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飞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病,为各种心脏病的终末期表现,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的威胁极大[1-2]。及时开展有效治疗,以改善患者病情,降低患者死亡率尤为重要。目前,对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上已研究出了较为规范化的治疗方式,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但为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本研究以急诊治疗方式为收治的患者进行治疗,并将其治疗效果与以往常规住院患者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慢性充血性心脏病患者12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7~82岁,平均年龄(53.9±4.2)岁;观察组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46~81岁,平均年龄(52.4±4.9)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行急诊治疗,指导患者充分休息,给予利尿、抗感染、吸氧等基础治疗,并严格控制患者饮食,减少钠盐摄入量,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同时在入院时,以患者病情程度为依据给予患者呋塞米及硝酸甘油静滴及西地兰静推治疗。同时给予患者依那普利10 mg治疗,3次/d,;若效果不佳,则可逐渐增加用药剂量,最大用药剂量为20 mg/d;同时给予地高辛0.125 mg治疗,1次/d;并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 mg及消心痛30 mg,口服用药,1次/d;行心达康治疗,10 mg/次,3次/d;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情况给予患者美托洛尔治疗,6.25 mg/d,若患者病情加重,则可增加用药剂量至12.5 mg/d,之后每2周增加一次日剂量;待患者收缩压大于90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超过60次/min后,停止增加日剂量。对照组则行住院治疗,即帮助患者办理好入院手续后给予患者与观察组相同方式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比两组的治疗费用;出院时对比两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治疗后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猝死率、再住院率进行比较。
1.4 判定标准 治疗后症状均消失,心率70~80次/min,心功能等级不超过Ⅰ级,可正常活动为痊愈;治疗后症状好转,心率有所改善,心功能为Ⅱ~Ⅲ级为有效[3]。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愈、有效及死亡等临床疗效指标方面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LVEF比较 治疗后两组在血压、心率及LVEF方面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LVEF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率、血压、LVEF比较(±s)
组别 例数 心率/(次·min-1)血压/mmHg LVEF/%观察组 60 74.0±3.5 105.6±9.6 48.5±3.0对照组 60 73.5±3.0 104.9±9.9 47.9±3.6 t值 0.840 0.393 0.992 P值 0.201 0.347 0.162
2.3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猝死率及再住院率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猝死率及再住院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再住院率及猝死率比较[n(%)]
2.4 两组治疗费用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为(6 895.9±126.5)元,对照组平均为(8 786.5±114.5)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29,P=0.000)。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为各种心脏病常见的终末期临床表现。以往,临床上通常认为该病主要为血流动力学障碍性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临床上逐渐认识到,初始心肌损伤后,患者体内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交感神经系统、醛固酮系统等的兴奋性均会明显提高,从而极易促使心室重塑激活,促使心功能损伤加重[4]。心室重塑及心功能损伤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炎性因子,造成恶性循环,进而逐渐形成慢性充血性心脏病。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极大。发病患者住院时间较长、治疗费用较高,对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的经济负担也极其严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项公共卫生问题[5]。因此,临床上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尽可能的在提高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医疗费用,减轻患者家庭及国家的经济负担。
目前,临床上已经研究出了较为规范化的治疗方式,但治疗期间患者仍要负担较重的医疗费用。本研究中以急诊治疗方式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治愈、有效及死亡、再住院率、猝死率等方面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在心率、血压及LVEF方面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可知,急诊治疗与常规的住院治疗所取得的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异,提示急诊与住院治疗可取得较为相似的效果。但在住院费用方面,急诊治疗则明显低于住院治疗,主要是由于急诊治疗可以减少住院的床位费、化验费用、特殊诊疗费用、陪护费用等,有效地节约了人力、物力及财力,从而可明显降低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然而,急诊治疗也具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及风险性,尤其是在对疾病急性发作及猝死者进行抢救时,难以及时准确的为患者实施救助,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时需严密观察患者情况,对于伴有低血压、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者、严重肺部感染着、肝肾功能异常者等疾病患者还是需以采用住院方式进行治疗,以尽可能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门诊急诊方式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实施治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且可明显减少患者住院费用,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