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蓝予
摘要:从众心理是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相互联系,逆反心理导致个体会追求小众、追求独立性还会激发批判思维,但有时没掌握好中间的“度”也会成为从众心理的另一种体现。通过分析大学生从众心理具体表现并正确利用从众心理与逆反心理之间的转化,克服其对大学生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当下受到网络的影响大学生出现了许多新的从众行为,为此迫切需要通过增强批判精神、发挥榜样人物的舆论引导示范作用、改善德育工作方法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法对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教育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 从众心理 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4-0095-03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或舆论上的压力,从而在观点和行为上不由自主地趋向于跟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①当下,随着网络的普及与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的从众表现更是多种多样,所以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从众心理,克服可能出现的从众的副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众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从众心理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其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从众主要表现为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择业从众等。而今天受网络的影响,当下大学生从众主要表现为舆论从众、公益从众,从众使用网络流行语,运动打卡从众等。其实从众本身没有对与错,没有价值观的概念,而行为的结果完全取决于影响其产生这种行为的客体的性质。从众心理的产生一方面与个体心理上的需求有着密切关系,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很多学生缺乏自信或害怕孤独,所以他们会为了避免来自群体性规范的压力而作出符合规范的举动和行为,从而获得所属群体的认同感。另一方面从众心理的产生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受网络的影响,今天以“90后”为主力军的大学生群体的生活、学习以及思维等都在网络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面对热点事件,大部分同学会纷纷评论转发;当微信朋友圈出现类似“你的前世今生”照片转化小链接时,大家也会纷纷使用并晒出自己的前世照片;“水滴筹”和“轻松筹”这种公益爱心筹款也经常在朋友圈出现,再比如“蓝瘦香菇”“厉害了,我的国”等流行语被大家广泛使用。这些都是受从众心理影响,大部分个体通过与群体保持一致而获得归属感和依赖感,使自己成为与大众并无不同的一部分,遂采取从众行为。
二、网络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
从众的目的是获取群体的认可,但是大学生既有任性的一面又有服从性的一面,他们的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相互联系,逆反心理导致个体会追求小众、追求独立性,体现着任性的一面,但有时没掌握好中间的“度”也会成为从众心理的另一种体现。因此他们往往怀着矛盾的心态去接受群体压力。在矛盾心理情况下,如果没有引导好将产生许多消极影响。
(一)束缚思维,抑制创造力
从众心理会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通常情况下,喜欢从众的学生,随着从众次数的增多,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遇到什么问题都参考别人的意见,看别人怎么办。这样的情况重复发生,从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后,会使自身本来应有的优秀思维模式和行为能力逐渐丧失弱化。长时间下去就使学生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
尤其在当今新媒体时代,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渠道,使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面对问题我们都是第一时间去看专家怎么说或者大多数人的观点是什么。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会致使我们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其实从众心理抑制创造力磨灭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让同学们提出问题,但大多数同学都会说没有问题,或者有问题也不会发表任何意见,这样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和想法就得不到肯定和评判。同时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或者布置的作业总是想着上网,用百度和其他各类浏览器查询,更加喜欢看到“标准答案”这4个字,长时间下去就会造成他们思维的懒惰,创造力的生成道路被堵塞。
(二)导致思想消极,影响心理健康
大学生活相比高中生活更加自由,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很多大学生进入学校后经不住周围灯红酒绿的诱惑,形成了庸俗、低级趣味的从众心理与行为。当下受网络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寝室组团打游戏,有时甚至因为打游戏而逃课等;还有很多大学生盲目追看各种网络直播,认为这些主播在享乐中又挣到钱了,不用付出过多努力。甚至还有部分学生想整容当“网红”。所以享乐主义成为他们的人生目标追求。
由于沉溺于享乐主义,很多大学生就会思想比较消极,缺乏拼搏进取的精神。这样就导致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容易缺乏动力,做事效率低下。工作、生活动力不足的人,越缺乏自我意识,面对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时常常会有“畏难”情绪,很喜欢依赖他人,但也会因此把责任推给他人,甚至有时喜欢怨天尤人。当面对困境容易自暴自弃,长时间这样的话会影响心理健康。
(三)导致责任感缺失
从众心理易导致责任感缺失。例如,很多学生由于消费从众,不考慮家庭的经济状况,过分追求国外名牌、购买奢侈品。为了所谓的面子,钞票大把地花,没了伸手向父母要。还有一些恋爱从众的大学生,他们的爱情观是只顾拥有而不求长久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因从众心理而导致责任感缺失越来越严重。一方面,社会和高校出现的突发事件会很快通过新媒体传播开来,形成舆情。大学生作为广大网民的一份子,很容易受舆论影响,有时候会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时就想当然地去转发一些链接或评论,表面上这是“人云亦云”,但从深层次上来说,有些转发的内容可能是谣言会扰乱视听,给学校管理甚至是社会稳定带来破坏。甚至,面对一些针对“英雄人物”的网络恶搞,很多学生会“头脑简单”地去转发,只是觉得所谓的好玩。当下很多大学生追求言论自由,却没有意识到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另一方面,由于通过网络看到一些关于“老人”摔倒帮助者被诬蔑的消息,造成“不敢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很多大学生也会从众地不去扶,甚至当作没有看见。这种责任感缺失也将给个人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