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胡延恒
到2020年全国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打赢这场攻坚战,是摆在脱贫一线的干部面前一道必答题。想打赢这场攻坚战,是需要拿出绣花的功夫,既要会登高看远,又要脚踏实地。
今天,本刊重温推出内蒙林西县的脱贫之路,带领大家了解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也让大家认识到奋战在一线的干部群众,他们是新时代的最可爱的人。
林西县北依大兴安岭,南予西拉沐沦河,交通便利,自古就有塞北重镇的美誉,但因底子薄,起步晚,目前,林西县还是贫困县。
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808户、19800人,贫困发生率10.9%。经过几次动态调整,截至2017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484户、20068人,已脱贫8937户、17103人,未脱贫1547户、296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4%。为了是贫困人口彻底脱贫林西县委县政府实施了“菜单式”扶贫。
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渠道,大力推行“菜单式”扶贫模式,通过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确定脱贫产业项目,编制“菜单式”脱贫项目库,每个贫困户因地制宜选择1-2个脱贫产业,让产业扶贫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1)构建“1+4+5”产业扶贫模式。“1”就是依托一个龙头企业或重点项目。“4”就是使贫困户获得生产性、财产性、劳务性和资产性4个方面收入。“5”就是通过推广5个比较成熟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全县所有具备生产能力的贫困户实现产业措施全覆盖。即依托佰惠生公司(即林西糖厂),建设10万亩甜菜基地,打造“甜菜富民”模式;依托正邦集团,建设20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打造“生猪富民”模式;依托德青源公司,建设240万只蛋鸡养殖基地,打造“金鸡富民”模式;依托恒光大公司,建设5万亩中药材基地,打造“中药富民”模式;依托天拜山公司,建设15万亩内蒙野果基地,打造“野果富民”模式。五种产业发展模式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687户、16573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2.6%,人均增收1650元。
(2)发展壮大脱贫主导产业。围绕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实施《林西县“十三五”农牧业产业扶持政策》,“十三五”期间,县财政预计投入产业奖补资金3亿元,撬动金融资本17亿元投入农牧业主导产业。2017年,县本级落实奖补资金4500万元,新增设施农业9220亩、中药材2万亩、经济林1.2万亩,改造低产低效经济林3万亩,发展优质牧草2.6万亩,存栏肉牛15万头、肉驴3.4万头,家禽饲养量150万羽,带动1751户、3468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大井镇温都村第一书记刘莉莉在贫困户家入户
恒光大黄芪种植基地女工正在为药材喷药
(3)推动扶贫产业园区建设。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大力推行“园区+企业+农户(贫困户)”的经营模式。2017年建设扶贫产业园区12处,2018年开工建设扶贫产业园区6处,重点培育5个高标准、有规模、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扶贫产业园区,扶持贫困户发展主导产业,变背井离乡求职谋生为守家在地就业致富,带动贫困人口2035户、4679人,实现年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按照规划先行、产业前置、群众首肯、配套到位的原则,注重将易地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实施“易地搬迁+光伏、+设施农业、+养殖、+旅游”等模式,采取整村搬迁、“拔萝卜”式安置等方式,群众自主选择向产业园区集中、向中心城区和镇区集聚。集中安置区发展光伏扶贫产业30处、设施农业11处、养殖产业6处、乡村旅游4处。2016—2017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275户、3281人,其中贫困户1117户、2695人。2018年新建集中安置点11处,安置719户1674人。
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了“精准筛查、精准治疗、慢病补偿、大病兜底”的“1351”健康扶贫工程。其中“1”“3”是因病住院个人自付不超过政策内合规费用的10%,单次或年累计不超过3000元;“5”是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种慢性病纳入门诊补偿,个人自付5%;“1”是实行“一站式”服务,住院不用交押金,出院直接结算个人应付部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享受“1351”健康扶贫政策的15107人。2017年共救治各类贫困人口住院患者9459人次,发生医疗费用8069万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0%以上,救治慢性病患者9169人次,实际报销比例达95%。在实际工作中对资金使用严格把关、规范管理,全县制定实施162种临床路径(其中住院治疗132种、慢病30种),避免过度治疗,贫困人口慢病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形成了“小病在乡村、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县内就诊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控制了不合理医疗资金支出。通过一系列举措,既保证了政策的可持续性,达到兜底保障目的,又让县财政能够拿得出。同时,对于动态管理过程中暂时没有建档立卡的边缘贫困人口,通过低保综合认定、临时医疗救助等措施实行分级救助。
金鸡岭小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
利用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建设起来的英桃漠河移民新村
基金方面,设立2亿元脱贫产业基金,投放到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其它重点企业收取10%租金分红,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每人每年获得1000元稳定分红收益。金融扶贫方面,2014-2017年累计发放扶贫贷款21.3亿元,受益贫困人口49216人次。两项政策衔接方面,全县9336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五保救助范围,两项措施兜住了收入底线。
在采取上述举措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2014年以来,扶贫领域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0多亿元,其中2017年投入20多亿元(县本级财政安排扶贫资金2亿元、政府融资2亿元、整合涉农资金1.4亿元、各类专项资金1亿元、撬动银行资金15.2亿元)。同时,探索实施了电商、生态、教育、光伏等扶贫模式。
教育扶贫方面,全面兑现义务教育助学政策,严格执行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和生活费资助政策,确保没有一个贫困家庭学生因贫辍学;落实城乡低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新生入学资助政策,2017年共资助209人,发放资助金726万元;实施泛海助学行动,对2017年新录取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残疾家庭大学生每人资助5000元,共资助83人;积极落实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为1665名大学生发放贷款1130万元;实施雨露计划,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接受职业教育319人;由政府主导、爱心企业和社会组织每年共同出资100万元,设立教育脱贫救助基金,对140名贫困家庭学生进行资助;通过建立村级便民服务站,开发农村公益岗位,实现46名贫困家庭大学生稳定就业;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农村教师优先配置、帮扶机制,2014-2017年向贫困乡村学校补充教师150人。
电商扶贫方面,依托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搭建全县电商扶贫平台,建成电商村级服务站103家,实现基层服务网点全覆盖。实施村级电商服务站“一拖五帮扶”,即一个服务站带动帮扶5个贫困户,通过“电商企业+贫困户”帮扶模式,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人口962户、2213人,销售特色农产品623万元,增收65万元,带动电商创业就业1249人,其中贫困人口706人。
生态扶贫方面,发放贫困人口各类生态补贴856万元,将23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和草原管护员,每人每年获得6000—12000元不等的工资收入。依托重点区域绿化等生态建设工程,吸纳贫困人口临时就业2000人次,人均增加工资性收入2000元。发展高效经济林10万亩,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33户、2479人,年人均增收1892元。全县退耕还林35.52万亩,累计受益贫困人口6778户、10647人,年人均增收635元。
林西德青源公司
光伏扶贫方面,全县30处、2.35兆瓦“易地搬迁+光伏”扶贫项目建成投用,受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65人,连续20年,年人均收入1000元以上。
社会扶贫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各类帮扶项目及京蒙、中化、银河证券等社会扶贫资金,形成了全社会大扶贫新格局。其中:2017年实施京蒙对口帮扶项目5个,争取资金2832万元;与银河证券公司开展扶贫合作,争取帮扶资金1600万元;实施中化扶贫项目4个,落实资金245万元;县内包扶单位和干部捐助256万元。
始终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头等大事,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2014年以来,新建、改造农村危旧房屋36650户,建设安全饮水工程312处,实现所有农村群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建成通村水泥路514公里、硬化街巷1694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路;进一步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所有乡镇中心卫生院实现楼房化,村级标准化卫生室、文体活动中心、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全部建成投用,建成村级文化广场137个,村村实现通电、广播电视和网络。
(1)增强自力更生意识。大力提倡劳有所获、多劳多得,采取生产奖补、劳务补助等方式,鼓励引导贫困人口通过主动参与生产经营、就业打工、家门口公益岗安置、土地农机具资产入股等形式获得稳定收入。比如:通过县财政投入和财政资金收益分配,全县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设置绿化、清洁等农村公益岗1845个,年人均增收1800元左右。依托德青源公司的政府收益,建立党组织引领、理事会管理、贫困户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林西县金鸡扶贫项目租金收益使用管理办法》,构建新型“滴灌式”精准到户到人扶贫方式,带动贫困人口2591人,年人均增收1544元,实现由被动“输血”向主动“造血”转变,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2)强化舆论宣传导向。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身边人、身边事的示范效应,让贫困群众打心眼儿里感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真正树立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勤劳致富的信念。同时,在财政资金收益分配上,拿出一部分资金设立乡风文明建设奖补基金,用于奖励勤劳致富、崇尚文明、尊贤和睦、公德孝道、守岗敬业的典型,有效激励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比如,针对把养老责任推向党委、政府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在林西镇探索“孝扶共助”做法,采取干部捐款、企业与社会人员捐助、政府节支资金补充等筹资方式,每年筹集不低于15万元的“孝扶共助”基金,60周岁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子女自愿参与、签订承诺书并主动认缴赡养金后可享受“孝扶共助”政策,保证每一位60周岁以上贫困老人每年增加1200元、1600元、2000元不等的收入,为贫困老人送上“双重保险”。同时,对子女不履行赡养老人义务造成父母贫困的现象,依法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专项惩治行动,用鲜明的导向教育引导群众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3)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建成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服务中心,整合相关资源,为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提供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等多种服务,开设各类培训班52期,培训贫困劳动力1780人次。构建由相关部门、社会团体、电商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电商扶贫人才培训体系,累计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1557人,不断激发贫困人口想致富的愿望、增强能致富的本领。
绿然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社员大会郑国春与社员们的合影
(1)加强组织领导。自治区党委政府向每个贫困旗县派驻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市委市政府向每个贫困旗县和乡镇派驻了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组。林西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设立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1个综合统筹协调组、16个专项推进小组,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制定《林西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1+20”配套计划(“1”是《林西县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是20个县直部门配套实施方案),构建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推行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常委包乡镇、处级领导包村、县直部门帮扶村、党员干部联系帮扶贫困户的“四级联动”帮扶制度,使每个脱贫户都有一名联系人、每个贫困户都有一名帮扶人。同时,加强扶贫队伍建设,增加县扶贫办领导职数2个、充实工作人员10人,县扶贫办人员达到36人。每个乡镇扶贫办配置4-6人,乡镇扶贫专职工作人员达到47人。增强了脱贫攻坚的整体合力和持久动力,形成了凝心聚力齐攻坚、众志成城共脱贫的工作局面。
(2)强化组织引领。一是抓实主体责任。制定《关于进一步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加强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工作的意见》,明确县乡村三级党组织、驻村工作队、行业部门和对口帮扶单位等7个层面职责任务,建立9个乡镇脱贫攻坚联合党委,整合乡镇村、帮扶单位、扶贫企业党建资源,构建起三级书记抓扶贫、全县党组织和党员促脱贫的工作格局。二是充实驻村力量。从后备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中择优选派494人,成立脱贫攻坚下乡工作队9支,选派“第一书记”103人驻村,覆盖所有行政村,确定2314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三是强化基础保障。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股份合作、光伏增收、电商孵化、基金收益等“九法强村”路径,实现全县103个村全部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其中,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3个,50-100万元的村3个,10-50万元的村49个。四是创新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探索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跨行业、跨地域、跨产业融合发展的“党建联建”模式,分别以村、社区、机关、企业、合作社等党组织牵头建设联合党委或联合党总支14个,形成了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五是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推行“5321”民主议事决策、村财民理乡代管、“三务”公开等制度机制,在扶贫资金使用、贫困户识别、退出、帮扶措施落实等方面充分发扬民主,全程公开透明,树立起良好的工作导向。
五十家子镇河湾子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的大鹅
(3)注重精准细实。一是把精准识别、精准退出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从严落实精准识别的标准、步骤、程序和方法,加强大数据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在大数据中心开辟扶贫版块,通过实时监测分析贫困人口动态数据信息,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剔除,对应纳入的全部纳入,争取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二是把群众参与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无论在精准识别、动态调整时,还是在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过程中,动员群众全过程参与申请、评议、公示、公告等各个环节,注重与群众多商量、多交流,尊重群众意愿,赢得群众信任,得到群众认可。三是把精准施策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本着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的原则,有的放矢开方抓药,在落实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社会兜底等系列扶贫政策上都因人因户制宜。四是把坚持问题导向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打赢脱贫攻坚战,重要的就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对上级核查、交叉互检、自查发现的问题,举一反三、认真研究,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挂号督办、销号管理,用扎实的工作作风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4)创新管理考核机制。制定实施《林西县脱贫攻坚工作下乡驻村工作队日常管理与考评办法》,配套建立“六项机制”(联席会议、沟通协调、培训学习、一岗多责、履职管理、召回问责),形成了“一述职、两测评、四联考”的考核评价体系。县委组织部、县纪委带领相关部门对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不定期明察暗访,督查推动,及时查处驻村不住村、造势不做事、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对工作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的给予政治、经济待遇,对工作不实不细、成效不明显的予以召回。两年来,提拔重用扶贫领域干部32人,召回工作队员12人,取消后备干部资格3人,问责7人。县脱贫攻坚巡回检查组与自治区脱贫攻坚工作总队、市脱贫攻坚工作推进组,对各乡镇、村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检查,实行绩效排名和不定期通报,并将结果与领导班子考核、干部选拔任用相挂钩,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压力到位、效果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