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俊
(湖南省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怀化418000)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尽早接受手术治疗改善病情,通过保护、维持患者心脏功能,及时恢复心肌再灌注是挽救其生命、提高预后康复效果的关键所在[1]。再本次研究中,对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始研究,探究2种不同治疗方式对其临床疗效的影响,为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以下为具体研究内容。
对本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始研究,将这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病例数各有4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在接受治疗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病例数25例、女性病例数15例,年龄段分布在45岁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65.7±5.1)岁,28例患者为单支血管病变,12例患者为多支血管病变,前壁梗死者17例、下壁梗死患者12例、8例前间壁梗死、3例高位侧壁梗死。
观察组病例数中,男女病例数分别为:26例、14例,年龄范围46岁到73岁,平均年龄值(65.6±5.2)岁,单支血管病变患者27例、多支血管病变13例,前壁梗死16例、下壁梗死13例、前间壁梗死9例、高位侧壁梗死2例。
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病理资料,在性别、年龄、病情、病变位置对比并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能够进一步研究。
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静脉溶栓治疗,在患者入院后给予肠溶阿司匹林300mg口服,尿激酶150万U,在半小时内完成静脉滴注。
实验组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治疗方法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选择经桡动脉、股动脉进行冠脉造影。在明确病变位置、血管后,进行介入治疗[2]。
根据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适宜支架。处理梗死血管后,拔除桡动脉鞘管(股动脉行封堵器封堵)。术后常规注射低分子肝素,连续注射3-5天。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根据病情给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抗血小板药物[3]。
对比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心功能主要对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
采取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结果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卡方值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当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较大时,以P<0.05表达。
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观察组患者LVEF、LVESVI、LVEDVI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而且组间数据差异性显著(P<0.05),详见表 1。
术后,对照组有5例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2.50%,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发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50%,组间数据对比并无较大差异性:卡方值=2.8829,P>0.05。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比(±s)
表1 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n)40 40 LVEF(%)47.81±1.63 52.68±1.87 12.4161 0.0000 LVESVI(ml/m2)26.12±3.02 28.97±3.71 3.76794 0.0000 LVEDVI(ml/m)54.03±6.01 57.41±6.09 2.4984 0.0146
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属于危急重症的一种,发病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发生心肌缺血性坏死[4]。该疾病的发生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具有起病急、发展快、预后效果差、致死率高等特点。常见的治疗手段有静脉溶栓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5]。
急性冠状介入术治疗是一种治疗效果较高的手术方式,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该治疗方式能够有效保证患者的心肌功能,降低心肌梗死面积,提升心功能,为患者延长生命时限,保证患者生命安全。
静脉溶栓治疗也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方式,但是该治疗方法受到患者溶栓禁忌症、溶栓时间窗等因素影响,并不适用于每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治疗效果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疗效不佳,不建议临床上广泛应用[7]。
在本次研究中,对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探究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发现该治疗方式优于静脉溶栓组。观察组患者的心功能、对照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值大于0.05。
总而言之,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能够保护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的病情,保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其生命质量,建议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