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研究的深入,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模式化倾向。在单一、固化的教学模式的左右下,很多教师多了些“大家这样我也这样”的盲从,少了些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适合我的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课堂缺失了生成与灵动,学生缺少了真实与主动。通过对教学模式化问题的调研与分析,笔者发现模式化问题的实质在于教师的教学观还停留在“知识本位”上。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将书本中的语言知识传递给学生,无论教学在形式上发生多大改变,但都很难实现对模式的超越。基于“知识本位”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较为全面地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依据“学生为本”的理念,基于已有模式,构建更为丰富的教学模式是当今小学英语教学研究的新课题。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航标。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把教学目标仅仅定位于语言知识的获得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时,那么,由此展开的教学活动就容易变得单一、固化。因此,要真正使英语课堂教学超越基本的模式,我们首先可以从优化英语教学目标着手,将教学目标从单纯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转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即聚焦于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品格、语言能力的培养(见图1),从而使英语教学突破千人一面的模式,并因为更为丰富的目标而走向生动。
(图 1)
众所周知,语言与思维密不可分,思维的发展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着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着力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应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预测、补白、追问和拓展等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使课堂教学因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学习能力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及的“学习策略”有所不同,从学习策略到学习能力的变化,进一步突出了学会学习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自读、发现、讨论和尝试等方式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为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英语学习是增进学生国际理解和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课标中的“文化意识”升格为“文化品格”,这标志着英语课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文化品格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不仅包括了解文化现象,还包括解释和评价语篇所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并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听起来,文化品格似乎是一个上位、抽象的概念,但再上位的概念只有落实于课堂教学实践才能真正彰显价值、获得生命。因此,在教学中,通过渗透、引入、融合和评价等方式丰富学生的文化品格,既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打破英语教学模式化的重要途径。
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它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语言能力不仅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的积累,也包括语言知识的不断重构,还包括运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表演、拓展、运用和实践等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从而使英语教学因为学生的不同表达、教师的不同拓展而摆脱某一种固化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而单一的教材资源往往会使课堂教学走入同一种模式。因此,在实践中,我们积极尝试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背景,补充一些适合他们的其他教学资源,从而使教学因为丰富的资源而呈现出更多的样式,并最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在语篇教学中,教学资源的引入一般出现在两个阶段,一是在故事呈现之前:(1)结合主题引入学生的相关经验;(2)引入与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二是在语篇学习之后:(1)补充原版绘本故事。以教材资源为中心,增加与之相类似的绘本故事,尤其对于那些根据原版经典故事改编的文本,教师要找到原版故事,并有选择地给学生增添一些阅读资源;(2)整合单元其他板块。将同单元中与文本关联度大的板块整合到语篇教学中来,将它们作为语篇教学的延伸或补充,从而使语篇教学超越语篇。如图2所示:
(图 2)
在语法教学中,丰富教学资源主要在以下两个阶段,一是在语法知识呈现之前:(1)运用本单元的文本引入语法知识。假如本单元故事板块的文本能够比较全面地涵盖本单元的语法知识,那么,就在回顾故事文本的过程中呈现新的语法知识,让学生在熟悉的文本中感悟语法知识,提炼语法规则。(2)引入新故事呈现语法知识。假如本单元中的故事语篇不能较系统、清晰地呈现本单元的语法知识,那么,我们就根据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再构一个能较为全面体现本单元语法知识的文本,通过阅读该文本,学生可以根据文本提供的语境理解相关的语法知识。二是在语法知识呈现之后:(1)引入新文本巩固语法知识。在引导学生提炼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引入一个包含相关语法知识的新文本,使原本较为乏味的语法教学因为新文本的加入而变得生动、有意义,并引导学生在进一步的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更真实地理解相关语言知识的意义。同样是引入新的文本,因为引入阶段的不同,它所承担的作用也就不同,如此,教学便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2)运用或创编新歌谣巩固相关语法知识,让学生在吟诵或演唱的过程中加深对语法知识的记忆。如图3所示:
(图 3)
在语音教学中,丰富教学资源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在呈现语音知识之前:(1)引入动画故事呈现语音。引入含有相关语音知识的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感悟词汇的读音,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提炼语音规则,在表演动画故事的过程中形成基本技能。(2)引入小诗或歌谣呈现语音知识,让学生在吟诵、模仿的过程中不断习得相关语音。二是在呈现语音知识之后:(1)引入绘本故事巩固语音知识。在学生初步掌握相关语音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其一起阅读、朗读含有相关语音的绘本故事。(2)引入小诗或歌谣,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诵读的过程中巩固语音知识,并逐步根据读音规则形成见词能读的能力。如图4所示:
(图 4)
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一般分为语篇教学、语法教学、综合板块教学等类型。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每一种类型的课都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路径,很多貌似差异的课实际上都是基于这些基本路径进行的调整,或者是在细枝末节上进行改变,而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为了改变模式化的教学,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使英语课堂教学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样貌。
在语篇教学中,很多教师会采用“总—分—总”的教学结构,但是这种教学结构未必适合所有文本,也未必适合学生每一阶段的英语学习。为了突破这一种固化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采用“总—分—总”和“分—总—提”相结合的原则;在文本解读的方式上,采用学生自读与教师解读并存的方式;在词汇的学习上,采用了文前学习和随文识字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重点的处理上,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
英语学习少不了语法知识的学习,语法是人们准确表达的内在支撑。对于初学英语的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储备较少,传统的语法教学尚不能让学生将语法知识转化为相关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在情境中理解、在思考中发现、在讨论中提炼和在运用中形成能力的语法教学总体思路,并根据不同的语法知识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语法教学更为灵活。如:在创设语法知识的教学情境时,我们采用教材文本和课外文本兼容的方式;在呈现语法规则时,采用学生发现和教师补充相结合的方式;在提炼语法规则时,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交互的方式。
语音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阶段,语音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多年来,在语音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方式是朗读与讲解,检测学生语音学习效果的方式主要以辨音习题为主。多年的语音学习和检测给很多学生带来了一种错觉——学习语音是为了在考试中少丢分,这使得学生的语音学习更偏向于一种技能的训练,而不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语音学习的真正意义已经逐渐淹没在长期枯燥乏味的语音训练和单纯的辨音练习之中,语言教学也逐渐走入一种以朗读、辨音为主的模式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自然拼读和教师示范相结合、文本呈现和独立呈现并举、归纳语音和解码识词兼顾的语音教学方式,从而使语音教学走向灵动、丰富。
丰富的教学方式能使小学英语教学逐渐走向灵动。也许有人要问,超越了一种模式,会不会又走入另一种模式呢?笔者认为,这正是我们这一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成效,那就是,当我们放弃了原来一直套用的固化模式后,我们收获的不仅是更为丰富的教学模式,更获得了一种觉醒——无论面对怎样的课型和内容,我们都必须基于教学对象去重新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真正立于学生立场,并使学生和教师都有站在课堂中央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