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 赖,何小龙,付绍印,祁云霞,王 标,孙素珍,特日格勒,张兴夫,刘永斌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1)
杂交育种是肉羊育种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肉羊生产实践中,杂交就是2个或2个以上的品种或品系间公、母羊的交配。杂交既可以用于改良肉羊品种和提高群体品质,如引入杂交、改良杂交,也可以通过杂交培育新的品种。由于引入杂交不会破坏地方良种在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对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的特性,只需要引进引入品种的少数优良种公羊或精液,所需费用少;同时通过引入杂交又能很快改善地方良种的某项缺点,因此引入杂交可以用来提高绵羊繁殖力、改善某一性状、增大体格等。
戈壁羊属于苏尼特羊的一个优良类群,其尾部脂肪的沉积直接造成了其饲草料消耗加大[1],养殖成本增加,所以迫切需要减小其尾型来提高养殖效益。呼伦贝尔短尾羊又名布里亚特型呼伦贝尔羊,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该品种的短脂尾性状和体型外貌与戈壁羊截然不同,其尾长明显短且体型较大,因此,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家畜资源创制团队于2014—2015年先后引进呼伦贝尔短尾羊种公羊作为父本对当地大脂尾戈壁羊开展杂交选育及早期选种工作。主要选择体型大、生长发育速度快、体况好、尾巴小的种公羊开展选种选配工作,已达到后代的尾型逐渐减小的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选育出适合本地区荒漠草原放牧养殖的抗逆性强、生长发育快、尾型小的草原戈壁短尾羊新品种。
选择内蒙古四子王旗内蒙古友联农牧业科技创业有限公司2015—2018年出生的戈壁羊羔羊76只(公35只,母41只)、F1代(呼伦贝尔短尾羊♂×戈壁羊♀)羔羊215只(公104只,母111只)、F2代(F1代♂×戈壁羊♀)羔羊296只(公150只,母146只)作为实验对象。
首先,采用引入杂交的育种方式,引入呼伦贝尔短尾羊种公羊与戈壁羊杂交选育。其次,将其所得F1代杂种经过培育,从中选出最优良的公羊与戈壁羊母羊交配;选出最优良的F1代母羊与戈壁羊最优良的公羊交配(回交)。所得第2代杂种,含有1/4引入品种的“血液”和3/4原来品种的“血液”。
该研究重点开展早期选育研究,分别对2015—2018年的戈壁羊、F1代羊、F2代羊的初生、1月龄、2月龄、3月龄的体重进行测定,利用电子秤进行称重;还对3月龄体尺进行了测定,测定指标包括体长、体高、胸围、尾长、尾宽,羔羊饲养方式为放牧加补饲。每次测定由专人负责,专人记录。
采用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家畜资源创制团队研制的绵羊短期催情补饲配种技术模式[2]和P2P育种方法相结合进行配种。P2P是群体(population)配群体的简称,2个P分别表示公羊和母羊群体。P2P的实施依赖于亲子鉴定技术、性能测定技术及育种值估计技术。P2P技术分为3个步骤,依次为:母羊和公羊群体划分及群体组合,后代性能测定和亲子鉴定,育种值估计及种羊再组群。
利用Excel 2010和SAS 9.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差异显著性检验,试验数据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分别对2015—2018年四子王旗内蒙古友联农牧业科技创业有限公司的戈壁羊、F1代羔羊、F2代羔羊的初生、1月龄、2月龄、3月龄体重进行测定,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戈壁羊、F1代羔羊、F2代羔羊的平均初生重分别为4.784、4.879、4.448 kg,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三者初生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月龄平均体重为9.789、9.830、9.967 kg,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三者1月龄体重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2月龄平均体重为 11.756、13.958、15.834 kg,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三者2月龄体重之间差异显著(P<0.05);3 月龄平均体重为 15.691、17.387、19.760 kg,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三者3月龄体重之间差异显著(P<0.05)。
表1 草原戈壁短尾羊体重统计结果 kg
根据体重测定结果,分别绘制了戈壁羊、F1代、F2代公羔羊、母羔羊及其群体的初生重、1月龄体重、2月龄体重、3月龄体重的生长发育对比柱形图(见图1、图2、图3)。从图3可以看出戈壁羊、F1代、F2代羔羊0~3月龄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致,从2月龄以后,杂交F2代羔羊的生长发育快于F1代和戈壁羊羔羊,说明用呼伦贝尔短尾羊杂交改良本地戈壁羊受到杂交优势的影响,杂交效果显著。
图1 戈壁羊、F1代、F2代公羔从初生至3月龄体重的生长发育对比柱形图
图2 戈壁羊、F1代、F2代母羔从初生至3月龄体重的生长发育对比柱形图
图3 戈壁羊、F1代、F2代羔羊从初生至3月龄平均体重的生长发育对比柱形图
通过计算戈壁羊、F1代、F2代羔羊从出生至3月龄的平均日增重发现(见表2),羔羊在3月龄以前平均日增重最大值为204.467 g(是杂交F2代公羔羊1~2月龄的日增重),最小值为64.467 g(是戈壁羊母羔羊1~2月龄的日增重);群体水平最大值为195.567 g(是杂交F2代羔羊1~2月龄的日增重),最小值为65.567 g是(戈壁羊羔羊1~2月龄的日增重)。说明1~2月龄是羔羊生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杂交羊的日增重明显大于戈壁羊;戈壁羊的在该阶段的生长速度下降,应该及时补饲,以增加其发育速度,提高养殖效益。
表2 戈壁羊、F1代、F2代羔羊0~3月龄平均日增重统计结果 g
图4 戈壁羊、F1代、F2代羔羊0~3月龄平均日增重对比柱形图
通过绘制戈壁羊、F1代、F2代羔羊0~3月龄的平均日增重柱形图(见图4)发现,公羔羊的0~3月龄平均日增重均大于母羔羊,说明公羊的生长发育速度快于母羊。F2代公羔羊0~3月龄平均日增重最大,为175.511 g;戈壁羊母羔羊的0~3月龄平均日增重最小,为110.756 g。通过群体间的比较,戈壁羊、F1代、F2代羔羊群体0~3月龄的平均日增重为 121.189、138.978、170.133 g,说明F2代的羔羊生长发育速度最快,戈壁羊最慢。
表3 戈壁羊、F1代、F2代羔羊3月龄体尺及尾型统计结果cm
戈壁羊、F1代、F2代3月龄羔羊体尺及尾型测定结果见表3。对于体高性状而言,F2代体高显著(P<0.05)大于F1代和戈壁羊,戈壁羊和F1代间体高的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体长和胸围性状,F2代均显著大于F1代和戈壁羊,F1代显著大于戈壁羊,说明杂交羊显著遗传了呼伦贝尔短尾羊体型大的优势,杂交效果显著。对于尾型性状而言,通过持续杂交选育,F2代3月龄羔羊的尾长和尾宽分别为7.596 0 cm和7.268 1 cm,戈壁羊3月龄羔羊的尾长和尾宽分别为10.156 6 cm和11.075 8 cm,F2代3月龄羔羊的尾型显著小于戈壁羊,说明通过利用呼伦贝尔短尾羊杂交本地戈壁羊,可使杂交后代羊的尾型明显减小,符合草原戈壁短尾羊的选育要求(尾长和尾宽<9 cm)[3]。
呼伦贝尔短尾羊由于其尾短易配,母羊配种受胎率高,繁殖率也较高,产肉性能优良,遗传性稳定,是呼伦贝尔草原上粗毛羊中的优良类型[4]。而戈壁羊由于尾型大,饲料转化率低,已不适应目前市场需要,因此在不破坏戈壁羊对当地荒漠草原优良适应性的前提下,引入呼伦贝尔短尾羊进行引入杂交,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呼伦贝尔短尾羊和戈壁羊均属于蒙古羊的优良类群,因此对于蒙古羊遗传资源的保护、挖掘与利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入杂交主要是在要求短期内尽快提高经济性状的情况下而采用的一种杂交方式,通过后代的杂交优势来改善生产性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绵羊的遗传改良[5-7]。该研究通过引入呼伦贝尔短尾羊来改善当地戈壁羊的尾型,通过早期选育发现,戈壁羊、F1代、F2代羔羊0~3月龄的生长发育规律一致,从出生至1月龄没有显著差异,而从2月龄以后,杂交F2代的生长发育速度显著快于F1代和戈壁羊,说明杂交羊受到杂交优势的影响生长发育速度大于戈壁羊;通过计算戈壁羊、F1代、F2代羔羊0~3月龄群体的平均日增重为121.189、138.978、170.133 g,说明F2代的羔羊生长发育速度最快,戈壁羊最慢。通过对3月龄的体尺比较发现,F2代羔羊的体高、体长、胸围均显著大于戈壁羊,说明杂交羊显著遗传了呼伦贝尔短尾羊体型大的优势,杂交效果显著。
最后,通过尾型测定,F2代3月龄羔羊的尾长和尾宽分别为7.596 0 cm和7.268 1 cm,显著小于戈壁羊3月龄羔羊的尾长和尾宽 (10.156 6 cm,11.075 8 cm)。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引入呼伦贝尔短尾羊杂交本地戈壁羊,可使其杂交后代的尾型明显减小,说明通过引入呼伦贝尔短尾羊通过杂交选育来减小戈壁羊的尾型方案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