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本文将结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从语文的语法知识、语文中的审题意识、语文学习中的独立思维以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失等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法;审题意识;独立思维;传统文化
语文是学科之母,是每一个人从小就接触的学科。然而,正是因为太过熟悉,人们对语文少了应有的重视。高中语文因其独特的基础性作用,重要性更是不容置疑。本文拟就工作以来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 语文语法知识欠缺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没有语法的概念。当讲到古文中特殊句式的时候,学生对“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概念云里雾里。同样一个句式,讲解的时候能理解,但是稍有变换,或者下次遇到时仍然不会,笔者对此很困惑。后来才发现,学生对基本的主谓宾、定状补的概念都不清楚。没有语法的概念,不清楚句子的结构和成分,因此,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筹莫展。
学生从小接触语文,到高中阶段,却仍不知道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有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知道语文也有语法知识。在一部分同学的思维意识中,只有英语的学习需要划分句子成分,需要掌握语法知识,而汉语没有语法。这种思想误区让人震惊,也引发了我们的反省。语法知识的空白,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 语法知识空白,使得大部分学生作文中“的”“地”“得”不分
“的”“地”“得”的正确使用,是高考作文以及日常写作过程中理应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这项技能并没有掌握。
对此,笔者曾在高一时专门抽出几个课时来恶补汉语语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作文中“的”“地”“得”乱用的现象比初升入高一时有所好转,而且,一些作文中能看到明显的修改痕迹。也就是说,学生写完之后,发现没有用对,在进行了一番思考之后,选择了另外一个。这就说明,这个问题被提出来之后,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会尝试着在自己的实践中去正确使用。这样,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事实证明,类似于“的”“地”“得”的用法这样的细节确实会影响语文的高考成绩。笔者曾参加过甘肃省高考语文的阅卷工作,通过交流阅卷心得,大部分阅卷老师都认为“的”“地”“得”的正确使用应该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 汉语语法概念的缺失,直接导致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辨别与理解方面的困难
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是语文高考中的重要部分,对语法知识的忽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认知能力。不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就无法很好地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从而影响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翻译、选择等题目的作答。在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应该让语法知识成为空白。我们应该对这一知识板块给予应有的重视,争取让语法知识在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语法知识的欠缺,影响学生的病句辨析能力
病句辨析,是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对于这类题的作答将大有裨益。另外,不明语法,使得有些学生没有“句子”的概念,作文中病句满篇。在作文的批改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不知道何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写出的语句成分残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句子。作文中出现这样低级的问题,自然很难拿到较高的分数。
筆者认为,在现行教材忽视汉语语法的情况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语法知识的渗透,如有意识地让学生划分句子成分,辨析句子结构等等,以此来弥补教材中这一知识板块的空白。
二、 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构建高中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文化传承要依靠教育,而高中生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强,因此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早在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然而,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国学热兴起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局面却没有得到扭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文化常识匮乏,对一些常识性的问题缺乏基本的了解。如在写作时想要在文体方面有所创新,便选取了书信体,却不知道书信体最基本的格式要求,不了解书写规范,反而弄巧成拙。
又如,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够重视,知之甚少,而对于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等却有着极大的热情,从快到平安夜时校门口买卖苹果的热闹场面中就可见一斑。我们并非排斥外来文化,但是,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可忘本。热衷于外国节日的同时,不应该遗忘我们的传统节日。
因此,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还要努力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成文化底蕴,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将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内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韩秋月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1.8.
[3]郭瑞林编著.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M].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0.
[4]张怀宇.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5]潘涌.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15.5.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蒲雨潇,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