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航 甄海源 梁宁 刘桂媛 李春盛
【关键词】鼻衄;杀鼠剂;中毒
【中图分类号】R59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1
抗凝血杀鼠剂中毒以内脏及皮下出血为主要表现,但以鼻衄为首发症状国内未见报道;现报道1例因鼻衄就诊,凝血四项显著异常,无明确毒物接触史,经毒物检测证实为抗凝血杀鼠剂中毒。
1 病例简介
1.1 病史
患者,女,23岁,未婚,个体经营者。因“右侧鼻腔出血约5小时” 于2015年9月15日就诊北京市某医院耳鼻喉科,给予右侧鼻腔填塞及止血治疗无好转并出现口腔血疱、尿血,凝血结果显著异常于2015年9月16日转北京市朝阳医院急诊科。2年前曾患“右侧鼻腔出血”治愈,否认其他特殊病史,月经正常,发病时非月经期。3天因头痛,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1粒好转。
1.2 入院时查体
体温、血压均正常,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瘀斑,右侧鼻腔可见血迹,口腔粘膜可见血疱,腹部无明显压痛,肝区、脾区无叩击痛。
1.3 入院后检查
2015年9月16日北京市朝阳医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8.45×109/L,红细胞5.41×1012/L,血红蛋白120g/L,血小板325×109/L;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100秒(参考值9.6~13),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国际标准化比值均测不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92.6秒(参考值21~34),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正常参考值范围;D-二聚体定量0.21mg/L FEU(参考值≤0.55);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均正常;肾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均阴性;尿常规:白细胞500/ul(+++),尿红细胞250/uL(++++),尿蛋白500mg/dl(++++);尿HCG早孕測定阴性;肝脏及脾脏彩超未见异常。
1.4 诊治经过
入院抢救室后,给予应用维生素K1、血凝酶、输新鲜血浆等对症处理,患者鼻腔出血停止、口腔血疱萎缩,血尿消失。追问病史,无应用抗凝药物史,否认明确毒物接触史,但父母曾在家中投放溴鼠灵,患者发病前几天曾外出进食腊肉、馄饨、肉包,抽血送军事医学院附属医院解放军307医院行毒物检测示溴鼠灵浓度819ng/ml,2015年9月17日转职业病科,继续应用维生素K1解毒并给予保护肝功能等治疗。
1.5 转归及诊断
职业病科治疗12天后,血凝四项较入院时明显好转:凝血酶原时间18.3秒,凝血酶原活动度49.8%(参考值80%~120%)、凝血酶原时间比值1.71(参考值0.80~1.20),国际标准化比值1.64(参考值0.80~1.20),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4.5秒,于2015年9月17日出院,出院诊断: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院外继续维生素K1治疗。
2 讨论
本病例特点是鼻出血、凝血功能障碍而血小板正常,无明确毒物接触史。对不明原因的出血性疾病,即使表现为单器官或局部出血,也应常规行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等检查;凝血显著异常的,排除原发性肝脏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后,需警惕抗凝血类毒物中毒,特别是在进食死动物肉类之后发病的,应高度怀疑食物链导致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可在诊断性治疗的同时,如有检查条件应及时行毒物检测。
抗凝血类杀鼠剂按化学结构分为以下两类:(1)1,3-茚满二酮类:如敌鼠(diphaeinone) 与敌鼠钠(sodium diphacinone)、氯鼠酮(ehlorophacinone)等;(2)4-羟基香豆素类:如杀鼠灵(warfarin)、杀鼠醚(coumatetralyl)、克鼠灵(coumafury|)、溴鼠灵(brodifacoum)、溴敌隆(bromadiolone)、氟鼠灵(flocoumafen)等[1,2]。该类杀鼠剂中毒机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初合成时是无活性的前体,从无活性向活性的转变,需要其分子中4~6个谷氨酸残基在γ-羧化酶的催化下进行羧化,生成γ-谷氨酸残基,才具有螯合钙、促进凝血的生物学活性;维生素K是大多数γ-谷氨酰羧化酶的辅酶[3,4]。4-羟基香豆素和茚满二酮两类化合物能抑制肝脏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的活性,阻止维生素K的还原型向氢醌型转化,从而阻碍维生素K的生成,影响凝血因子II、VII、Ⅸ、X的活化,产生抗凝作用[5];此外茚满酮类化合物的分解产物亚苄基丙酮还可损害毛细血管壁,使其通透性增强,血液易渗出[6]。因这两类化合物对已形成的凝血因子无影响,只有当原有的凝血因子代谢后才起作用,所以中毒后数天才出现凝血时间延长、出血等。
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的特效解毒剂是维生素K1,根据出血程度肌注或静注后静滴,出血好转后逐渐减量,一般连用10~14d,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动度正常后停药;可酌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同时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出血严重,可输新鲜血液、新鲜冷冻血浆或凝血酶原复合物,以迅速止血。维生素K3、维生素K4、酚磺乙胺、卡巴克络、氨苯甲酸等对中毒所致出血无效[7]。血液灌流联合维生素K1治疗不但能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毒物浓度、缩短治疗时间,而且能明显降低出血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率[8]。
参考文献
杨健,王汉斌.杀鼠剂的毒性与分类 [J].中国医刊,2008,43(4):242-242.
于学忠.协和急诊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14-514.
查锡良,周春燕.生物化学 第7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38-438.
贾弘褆,冯作化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8年制)[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6-96.
唐玲玲,徐酉华.抗凝血灭鼠药中毒的研究现状[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 57-57.
姜毅,冯震,高艳斌.1例溴敌隆中毒与出血性疾病的鉴别分析[J].吉林医学,2009, 30(17): 2031-2031
于学忠.协和急诊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515-515.
李蓓,冯聪,周璇,等.抗凝血杀鼠剂中毒6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5, 36(4):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