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琼
【摘 要】近年来,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临床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该药物不但能对促炎症介质肿瘤坏死因子α进行调节,对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所导致的血管增生进行抑制,同时该药物还存在其他免疫调节特性。本文主要分析了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采取沙利度胺治疗的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血管发育不良;消化道出血;沙利度胺;治疗现状;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7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8-03--01
沙利度胺于1954年首次在西德合成,属于谷氨酸衍生物,主要用于对妊娠呕吐、恶心进行治疗[1]。但是因为该药物会引起新生儿畸形,如兔唇、缺手缺脚等,所以在1961年该药物被撤出市场。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沙利度胺具有抗血管新生、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可用于对肿瘤、炎症性肠病、白塞氏综合征、麻风结节性红斑等疾病进行治疗[2]。
1 沙利度胺的药理作用分析
1.1 抗炎和免疫调节
沙利度胺具有免疫刺激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常常将其作为免疫抑制剂。肿瘤坏死因子作为白细胞黏附分子和前炎性细胞因子的重要调节因子,主要是有单核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等所产生,在免疫调节和介导宿主防御方面的活性比较广泛[3]。沙利度胺能对肿瘤坏死因子的基因NF-kB活性进行抑制调控,让肿瘤坏死因子mRNA降解增加,进而来对肿瘤坏死因子产生进行抑制。沙利度胺还能对细胞表面黏附分子进行条件,让E选择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细胞间黏附分子-1浓度减少。除此之外沙利度胺还能有效调节T淋巴细胞因子,让Th1细胞因子IL-2、IFN-r水平增加,让Th2细胞因子IL-4、IL-5合成增加,让IL-6、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mRNA水平降低。
1.2 抗血管生成
临床研究发现,血管形成步骤较多、较复杂。内皮细胞在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刺激下,经信号传导途径,导致内皮细胞出现分化、增值、迁移,最终导致新毛细管腔形成[4]。对于新生血管来讲,因为平滑肌细胞比较缺乏,所以其特点主要表现薄壁脆弱、渗透性高,需要血管生成素-1、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等才能让新生血管成熟。沙利度胺能让参与血管生成的因子表达降低,进而让新生血管生成减少。除此之外还能让肿瘤坏死因子mRNA降解增加,让肿瘤坏死因子合成减少,进而实现抗血管生成的效果。
1.3 抗肿瘤
沙利度胺能对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表达进行抑制,对肿瘤学管新生进行有效抑制;沙利度胺能让肿瘤坏死因子mRNA降解增加,对肿瘤坏死因子合成进行抑制,让IL-6生成减少,进而来对肿瘤生长进行抑制,对血管生成进行抑制。沙利度胺可以经非自由基介导的DNA氧化损伤将瘤细胞直接杀伤或抑制[5]。沙利度胺能对Bcl-2家族蛋白表达进行改变,利用细胞色素C和Caspase依赖通道引起单核细胞出现凋亡,实现抗肿瘤效果。沙利度胺能让细胞毒T细胞增殖,让CD4+与CD8+细胞比例降低,进而让IL-2和IFN-r分泌增加,实现直接抗肿瘤的效果。沙利度胺能对内皮细胞表面和表皮的黏附分子进行调节,对整合素的分泌、合成进行抑制,进而影响细胞的运动、增殖、分化和凋亡等。
2 沙利度胺在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中的治疗现状
内镜检查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现,主要症状为小的蜘蛛痣样、斑片状、点状的红色病变,与周围黏膜的界限比较明显,局限红色病灶中存在扩张血管条纹;病变边缘比较规则,主要为单个病变,病变比黏膜平面低,直径一般为2-4mm[6]。有临床研究发现,选择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给药剂量为每天100mg,治疗时间为3个月,结果发现患者在观察期内并没有再发生出血症状,未接受输血治疗,血红蛋白浓度恢复到正常值水平,并得以维持。胶囊内镜复查发现,患者病变大小、色泽、数量均显著改善。沙利度胺能对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机体的免疫应答、局部炎性反应进行有效抑制,临床症状缓解,让其出血量显著减少。
3 沙利度胺的研究进展分析
3.1 贝赫切特病
贝赫切特病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主要为复发性、慢性进行性、原因不明,临床表现主要为眼色素膜炎、生殖器溃疡、口腔溃疡,还可能累及关节和皮肤,如果病情严重则可能累及神经系统、消化道系统和心血管疾病。沙利度胺作为新型免疫调节剂,能对贝赫切特病进行有效治疗,给药剂量一般为每天100-300mg,分次服用,大部分患者需要维持治療。
3.2 肠系膜脂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作为一种肠系膜脂肪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其临床发病率并不高,临床特征主要为腹部肿块、腹泻、腹痛、发热等,中老年人群则是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有临床研究发现,选择沙利度胺对肠系膜脂膜炎患者进行治疗,给药剂量为每天200mg,于夜间口服,经为期12周时间的治疗,大约有80%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对于肠系膜脂膜炎患者来讲,如果其他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则可以给予沙利度胺进行治疗。
3.3 炎症性肠病
临床研究发现,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发展中,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非常重要,粪便、血浆以及黏膜细胞中均能检出,同时血浆促血管生长因子水平显著上升,选择沙利度胺对炎症性肠病进行治疗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有临床研究发现,选择沙利度胺治疗28例难治性炎症性肠病患者,给药剂量为每天1.5-2.5mg/kg,结果显示21例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改善。
3.4 重症急性胰腺炎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会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具有较高的临床病死率。临床研究发现,免疫紊乱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外全身炎症反应、胰腺细胞内变化密切相关,沙利度胺能有效抑制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免疫过激状态,在抑制免疫时对免疫进行上调,让免疫状态处于合理范围,进而让疾病严重程度显著减轻。
参考文献
杨建刚,陈继正,赵参军等.沙利度胺在治疗晚期实体肿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17,25(11):1805-1809.
林敏,陈宝安.沙利度胺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34(03):469-471.
王年飞,陈振东.沙利度胺治疗实体瘤的现状与进展[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5,20(03):276-281.
谢娜,彭晔,王美芹等.沙利度胺联合化学治疗肺癌临床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4,33(08):1059-1062.
高东,李玲.沙利度胺治疗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进展[J].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3(06):550-552.
桂瑞,宋永平.沙利度胺的临床应用新进展[J].医学综述,2012,18(11):1739-1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