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材料中的“语文基因”
——以苏教版二上《狐狸和乌鸦》的教学为例

2018-11-01 02:17
江苏教育 2018年57期
关键词:寓言道理乌鸦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一种现象不容忽视:有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蕴含于文本材料中的“语文基因”,这使得语文教学不能走向深入。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语文意识,敏锐捕捉文本中的“语文基因”。以苏教版二上《狐狸和乌鸦》一文为例,该文蕴含着“交替记述”“细节刻画”“情节反复”“立意表达”等“语文基因”。

一、交替记述

【文本解读】

故事中有乌鸦和狐狸两个角色。两个角色的活动是交替出现的,即:讲了狐狸之后讲乌鸦,再讲狐狸、乌鸦,接着还讲狐狸、乌鸦……这样的交替全文出现了好几次。

【教学尝试】

教师将活动“练习讲故事”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怎么才能讲好这个故事呢?教师请学生读1~3自然段,将描写狐狸和乌鸦的文字分角色读,让学生发现文本里狐狸和乌鸦的活动是交替出现的,接着练习讲述。然后,学生用交替的规律讲述文本4~6自然段。最后,学生将掌握的“交替”规律用在讲述有两个角色的故事中,比如:拔河比赛、辩论会等。采用交替的方式描述故事,学生思路清晰,入情入境。

二、细节刻画

【文本解读】

《伊索寓言》中《狐狸与乌鸦》的原文是这样的:有只乌鸦偷到一块肉,衔着站在大树上。路过此地的狐狸看见后,口水直流,很想把肉弄到手。他便站在树下,大肆夸奖乌鸦的身体魁梧、羽毛美丽,还说他应该成为鸟类之王,若能发出声音,那就更当之无愧了。乌鸦为了要显示他能发出声音,便张嘴放声大叫,而那块肉掉到了树下。狐狸跑上去,抢到了那块肉,并嘲笑说:“喂,乌鸦,你若有头脑,真的可以当鸟类之王。”笔者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将教材中的《狐狸和乌鸦》与《伊索寓言》中的原版故事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对角色语言、神态、动作等的刻画远比原版故事具体详尽、生动逼真。

【教学尝试】

1.比较阅读,分析异同。

默读《狐狸和乌鸦》,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故事中的狐狸和乌鸦分别有什么特点?这个故事想告诉读者什么?

指名朗读伊索寓言《乌鸦与狐狸》,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故事中的狐狸、乌鸦分别有什么特点?故事想告诉读者什么?

小结: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特征、揭示的道理基本一致;而不同之处在于一详一略;情节有拓展,细节有变化,特别是教材里的故事更具体生动。

2.尝试扩写,形成能力。

出示寓言《猫和鼠》:从前,有一户人,家里有许多老鼠。猫知道后,便跑到那里去,毫不留情地抓住一只消灭一只。老鼠因为不断被杀,都躲入鼠洞里。猫再也不能抓到他们,就想出妙计来引鼠出洞。猫爬在一把木橛上,吊在上面装死。有只老鼠出来窥探一下,见到猫的情形,说:“呵,伙计,你哪怕变成一只皮袋,我也决不到你的跟前去呢。”这故事说明,聪明人吃一堑,长一智,不会再受伪装的欺骗了。

默读,用序号标出你想扩写的地方:请你想一想,序号处的细节会是怎样的呢?(合理地加上猫和老鼠的语言、动作和神态)

扩写成一段话,并交流想象的内容是否合理。

三、情节反复

【文本解读】

在故事里,狐狸总共骗了乌鸦三次,第一次:打招呼(不失肉),第二次:问候孩子(不失肉),第三次:夸奖羽毛和嗓子(失肉),故事情节在反复。但内容稍有变化,狐狸三次说的话都不一样,乌鸦的三次神情举止也不同。

【教学尝试】

第一步,理清情节,学习写作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总共骗了几次?每次行骗时说的话一样吗?乌鸦的反应有什么不同?”等问题进行思考,并弄清文本的特点:情节有反复,内容有变化。

第二步,联系积累,巩固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狼和小羊》《小鹰学飞》《三个小伙伴》,通过启发,找到与《狐狸和乌鸦》叙事方法的相似之处。

第三步,实践运用,练习创编故事。教师呈现图片:一只小鸭子掉进一个大坑里,怎么也爬不上来。小动物们争着来救他……你会用一波三折的方式编故事吗?很显然,情节的一波三折会让故事跌宕起伏,更具可读性。

四、立意表达

【文本解读】

《伊索寓言》中的角色大多是动物,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阐述某种思想、观点,使读者得到相应的教育,《狐狸和乌鸦》一文通过狐狸三次说好话,骗到了乌鸦嘴里的肉,告诉了人们不要轻易相信奉承话,否则容易上当的道理。这其中就涉及故事和寓意的关系问题,即故事是表达寓意的,故事变了,寓意也会跟着变。

【教学尝试】

1.理清文本的结构。

让学生说说狐狸是怎么骗乌鸦的。

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的结构:

2.体会结构与寓意之间的关系。

依据原有结构,引导学生说说,狐狸第几次成功了?为什么?由此,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改动结构:

如果结构是这样,故事可以怎么改?改编后的故事讲述的道理可能是说什么?

如果结构是这样,故事可以怎么改?改编后的故事讲述的道理可能是说什么?

现在,回到原有的故事结构,你觉得这则寓言还想说明什么道理?(深刻体会不同的故事结构表达不同的道理,或者说不同的寓意对应不同的故事的道理)

3.尝试改编故事。

引导学生弄清《狐狸和乌鸦》讲述了什么样的道理,然后选择一个结构,进行故事改编。

总之,教师应找出文本中的“语文基因”,筛选出适合学生的教学素材,再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寓言道理乌鸦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小乌鸦
道理
乌鸦喝水后传
智珠
乌鸦搬家
喜欢你,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