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华,高晓慧
(1.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阳县位于山西省西部,全县辖五镇六乡。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中阳方言属于晋语吕梁片汾州小片,城关及附近的乡镇基本都说城关话,本文主要讨论中阳县以宁乡镇为中心的城关话。
中阳方言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和其他人称四种,与普通话相比,中阳方言人称代词在语法功能和语用色彩方面展现了其多样性。
表1 中阳方言的三身代词
1.我[ŋɣ423]、你[ni423]、兀[uɒ423]
普通话中的单数人称代词“我、你、他”在中阳方言中用“我、你、兀”来表达,这是中阳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基本形式,与普通话的句法、语用功能基本相同,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如:
(1)作主语
a.我到外面圪呀。
b.你要好好的念书,不咾后悔顿咾怎么呀了。
c.兀到呀圪咧嘞去哪里了,叫[那人]回来咾寻我唻。
(2)作宾语
a.你打的我做甚了。
b.谁磕打欺负你来了,咱寻兀些。
c.谁也晓不得兀到咾呀哪里咧了。
(3)作定语
a.你把我的本本放的呀哪里咧了,我寻也寻不见。
b.你的好吃的吃完咧么啦嘞。
c.你不要瞎动兀的东西。
(4)单独回答问题
a.谁跟我圪了? 我。
b.谁先回答问题呀了?兀。
c.你听谁说的了? 你。
说明:A.中阳方言中的单数人称代词不能直接修饰亲属称谓,如我(的)爸爸、我(的)哥哥、我(的)姑姑、我(的)妹妹、我(的)儿子、我(的)岳父、我(的)嫂子、我(的)妻子、我(的)干妈,加不加“的”,都不是自然的语流,当地人都不会这样表达。人称代词修饰亲属称谓时必须是与单数人称代词相对应的复数形式,并且不能再加定语标志“的”。也即领者为人称代词,属者为长辈、平辈血缘亲属或晚辈、配偶等非血缘平辈时,领者的位置必须是人称代词复数形式,也即唐正大(2014)提及的“复数——并置”。例如:
a.弥妈可爱吃梨嘞。
b.[你家]妈不在居舍么,到呀圪咧嘞去哪里了。
c.兀家妈的管兀管的可严嘞。
d.弥[媳妇]子人可好了。
e.我才在路上碰见[你家]嫂嫂来。
f.兀家妹的快要出国留学咧。
需要说明的是,在例句a、b、d、e中,弥、[你家]、兀家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在亲属称谓前作领格时,在语义上表示的是单数义,即“弥妈”为“我妈”“[你家]嫂嫂”为“你的嫂嫂”等,这种复数形式单数化现象在晋语中是很普遍的。当领者的位置是第三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兀家”时,根据当地人的语感,属者后面一般习惯加“的”,笔者初步判断这可能和“兀”在中阳方言中兼指远指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有关,如例句c、f。
B.当属者为社会关系名词时,属者和领者之间可以是单数人称代词加“的”形式,也可以是人称代词复数不加“的”形式,但两者的语用功能、语义色彩截然不同,如:
a.这就是我的领导/这就是弥领导
b.那边穿黑色衣服的是你的朋友吧 /外且那个是[你家]朋友吧
c.外且那个是兀的徒弟 /外且那个是兀家徒弟的
d.这是我的学生 /这是弥(的)学生
上面例句中,后句与前句相比,在属者与领者的关系方面表现的更加亲近,前句是一般、客观的陈述一种事实关系。
C.当属者为人的器官等在语义上属于不可让渡关系的名词时,领者必须为单数人称代词,并且必须加定语标志“的”。如我的头、你的胳膊、他的腿,不存在弥(的)头、[你家](的)腿、兀家(的)胳膊等领者为复数人称代词的说法。
D.当属者为在语义上属于可让渡关系、方位名词等一般名词时,领者可以是单数人称代词加“的”形式,也可以是人称代词复数加“的”形式,但两者的语用功能、语义色彩截然不同(大体上与上一种类似),如:
a.我的狗 /弥的狗
b.兀的眼镜 /兀家的眼镜
c.你的东面/[你家]的右面、兀家前面
在当地人的语感中,当领者为单数人称代词时,加“的”是最自然的说法;领者为人称代词的复数形式时,第一、二人称代词后面习惯加“的”,第三人称后面倾向于不加“的”,加“的”时就带有强调性质了。
E.当属者为处所名词时,领者可以是单数人称代词加“的”形式,也可以是人称代词复数不加“的”形式,如:
a.我的老家 /弥老家
b.你的学校 /[你家]学校
c.兀的村村 /兀家村
F.中阳方言中没有谦敬称谓词“您”,在表达上下尊卑关系时,当地倾向于用这种方式:当领者为名词时,领者名词和属者名词之间加“家”,如:张明家爷的。有时也可以不加“家”,比如邻居称呼小明的奶奶时,一般不直接叫名字,而是称呼“小明奶奶[niɒ33niɒ0]”,这样的交流在当地是畅通的,参考其他方言点的调查成果,这在晋语中是很独特的。
2.我咱[ŋɣ423tshA0]、你咱[ni423tshA0]、兀咱[uɒ423tshA33]
“我咱”、“你咱”、“兀咱”是“我、你、兀”加后缀“咱”(“咱”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构成的一种形式(乔全生1986),在中阳方言中也是表示人称代词单数的形式。
从句法功能上看,我咱、你咱在句中只能作主语,不能作宾语、定语,也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与“我、你、兀”相比,“我咱、你咱、兀咱”在表示第一、二人称单数的同时有表缓和语气、商量的意义,比使用“我、你、兀”显得更加亲近。
例如:
a.你买下饭咧,么拉咾我咱给你捎上吧。/我给你捎上吧。
b.我不想动,你咱给我倒上一杯杯水。/你给我倒上一杯杯水。
c.你咱停停地闲着,来我咱给你和[那人]说圪。
d.你悄峭的,叫兀咱给你寻圪。
可以看出,与“我、你、兀”相比,“我咱、你咱、兀咱”在语义方面的商量、建议色彩。
学界对“我咱、你咱”有不同的看法。乔全生(1986)认为“我咱、你咱”分别是指代第一、第二人称单数的代词,是从宋金口语的“我咱、你咱”直接传承下来的,邢向东(2000)认为“我咱、你咱”不是一个代词,跟宋金口语的“我咱、你咱”没有直接的联系,应当是“我给咱、你给咱”的省略形式。据笔者调查,根据中阳方言的语言事实和当地人的发音习惯,在中阳方言中还存在着“你咱给咱、我咱给咱、弥咱给咱、[你家]咱给咱”这样的语句形式。例如:
a.我咱给咱洗几个苹果。
b.我做饭,你咱给咱出圪买点菜。
c.你腾开吧,来弥咱给咱示范一下怎么做吧。
d.孩们,不要看电视咧,[你家]咱给咱出外面扫院圪吧。
如果“我咱、你咱、弥咱、[你家]咱”是“我给咱、你给咱、弥给咱、[你家]给咱”的省略形式的话,中阳方言中“你咱给咱、我咱给咱、弥咱给咱、[你家]咱给咱”就可以写成“你给咱给咱、我给咱给咱、弥给咱给咱、[你家]给咱给咱”,这既不合逻辑又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在当地老百姓话语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所以,我倾向于乔全生师“我咱、你咱”,是从宋金口语的“我咱、你咱”直接传承下来的的观点。
“[那人]”、“他”在中阳方言中也是表示人称代词单数的形式。从句法功能看,[那人]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等句法成分。“他”在中阳方言中不经常使用,一般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通常只用在“随他去吧”中,常常暗含说话人一种无奈的意味。例如:
a.你不要听兀的,叫[那人][各人]去。
b.[那人][一个人]不吃饭么,饿咾不要管。
c.这来来家大咧,不用瞎操心他们咧。
中阳方言中,“[那人]”、“兀”和“他”都是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的代词,与“兀”相比,“[那人]”一般含有不满、埋怨的色彩,“他”常隐含有一种无奈的意味,在方言口语中不经常使用。例如:
a.我真的是解不下兀的想法。
b.我再么见过这底种人,真的是解不下[那人]的想法。
c.随他去吧。/随他弥去吧
d.你也上了年纪了,不用管他弥。
一般来说,a、b在语义上几乎没有差别,但a句表达的是说话人一种相对客观的看法,表示说话人理解不了对方的想法;b句中说话人则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表现出对对方想法的不满意、不赞同;c、d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意味。
从上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中阳方言单数人称代词存在两套系列:我[ŋɣ423]、你[ni423]、兀[uɒ423]、[那人][423]、他[thA24]和我咱[ŋɣ423tshA33]、你咱[ni423tshA33]、兀咱[uɒ423tshA33]。这两个系列在中阳方言中都是客观存在的,两个系列的区别在于:
(1)“我、你”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并且可以单独回答问题,而“我咱、你咱”在句中只能作主语。
(2)做主语时,与“我、你”相比,“我咱、你咱”常常表达一种商量、请求的语气。
(3)“兀”和“[那人]”从句法功能角度看,都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区别在于“[那人]”常常带有不满、埋怨的附加意义。
1.弥[miε24]、[你家][niA24]、兀家[uəɁ4ʨiA24]
普通话中的“我们、你们、他们”,在中阳方言中的表述为“弥[miε24]、[你家][niA24]、兀家[uəɁ4ʨiA24]”,这是中阳复数人称代词的基本形式,与普通话的句法功能基本相同,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如:
(1)作主语
a.弥妈今过生了,弥今吃油糕嘞。
b.[你家]今出街呀了不嘞。
c.兀家可有钱嘞。
(2)作宾语
a.老师希望[你家]好好地听话,这底家我再不会和[你家]发火咧。
b.你不要老是磕打欺负弥。
c.你不要瞎听兀家的,听我的肯定没错。
(3)作定语
a.这些是[你家]爷爷给[你家]的东西,不是给弥居舍的。
b.不要给兀家的围墙上瞎画。
2.弥[miε24]、我弥[ŋɣ423miε24]
“弥、我弥”就句法功能而言,在句中都可以作主语,修饰称谓名词和处所名词;在作定语修饰普通称谓时,不能再加定语标志“的”。其差异在于我弥在作定语时不能修饰亲属称谓词,例如:
弥老师/我弥老师 弥居舍/我弥居舍
“弥、我弥”在语义方面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异。如果是关系亲近的人,一般用“弥”;关系比较疏远的人或者陌生人之间,一般用“我弥”。但在实际口语中两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我弥”有覆盖“弥”的趋势。
3.弥咱[miε24tshA33]、[你家]咱[niA24tshA33]
这是我咱[ŋɣ423tshA33]、你咱[ni423tshA33]相对应的复数形式,在构成方式、附加意义以及语法功等方面都基本相同。例如:
a.我还没啦吃饭,[你家]咱先起身出发吧。
b.弥咱做饭吧,你坐下看电视就行了。
4.咱[tshA33]
普通话的“咱们”在中阳方言中用“咱”来描述,与“弥”相比,“咱”是包括式的第一人称代词,就语法功能而言,“咱”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等句法成分。如:
(1)做主语:天快要黑将来了,咱赶紧走吧。
(2)作宾语:你咱给咱出圪扫一下院去吧。
(3)作定语:这是咱的地,不是兀家的。
可以看出,“咱”作定语时,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共同领属。根据当地人语感,“咱”除了作为第一人称复数使用之外,还可以指代第一人称单数,常表示一种特别直接的请求,例如:
这看起来挺好吃的,来咱也尝一下么。
5.咱弥 [tshA33mi0]、咱弥家[tshA33mi33ʨiA0]、[你家]弥[niA24mi33]、[你家]弥家[niA24mi0ʨiA0]、兀家弥[uəɁ4ʨiA24mi0]、他弥[thA24mi0]
(1)从句法功能上看,“咱弥”、“咱弥家”、“[你家]弥”、“[你家]弥家”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和宾语,“咱弥家”在句中指的是说话人自己,在句中所表示的附加意义取决于语境。例如:
a.看你半天收拾得些甚了,来咱弥家给你西红帮忙吧。
b.你看看咱弥家,要甚么甚,呀能和[你家]弥家比嘞。
c.怎么看吧么,咱弥家能和你一样啦。
a句中“咱弥家”在句中指的是说话人自己,字里行间带有说话人一种我比你强的态度;b、c句中,“咱弥家”带有自我贬低、自谦的意味。可以看出,在不同的语境当中,“咱弥家”可以表示不同的附加意义。
(2)“[你家]弥”、“[你家]弥家”从句法功能看,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和宾语,有时也可作定语,它表示的是听话人一方,常带带有些许不满、讽刺和嫉妒的色彩。例如:
作主语:[你家]弥家/[你家]弥可是款了,走得路上连我也看不见。
作宾语:记得上学兀会,老师经常夸[你家]弥家/[你家]弥,弥兀会还是差生嘞。
作定语:还是[你家]弥家 /[你家]弥的衣裳洋气,弥的土里土气的。
(3)兀家[uəɁ4ʨiA24]、兀家弥[uəɁ4ʨiA24mi0]、他弥[thA24mi0]
“兀家、兀家弥”用法基本相同,在句中主要作主语和宾语和定语。“兀家弥”在句中充当句法成分时,常暗含有不满、埋怨的附加意义。例如:
作主语:兀家弥/兀家全不去,咱到兀做甚去嘞。
作宾语:这些书是兀家弥/兀家的,咱不要动。
作定语:这是兀家弥/兀家的些东西,咱不要爱,咱也有了。
“他们”是“他”的复数形式,在句中可以充当主语和宾语,表示的是自己和听话人以外的第三方,常常暗含有说话人无奈的附加色彩。
作主语:他们想做甚就做甚吧,咱管也管不了。
作宾语:你不用管他们咧,随他们去吧。
作主语:我不和你去咧,[各人]去吧。
作定语:在车上把[各人]的东西看好,不要叫人操心。
作同位语:这是兀[各人]在太原买的新衣服。
在中阳方言中,有一种特殊的人称代词“恩家、恩家弥家”,就句法功能而言,“恩家、恩家弥家”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和宾语。例如:
作主语:
a.恩家脸黑的放下东西再走么,一句话也么说。
b.恩家们家这会是谁咧,款得谁也认不得。
c.恩家/恩家弥家这会有钱咧,呀哪里能认得咱是些谁了。
作宾语:
a.这些东西是恩家的,咱不要爱恩家们家的。
b.我也解不下恩家这地做是甚意思了。
c.咱也不要瞎说恩家弥家,咱全不清楚情况。
此外,“恩家”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1)“恩家”可以作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其在撒娇、理直气壮等语境中,常常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如:
a.太晒了,恩家真的不想走,你给我买冰棍去么。
b.恩家明明地提前和你说好咧,你怎么这底快就忘咧。
在说话人带有轻微羡慕或者挖苦的意味等语境中,常常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如:
a.恩家每回考第一,你能和恩家比啦。
b.恩家长的俊丹丹的,不咾人们全欢喜喜欢兀。
(2)“恩家”还可以作同位语,放在亲属称谓词或普通指称人的名词的前面,如:
a.(恩家)咱妈刚给你换了新衣服,你一会会再穿褿咧。
b.(恩家)高老师教的好,学生考上清华北大的可多咧。
例句中,有没有“恩家”句子的意义没有任何变化,“恩家”的存在加重了说话人羡慕或着埋怨的语气。
中阳方言中常用人称代词共有24个,第一人称8个,第二人称6个,第三人称7个,其他人称代词3个,称代词的语法、语用功能和语义色彩都有独特性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