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丽
摘 要 同伴关系中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社会价值观的获得、社会技能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小学教育中的班级个性生一般都会缺少同伴,而巧借同伴关系帮助个性生找到归属感对于老师而言,既是一种智慧,更是责任使然。
关键词 同伴关系 个性生 归属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个性生,顾名思义,就是和普通生不一样的孩子。个性生可能有着各种方式的怪异行为和思维方式,但一般个性生有个普遍特征,就是个性生心理上很孤独。因为个性,所以缺少同伴和友谊。而同伴接纳和友谊关系是两种重要的同伴关系。所谓的同伴接纳即是指被同伴群體喜欢和接受的程度。友谊即是指两个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自愿的、互惠互利的关系。同伴关系中儿童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社会价值观的获得、社会技能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反之,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同伴的关系,儿童的人格发展就不会达到成熟阶段,未来就不会成为真正的成人。对其一起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班级个性生一般都会缺少同伴,巧用同伴力量帮助个性生找到班级存在感和班级归属感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一大妙招。
小L曾是令班主任和同学们都非常头疼的个性生。喜欢拿别人的东西,一块好看的橡皮、一个新买的自动铅笔、一张自己没有的卡片、一本自己没看过的书,只要看到别人新奇的东西就会趁人家不注意偷偷拿走。为此,几乎班里每天都会丢东西。每次班级换桌,大家都不愿意和小L同桌,哪怕是前后桌也不乐意。只要孩子一丢东西,家长和孩子们的第一反应便是小L偷的。因小L而起的偷窃事项作为班主任的我可能每天需要处理很多次。我也想过很多的办法。和孩子多次谈心,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对他人生成长的不利等道理。和家长联手,要求家长每天回家必须查看他的书包,看是否有不属于他的东西出现。如果有,必须问清来源,然后交给我。和班级孩子打招呼,不要带新奇或贵重的物品到班级中来;每个人的物品需要用口取纸贴好标签,方便辨认。但是效果甚微,班级里丢东西的现象依然此起彼伏。后来想到孩子出现问题,班主任是否应是疏,而非堵。能否利用同伴的力量能否改变小L。
一天下午,小L刚好请假了。我便给孩子召开一个微班会。首先问孩子们对小L的印象。大家的答案基本上都一样:他喜欢偷别人的东西,并且列举很多的实例,大部分孩子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继而我再问:那班里丢的东西每次都是小L偷的吗?孩子们开始思考,有些孩子则说,其实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小L偷的,有些时候可能是别人拿的,或者东西掉地上了。但是大家已经习惯了,一丢东西也不问清原因或者自己先找一找,便觉得是小L拿的。当孩子们有一些理性认识之后,我请同学们想一想小L喜欢拿别人东西的深层原因。孩子们众说纷纭。我再和孩子们介绍了小L的家庭环境。因为小L从小特别缺爱,所以他才会用拿人家东西这个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班里孩子在了解清楚原因之后,对小L更多地是产生了同情之心,而非之前的愤愤不平。最后我和孩子们商量帮助小L的方法:(1)以后丢东西先问下前后桌,是否有借用和掉地上的现象。如果没有,再报给班主任,班主任帮助寻找。(2)不带新奇或贵重的物品带班级中来,个人的物品要贴好口取纸,方便识别。(3)不能直接当面质疑小L是否偷了自己的物品,不要在小L面前用“偷”这个词。更不能私自翻小L的桌洞,这是一种极其不礼貌的行为。微班会的结尾,我倡导大家给小L写小纸条,表示愿意和他做朋友。孩子们都很善良,写的语言非常令人感动。第二天,当小L回校后,利用中午时间,我和小L再次进行了深入的交谈,表示了对他的信任和爱,并将孩子们写的小纸条给他。正是这小小的纸条,深深地触动了小L的心。一直以来,这都是一个非常缺爱的孩子。在家里父母关系不融洽,缺少爱的怀抱;在学校里,因为喜欢偷东西,无形中遭到同学们的排挤,缺少同伴的关爱。而这小小的纸条正是传递着同学们对他深深的爱。让他一下子找到了愿意和他玩的同伴,找到了归属感。因为有了归属感和爱,小L的习惯也在一步步地发生转变。
和小学生相处,讲道理的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孩子。当采用成人式的讲道理的方式行不通时,不妨试试利用同伴的力量来影响个性生。我们班另外一个孩子也是典型的个性生,非常调皮,在班里坐不住。学习上,因为从小受爸爸的影响,特别喜欢数学,所以数学成绩还比较好,但是其他成绩不理想。为了使他安稳地呆在教室里,我充分地发挥了同伴的力量以及他喜欢数学这一优点。每天由他负责给我们班早竖式有错的孩子出题、判题、改错。在解决早竖式错题的过程中,一方面他找到了班级存在感,帮助这些有错题的孩子是他课间最重要的活动,这样也减少了他外出耍闹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改错过程中,大家因为他数学思维较好,看到了他的优点。他也在逐渐和更多地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收获了友谊。
同伴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他人。这意味着,每个儿童的身边,都需要一些亲密的同伴。同伴关系对孩子满足情感需要、发展社会认知、培养积极个性都有着关键的、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培养孩子建立同伴关系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巧借同伴关系帮助个性生找到归属感既是班主任的一种智慧,更是责任使然。
参考文献
[1] 刘淑凤.5岁儿童社会认知与同伴接纳的相关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2] 景晓娟.关于同伴接受性和友谊对儿童适应的影响的研究[J].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04.
[3] 张连云.改善小学生同伴接纳状况的策略探讨[J].天津教育,2006.
[4] 盖妮娜.儿童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