沙雕展现了欢乐的校园生活。各处的“海贝”“渔船”“渔网”“鱼篓”“斗笠”等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以“海”字命名了观海楼、知海楼、品海楼、学海楼四幢教学楼。以海蓝为主色调的“海洋文化”长廊、蘑菇亭为孩子们营造了拓展知识的学习园地。学校还开展了个性化的“海之梦”班级文化建设,依托“海洋文化”引领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意设计,建立以海洋生物命名的特色班名:一年级海贝班、二年级海星班、三年级海豚班、四年级海马班、五年级海燕班、六年级海鸥班,各班结合班名提炼班级精神,每个班级都有本班的名片、班旗、目标、口号、寄语等,构筑了色彩斑斓的海洋特色班级文化。
2.打造“海之魂”高效课堂,确保课程实效
(1)构建“六字”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实施“导、学、讲、练、悟、知”六字课堂教学新模式。导——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精讲促思、以讲解惑,练——主动练习、形成技能,悟——启发思考、感悟创新,知——知识总结、巩固运用。营造尊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问”起来、“活”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实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有效整合
海城区第六小学把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有效地整合起来,实现学科教学的生活化、情境化,体现出创造性和文化意味,增进学生对家乡北海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北海的情感。
教师在实施“海之蓝”绘画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海洋文化”的内涵,借助课堂教学活动与语文、音乐等学科的整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围绕“海洋文化”主题设计课程实施的流程。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海之灵”电脑校本课程时,借助课堂教学活动与语文、美术、科学等学科进行整合,主要实施流程如下:阅读探究海洋世界(語文)—保护海洋世界(科学)—手绘海洋世界(美术)—数字绘制海洋世界(信息技术)。
这是信息技术跨学科整合交流过程,是学生在对课前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后,综合运用语文、美术等各学科知识,将成果予以展示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语文、美术的有机整合,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可以随时与“海”对话、交流,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3.实施“海之品”德育工程,促进学生发展
海城区第六小学将校本课程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结合,寓校本课程的内容于德育活动中,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两翼三结合”的德育体系,多方形成合力,与家庭、社区联合打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空间,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机制,使学生在隐性的校本课程体验中提高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
(1)学校教育为主体
学校在突出“学校教育”主体工程的过程中,以思想品德教学为主渠道,力抓学生的养成教育,突出行为修养和习惯培养相结合的“德育指导”,以少先队活动为主题形式,以第二课堂为主要载体,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为主要手段,每月实施“在做中成长”专题。
学校把每天的德育内容具体化,让学生在做中学习。设置七个专题教育日,星期一为礼仪日,星期二为关心日,星期三为读书日,星期四为环保日,星期五为尊师日,星期六为敬老日,星期日为感恩日。六个德育主题为:一年级礼仪教育,二年级安全教育,三年级感恩教育,四年级健康教育,五年级科普教育,六年级信心教育。让学生在做中体验,在做中训练,在做中逐渐养成好习惯。
(2)家校合作促成长
学校只有争取家长的配合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为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海城区第六小学有计划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学校完善家长学校制度,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健全微信、QQ群等家校网络联系平台,通過家校联系手册、致家长的一封信、开设家庭教育讲坛、召开家长会、亲子教育活动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同时,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也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让熟知海洋知识的家长走上“海洋文化”校本课程讲台,给学生讲述北海的地域文化知识,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课堂教学,参加亲子活动等。
(3)社校携手育新苗
对学生成长影响最深的除了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也是不容忽视的阵地。学校应该敞开校门,推倒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打开一条通道。基于这种认识,海城区第六小学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校外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的“海洋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海洋文化”,欣赏“海洋文化”,创造“海洋文化”,享受“海洋文化”,定期开展海洋科技艺术节、海洋体育节等特色活动。学校建立了校本课程校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北海银滩、海洋研究所、海底世界、海洋之窗、南珠宫、金海湾旅游区、山口红树林等“海洋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中形成宽容自信的品质,在活动中成长。
三、实施“海洋文化”特色校本课程的成效
(一)校本教材编印成册
海城区第六小学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确定了系列校本教材的基本框架,编写了《海之语》《“海之墨”书法》《“心海导航”心理健康教育》《“扬帆展翅”武术操》《“知识守护生命”安全教育》等校本教材。教材培养目标明确,内容丰富,实施过程具体,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深受师生喜爱。
(二)学生个性得到张扬
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这样就满足了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种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了发展特长的条件,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加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
随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一系列自学、集体学习、培训交流带来了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意识的提升。在思维碰撞中,教师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开始由课程的最忠实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过渡。可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催生了教师的创新思维,构筑起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如海城区第六小学的徐成军老师自创自编了《“海之魂”武术操》教材,他执教的武术课获得自治区、北海市级教学一等奖。符其媚、谭彩勤开发的美术校本课程在全国美术课堂教学比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学校舞蹈《豚飞》荣获第五届广西青少年宫文艺精品展演一等奖。
(四)学校特色得到凸现
校本课程的开发推动了“海洋文化”的深入开展,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全面发展,学校“海洋文化”氛围浓厚,师生在“海洋文化”的浸润下放飞梦想,教师爱岗敬业、博识善导,学生乐学进取、宽容自信,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体现了“让孩子在爱的海洋里快乐成长”这一校本理念。学校荣获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全国文化创新校、全国双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优秀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学校、广西壮族自治区文明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德育先进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优秀学校、北海市科普教育先进单位等50多项荣誉称号,参加北海市海城区特色开放周展示荣获一等奖,被列为国家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北海市科普教育基地。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乡村小学教师培训的实践研究(以北海市海城区为例)”(课题编号:2017B035)的研究成果。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