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2018-10-31 10:28王为民赵国祥
大学教育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素养

王为民 赵国祥

摘要: 从高校开学典礼寄语的视角探究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素养,对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明晰人才培养标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搜集2012~2014年度200余篇普通高校开学典礼寄语,在综合考量高校的层次、类型、所在区域等因素的基础上,从985高校和地方高校寄语中遴选50篇为主要研究文献,然后根据“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N个关键描述点”的四级分析框架,对寄语进行研读、梳理和归纳,提炼出对基本要点及其内涵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39个关键描述点,构建出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图谱”。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素养;开学典礼寄语;基本要点;关键描述点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8)04-0018-09

收稿日期:2018-04-25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我国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型研究”(13JZDW010)。

作者简介:王为民(1972-),男,河南三门峡人,教育学博士,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赵国祥,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开封,475004。

2016年9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河南大学等高校共同承担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该成果构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提出学生为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若进一步探究当代大学生(本文“大学生”指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建构出其“图谱”,无疑对明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与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有裨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其宏观描述是“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但具体而言,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究竟“有哪些方面”、“是什么内容”、“到什么程度”都亟待进一步的探究来为之画像。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是研究与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1]。就“大学教学的功能而已,其目的是培育人才”[2],而培育人才就必然关涉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标准。大学生是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要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做好准备”[3]。因此,他们一方面必须接受通识教育,成为具有深厚人文积淀的全面发展的人;另一方面,要接受较为精深的专业教育,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地应对和满足社会发展的挑战与需求,为择业、就业与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研究内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已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揭示了我国学生应具备的“共性核心素养”,但具体到不同学段,学生的核心素养又各有特点。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研究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4],力图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细化和具体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从研究现状及趋势看,今后有关核心素养的研究重点是关注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质性内容[5]。就大学生而言,其核心素养的图谱究竟是什么?在18个基本要点之下,有哪些具体的概念性描述或支撑性解读?若能发掘出对这些基本要点进行描述或解读的“关键描述点”,并对关键描述点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的梳理,无疑有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与特点。对此,本研究构建一个四层级的分析框架,即“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N个关键描述点”(以下简称四级分析框架),并最终提炼39个关键描述点。这些关键描述点既是解读基本要点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核心素养的着力点,是构成大学生核心素养的DNA。

(二)研究视角:基于高校开学典礼寄语的文本分析

开学典礼是高校最隆重、最热烈、最具影响力和教育意义的一种迎新仪式。高校开学典礼寄语一般是高校领导或优秀教师代表,在迎新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发言、致词或演讲等,旨在对新生提出殷切希望与要求,劝勉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诉求。开学典礼寄语人都是高校中的杰出管理者或优秀教师代表,他们不仅对社会与教育具有深邃的洞察力,而且对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养有更深刻、更独到的见解,能很好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然问题与应然内涵。同时,开学典礼寄语不仅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才观、育人观和管理思想,蕴含着传统教育的精髓,而且能反映出现代大学精神与理念在我国高校的承续发展。毋庸置疑,这些寄语是洞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要求的重要窗口,是探究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新视角,是归纳、总结与提炼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文献,能较好地折射出社会发展对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实然表征与应然诉求。

二、研究方法与分析路径

(一)研究方法:文献法与文本分析法

1.文献法

为了提高文献的代表性,本研究做了以下努力:一是全部采用一级文献。通过登录国内普通本科高校的官方网站,搜集到2012~2014年200余篇开学典礼寄语,从中遴选50篇作为主要文献,其中,以本科生开学典礼寄语为主,兼有研究生开学典礼寄语。二是兼顾国家985重点高校与省属高校寄语样本的比例,两类各占一半;三是兼顾不同类型高校的情况,样本校涵盖文理综合、农林医师、财经等院校,以上各类高校均占一定比例;四是兼顾样本高校在全国主要行政区域间的数量均衡,适当照顾高校分布相对较少的地区(见表1)。

2.文本分析法①

通过上述四级分析框架,对样本高校的开学典礼寄语进行文本分析。首先,對每篇寄语文本进行细读归并、列表分析,将其梳理为若干个具体描述点,规避描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重复或遗漏问题。然后,对寄语文本进行梳理与提炼,这既是对寄语原文的整体理解与解构,也是对该分析框架的探索创新与重构。

为了提高文本分析的准确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文本分析遵循以下原则:

其一,借鉴理论研究型词典的释义方法论,对关键词进行多维度文本描述[6]。为规避文本分析中可能出现的断章取义或片面理解,一方面注重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寄语人的思想,重视对寄语原文的合理引用,力求忠于寄语人所表达的语义。另一方面,在梳理、归纳有关描述点时,并未拘泥于传统理解型词典释义原则(亚里斯多德理论的“属+种差”释义法)[7],而是借鉴维特根斯坦及其家族相似性理论,根据理论研究型词典的释义思路,从若干个重要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某一词[8]。换言之,从整体意义、从多方面来把握关键文本的内涵。具体而言,采用多视角文本描述法,主要从概念内涵、功能意义及策略方法等层面进行分析。其二,研究小组形成较为一致的文本研判标准。文本分析之前,研究成员就文本分析标准进行共同商榷和训练,形成较为一致的文本分析与判断共识。其三,每篇寄语经过十多次的研读、分析、校对和修改,力求对文本理解无误、判断准确、归并科学、总结到位、提炼精到。

(二)分析路径:遵循三种逻辑

为确保寄语分析的辩证性与准确性,寄语分析中遵循以下三种逻辑:首先,遵循从大概念到小概念的顺序逻辑。即对文本进行理解、分析和归并时,遵循“重要方面→核心素养→基本要点→关键描述点”的顺序,依次判断其所属范畴,有利于规避文本分析中的纲目不清或解读偏差问题。

其次,遵循分解与合并的辩证逻辑。在文本分析中发现,某些文本的内涵和外延比较大,有的文本的内涵和外延相对较小,有的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模糊地带,难以研判。对此,要根据文本的上下文语境及侧重点来把握文本概念,合理分解与合并。

再次,遵循演绎与归纳的生成逻辑。在文本分析过程中,一方面,遵循演绎的路径,依据四级分析框架,将基本要点的内容分解成若干关键描述点;另一方面,对关键描述点进行分类、归并、凝练的过程也是一个归纳过程,蕴含着诸多新理解、新观点与新发现。

三、研究结果:建构大学生核心素养“图谱”

基于上述研究设计,通过对样本高校开学典礼寄语的文本分析、归并、梳理、提炼和总结,在18个基本要点之下,最终提炼出39个关键描述点,绘制成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之“图谱”。为行文方便,本文将“关键描述点”分别置于相应的“基本要点”后的各段之首。

(一)“文化基础”方面

1. 核心素养之一:人文底蕴

人文底蕴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9]。

(1)基本要点之一:人文积淀。其一,博专兼顾,注重人文精神赓续。一所好的大学一定是有灵魂的大学。大学是传承文明的载体、时代精神的象征、社会风尚的灯塔、人类智慧的家园②;“大学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除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学生广博而厚重的人文素养,包括个人修养、理性思维、文化认知、社会意识和体能发展”③。“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大学培养的“人”,不仅是“职业人”,更是全面发展、人格完善、智慧博雅的人④。 其二,知行合一,重视科学人文互融。在认知层面,大学生要注意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重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交融。小而言之,“科学与人文的交融,是拓展视野、完善人格的基础”①;大而言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②。在实践层面,大学生须以科学精神拓展全球视野,以人文之光激发家国情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追求至善至美的人文情怀,是大学永远追求的基本价值,也是大学生活的魅力所在③。

(2)基本要点之二:人文情怀。第一,以人为本,学会尊重理解并包容他人。大学生要具有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懂得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在尊重和理解他人的基础上,学会包容他人,欣赏多样性④,做到以宽容人,以仁惠人,以诚待人,以信交人⑤。第二,敬畏生命,关切人类生存与自然发展。大学生要敬畏个体生命与自然世界,具有天下民生的情怀,理解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进而理解人类的命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成为一个“人”,更好地服务人类;要站在历史和全球的高度理解人类生存与发展,理解个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⑥;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⑦。

(3)基本要点之三:审美情趣。首先,追求真善美,形成健康的审美取向与能力。大学生应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能“正确辨别和追求真、善、美,自觉摆脱和抵制假、恶、丑”,将对“真善美”的追求,融入心灵与血液③。同时,能通过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加审美的深度,“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⑧。其次,创造真善美,具有拓展并升华美的行动力。艺术是最好的心灵教育,体育是最好的精神滋养,大学生应“在艺术中陶冶情操,在体育中挑战自我,在生活中发现美好”⑨。只有在丰富的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修为,才能收获真善美的人生。为此,大学生要认识社会、感知生活、体验人生、丰富阅历,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让自己具有绅士的风度、骑士的勇敢、诗人的才情,“成为具有真善美品质的高尚的人”⑩。

2. 核心素养之二: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学生在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9]。

(1)基本要点之四:理性思维。其一,崇尚真知,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大学生应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是一个让人的身心与思考能力都释放的环境,大学的重要使命在于用科学的方法来教导学生追求真理。对大学生而言,首先要“秉承科学的精神,要在科学领域追求‘真境界”,同时“要掌握科学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判断问题的重要性、表达思想的准确性以及辨识答案的可行性等方面的能力”。其二,实事求是,具有较强的实证意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包括养成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研辨是非得失的能力。大学生不是去死记硬背书上的知识,不是去盲目服从标准答案的约束和现成的结论,而是努力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和思维能力,唯有通过剥茧抽丝的求索和论证才能养成学术研究所需的实证意识。同时,要追求严谨。严谨就是严肃谨慎、细致周密:严则紧密,不留空隙;谨则慎重,避免疏忽。

(2)基本要点之五:批判质疑。其一,养成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批判。问题意识是質疑批判精神的重要表现,是从事科学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大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①。质疑就是“不盲目附和,不人云亦云,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②。大学阶段的学习须解放思想、突破框框,敢于自由探索,敢于提出质疑和批判,勇于匡正谬误,发现真理,超越前人③。其二,提升独立的思考能力,学会理性判断。独立的思考与判断能力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大学教育特别注重独立思考能力,重视帮助学习者完成从依附到独立、从遵循到创新、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④,进而学会对任何问题能形成自己的判断。如果别人告诉你某种结论,你必须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善于比较分析和论证;只有对一切疑惑和彷徨洞若观火、清澈明了,方能做出正确判断⑤。

(3)基本要点之六:勇于探究。第一,充满奇想,具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好奇心、想象力是孕育探索精神的前提。探索就是“讲求实际,寻求真相,追求真理”的行动力,大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直面困难,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毅力,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能从失败和挫折中站起来⑥。第二,勇于创新,培育破解难题的思维能力。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勇于开拓和大胆创新是大学生应有的精神气质。大学生要具有创造性破解难题的思维能力,为此,要学会以创新为目标的学习,“养成善于观察、勇于探索和敢于创新的学术品格”⑦,并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升创新的欲望、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才能,做善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大智大勇者⑧。

(二)“自主发展”方面

1. 核心素养之三: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主要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9]。

(1)基本要点之七:乐学善学。其一,正确理解学习的价值,态度积极,兴趣浓厚。“立身以立学为先”,学习是能力之基、修身之道、成事之本。大学生应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纯正的学习动机,这是克服学习道路上困难的不竭动力⑨。大学生还应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做到“学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这是人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⑩。其二,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自主好学,付诸实践。大学不是人生追求的终点,而是努力的新起点;要让学习融入生命,让学习成为伴随一生的生活方式。大学生属于成年学习者,成年意味着自觉、自主和自立,故大学生应具有“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⑩。同时,大学生应学会问题导向的学习,在实践中求贯通。

(2)基本要点之八:勤于反思。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善思勤奋,学会学习。善思勤奋是大学生重要的学习习惯。大学生只有善思,才会使学得的知识入心入脑,并能不断去粗取精、借鉴吸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学生要想做真学问,就须懂得天道酬勤、功不唐捐的道理,永葆勤奋状态;同时,要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才能在专业上有所悟、有所得,真正学会学习。

(3)基本要点之九:信息意识。首先,科学认识和运用信息,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要学会合理利用信息,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机遇,顺势而为。但是,也要认识到网络信息的局限性,因为网络“使得人们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①,所以不要被网络等碎片化、快餐式的信息蒙蔽,特别是不能沉溺网游②。其次,遵守网络伦理与道德,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大学生须严格遵守互联网法律法规,一方面,“不轻信、不盲从网上的传言和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任何信息和传闻都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理性和判断力”;另一方面,在虚拟世界要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语言文化,不发表不负责任甚至违反法律的言论③。

2. 核心素养之四: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9]。

(1)基本要点之十:珍爱生命。其一,理解个体生命的意义,懂得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人生的意义在于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大学生与生俱来被赋予“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④,所以大学生应“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进步之中”⑤。其二,养成强身健体的习惯,形成健康理智的生活方式。“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只有具备健康的素质,才能把握好每一次机会,迎接每一次挑战”⑥。为此,大学生要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及良好的作息习惯,生活规律。另外,要增强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遇到突发事件要沉着应对,机智处理⑦。

(2)基本要点之十一:健全人格。第一,积极乐观,生活学习充满自信。大学生应具有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保持昂扬乐观、积极进取之精神。积极的心态是学习生活的必备素质,只有积极主动才能发现问题;只有充满激情地投入和行动,大学生活乃至人生才会更加精彩⑧。要掌握保持积极乐观的有效方法,经常暗示自己“Today is a good day”⑨,面对各种艰难曲折,要能保持足够的自信,要想办法理智解决⑩。第二,自制自律,善于调控自我情绪。自律的核心是具有自制力。一切成功皆源于自身能不能管好自己、安排好自己;没有自制力,一个人就难以抵挡现代社会的诸多诱惑,容易误入歧途。只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摆好心态,才能走出自我、超越自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理性中成就与完善自己⑥。第三,攻坚克难,有坚韧的抗挫能力。大学生要能承受和克服各种困难,经得住“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并善于从失败和挫折中站起来,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对此,大学生应有坚韧的品质,一方面要有坚定的信念,做到成长自信、成才自信、成功自信;另一方面,具有坚强的毅力,这样才能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第四,自我教育,养成独立健全人格。大学生要善于通过自我教育发展自己的能力,完善独立健全的人格。独立健全的人格是对自身文化品格和道德的坚守,是对心中理想的不懈追求,是对功利化、庸俗化等不良现象的坚决抵制。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要做到心如止水,不动如山;注重内心修炼,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⑧。

猜你喜欢
大学生核心素养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