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2018-11-01 06:19关永健
新校园·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未成年人德育

关永健

摘 要:未成年人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作,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予以保障。学校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起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家庭环境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社会是延伸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沃土。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才能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未成年人;德育;成长环境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就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

针对中共中央的要求和部署,笔者总结了多年来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情况,发现在过去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许多“误区”和“盲区”。为应对未来思想道德建设的挑战,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开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局面,让广大未成年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本文就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所需的育人环境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和探索。

一、强化学校德育工作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靠学校教育这条主渠道。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德育建设工作,必须把学校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明确初中生的德育工作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养成教育为辅,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为目的。同时,由于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对育人起决定作用,所以学校德育环境氛围直接影响学生德育的效果。

1. 提高师德素质,优化德育师资环境

德育工作者素质的优劣,决定德育工作的成败。因此,学校应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职业道德水平高、管理方法科学的德育工作队伍。我校的师德规范教育体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德育工作者。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观,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定期开展德育工作理论学习和培训,让教师学习德育新动态,接受管理新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管理艺术。德育工作中推行“传、帮、带”模式,新老班主任“互学、互促、互勉、共进”。同时,加强师德考核评比,将工作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业绩进行对比考核,实施竞争上岗。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建立一支优秀的德育工作队伍,给未成年人接受德育提供师资保障,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2. 用先进文化武装校园,构建德育文化环境

学校应始终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学校德育的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例如,为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举办“我们的节日”的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包含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影视作品;五四青年节举办以“青春”为主题的歌咏比赛;教师节举办以“我心中的老师”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国庆节举办以“祖国啊,我伟大的母亲”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元旦举办青春文艺会演;开展“书香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多读好书;组织学生开展中外文化、流行文化和时尚文化的大辩论,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开展科普活动,弘扬科学,拒绝邪教,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活动,创设“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氛围,展示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是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主流,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

3. 开展“争先创优” 活動,创设德育培优环境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三大文明建设之一,“争先创优”活动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范畴。学校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了学校培育“四有”新人的地位,表明学校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阵地。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广大师生中如火如荼地开展“争先创优”活动。例如,在教师队伍中广泛开展评选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工作者等“争先创优”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三好学生、勤奋学习标兵、文明礼仪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评比活动;在班级中开展争创示范班、文明班、优秀团支部、文明宿舍、精英宿舍等比赛活动。通过校园广播、橱窗、“金山之窗”报栏,宣传横幅、宣传牌等,创设“争先创优”竞赛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当前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让“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规范在学生思想中扎根。

4.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营造德育课堂氛围

实施教育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基础的育人工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递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多种多样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做到结合时政案例剖析,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根据中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把传授知识与灌输做人的道理结合起来,把增强能力与提高思想觉悟认识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与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结合起来,力争提高德育效果,为把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创造良好条件。

二、重视家庭教育,打造德育的第一环境

未成年人接受教育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德育的重要场所。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等方面,其核心是思想品德教育。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家庭成为德育教育中不可替代的部分。

1. 把握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勿入误区

目前,我国大多数家庭教育的方向是正确的,即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家庭一直在误区挣扎。中国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人中龙凤”。为此,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智力的开发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这一首要任务。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教育不能只靠教子女认识几个字,背诵几篇美文,学几个英语单词就完事。因此,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夯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

2.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好榜样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家长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教育好子女做人的前提条件。而有的家长平时在家里大谈自己在生活、工作上所谓的“为人处世原则”,最后不忘告诫子女“你懂的知识不要告诉别人,不然你又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在这种错误的是非观、价值观的家庭教育中,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令人生疑。

3. 注意特殊家庭子女心理疏导,改善家庭德育环境

专家认为,家长的言行以及家庭環境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很大影响。特殊的家庭培养出特殊的子女,因此德育中应注重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疏导。例如,那些弱势群体家庭中的子女,如失业的、离异的、残疾家庭的子女,必然也要打上父母的烙印,他们内心存在敏感、自卑、焦虑、抑郁、愤怒、粗暴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得不到开导、宣泄,就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这种家庭的父母,应该多为孩子作励志教育,少一点抱怨,多一分动力,鼓励子女多学技能,提高素质,增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竞争力。而一些拥有超强的经济实力、显赫社会地位的家庭,成为政治地位、经济实力都明显有别于一般人群的强势阶层。他们可能逐渐处于社会的支配地位,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力量。其盛气凌人的心态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子女,出现所谓的“富二代”“官二代”,如不加以正确引导,极易产生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威胁他人生命健康的现象。

4. 家庭教育要与时俱进,把德育融入新意

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以为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尽到责任了。家长应该定期参加家长学习培训班,学习教育子女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家长之间也要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经验和心得体会。也有的家长尽心尽力,却收效甚微。例如,曾经有位家长为了教育子女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把自己以前是如何挨饥受饿,常吃番薯,用野菜充饥等事情讲给子女听。不料他子女却显得非常惊讶,竟说:“原来爸妈们早就懂得吃绿色食品的养生之道,你们好前卫哟!”弄得做家长的哭笑不得。这种德育的尴尬说明,当前我们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严重脱离未成年人生活的实际,没有与时代内容结合起来,更没有激发他们的心灵感应。家长要研究和总结未成年人教育的特殊规律,学会和未成年人在情感、学习、生活乃至个人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平等沟通。

三、创设德育社会大环境,营造德育社会氛围

社会是一本无字的教科书,是人生的大熔炉,社会中任何事物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认识。人们常说“五加二等于零”,这其实强调了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形成多方位的教育途径,构建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1. 创设德育的社会大环境

各地党政机关要积极配合学校德育工作,把学校德育工作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积极优化德育环境,建设一批德育实践基地,如爱国主义基地、国防教育基地、青少年宫、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图书馆等。建设未成年人主题网站,电视台开设青少年专题节目频道,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运行所需资金,确保校园周边安全。推行法制副校长制度,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文化监管部门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坚决查处淫秽、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伪科学刊物,为德育净化社会环境,为搭建社区德育平台提供大力支持。

2. 营造德育实践氛围,坚持实践育人

社会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课堂。社会上的各大报刊、网络、电视、电台等大众传媒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宣传报道,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出版青少年健康读物,引进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精神文化产品,向广大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制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要鼓励青少年踊跃到社会德育基地中去参加实践活动。例如,每年组织初一新生参加军训,进行纪律、意志教育;学雷锋月到敬老院、希望小学,进行爱心、责任心教育;清明节到南楼和周文雍、陈铁军烈士陵园参加“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精神”教育活动;暑假去水井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动口不如动手”,在社会德育基地实践中,学生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感悟道德,磨砺意志,勇于创业,把创业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准则,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做到知行统一,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之,我们对未成年人学生德育工作,要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去做,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辅以家庭、社会教育。围绕“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化教育途径,相互之间密切配合,联动共育,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模式。同时,要求德育工作者更新观念,拓展创新方法,以更高的思想觉悟去关心、培养、教育青少年,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把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黄建榕,刘杜欣,冯小宁.德育新模式:德育环境化[J].深圳大学学报,2001(5).

[2]何独明,腾发祥.学校德育系统的构建[J].探索,2006(10).

[3]郑淑玲.构建创新德育系统工程[J].师道,2001(7).

[4]詹万生.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01(10).

[5]何独明.学校德育的系统论探析[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

[6]吕德强.试论中学德育方法[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2.

猜你喜欢
未成年人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实证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