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背景下英语教师发展探讨

2018-10-30 05:40席红换
关键词:用途框架身份

席红换

(长治医学院外语教学部,山西 长治 046000)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一直以来,大学英语教育的定位都是培养学生语言技能。今天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也变为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英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途径只能是由语言技能型转向专业知识型,即由通用英语教育转变为特殊用途英语教育。

一、特殊用途英语教学的起源与发展

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包括公务员英语、警察英语、法官英语、药剂师和护士英语、农业专家英语、工程师及装配工英语,等等。这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McIntosh和 Strevens在1964年出版的一本名为“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的书中提出来的。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引入ESP教学理念(郭影平,2017),但发展却没有国外迅速。在2011年才正式成立ESP专门用途研究会。2012年才开始大规模的实践(蔡基刚,2016),尤其是2012年在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上海展开了以ESP为核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后,ESP的发展才真正迎来了高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明确把“专门用途英语”列入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指南》中指出“专门用途英语课程以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学术和职业素养为目的,具体包括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专门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类课程”。

在这种情况下长期从事通用英语教学的老师们迷惑了,不知道未来的大学英语该怎么教,教什么。学者们也是各抒己见,纷纷发表对ESP教学的理解。文秋芳把这些总结为三种:第一种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学术英语占主导地位,通用英语会边缘化,并逐渐被替代,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是专门用途英语,代表人物为蔡基刚;第二种认为通用英语是主导,学术英语只能在一小部分重点大学实行,比如985或者211学校,教学的发展方向是通用英语和通识英语,代表人物为王守仁、胡开宝;第三种认为学术英语和通用英语是相互补充的,代表人物为文秋芳。

究竟大学英语的定位是通用英语还是学术英语?国际科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语言是英语,把英语当作交际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或传递自己的专业思想应该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在性质上就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杨惠中,张彦斌,1982)。ESP已经被很多国家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在1978年8月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上也曾经说过:“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引进外国技术,这就需要翻译大量的外国技术资料。因此,外语教育一定要搞上去,如果外国语这个工具掌握不好的话,就会拖四个现代化的后腿。”《人民教育》评论文章随后也指出:“大学外语教育要培养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的人才。”(蔡基刚,2016)

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愈演愈烈,具有学术英语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首要条件,选择国际化必须选择学术英语,这是我国语言规划的核心目标。

二、ESP教学内容

既然高等教育选择了ESP教学,那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根据《指南》,我国的专门用途英语主要指的是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类课程。学术英语又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学术英语。通用学术英语培养的是学生专业学习中需要的学术英语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学生需要能够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参加国际会议等。专门用途学术英语偏重的是某一领域的专业语篇体裁及工作场所应用的英语交流能力。

蔡基刚(2015)认为学术技能要培养,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术素养、批判思维能力,分析事物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的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团队合作完成研究项目的能力。他认为大学生必修课程里必须包含学术英语,尤其是通用学术英语。

ESP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深造所学的专业(卢思源,2016)。它是语言教学而不是内容教学。语言教学的过程中会涉及专业内容,但关注的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内容的语篇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的构建(Hyand,2006)。所以ESP课堂的听、说、读、写和通用英语课堂的不一样。ESP课堂听的是学术讲座,读的是和专业相关的说明文或学术文献,说的是对他们学科的介绍和成果的表达;写的是对过程的描述、事物的界定、文献综述、摘要报告和小论文等。

三、ESP教师定位与发展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师学历背景基本都是英美文学和英语语言学。之前的教学要求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定位都是英语通识教育。无论是教授通用学术英语还是专门学术英语,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甚至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转变。绝大多数教师认为自己不具有指导学生学科专业知识的能力的。英语教师如何转型是ESP实施的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建立相应的ESP教师培养体系或者培养模式,连教育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学者建议教师发展大致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径:一,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刘润清,1999;蔡基刚,2004卢思源,2016等);二,鼓励教师跨专业读博(蔡基刚,2004等);三,和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蔡基刚,2004等);四,教师自我发展(王燕,2010;管文玉,2015;蒋杏芝,2017等)。

在现有的高校教育资源环境下,大量的教师脱岗培训不可能实现,也没有这么多的经费。教师跨专业读博也不现实,一是英语教师读博的专业范围有限,二是大量英语教师跨专业读博实现难度大。教师的知识(尤其是学科内容知识)和学科教学法知识及其来源方式是影响教师心理并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夏洋等,2012)。因此教师只能是在有限的帮助之下自己主动寻求发展,重新学习ESP的学科内容和教学法。转型是必须的,但能否成功转型,有两个条件:一是取决于教师的转型意愿。有意愿才会有动力。二是取决于教师的信心。要让教师相信自己可以胜任这项工作,要建立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四、构建ESP教师身份

成为ESP教师是一个复杂的职业行为转换和职业身份构建的过程。ESP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可能不是知识不足的问题,而是来自面对专业知识比自己多的学生的尴尬和专业教师对ESP教师教学资质的质疑。缺乏教师身份认同感的ESP教师受到的挑战是巨大的,甚至会导致教学活动无法继续下去。这种身份认同不是在成为教师之后就自然拥有的,而是教学经验和教学感觉磨合的结果,具有多层面的特性。

教师身份框架实一种以行为为中心的框架(practice-centered frame)(Pennington,2014)。它包含着五个子框架:教学框架(instructional frame)、学科框架(disciplinary frame)、专业框架(professional frame)、职业框架(vocational frame)和经济框架(economic frame)。教学框架体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扮演,包括教学内容和方法。学科框架涉及教师与特定领域的联系,包括该领域的“知识与研究”。专业框架是指与特定领域的知识、信念和实践有关的“教师个体特征”。职业框架包含教师身份的“情感成分”,包括教师对特定领域教学的“奉献度和依恋度”。经济框架涉及教师在特定工作或领域中的“学术地位和经济地位。这五种框架构成教师的身份框架,既受社会经济、制度等层面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教师的职业发展经历的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ESP教师身份模型

教师的工作体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身份构建。“当教师发现他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时,他们就会找到各种方式来成为教师”。(Trent,2015)职业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及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协商的过程(Sachs,2005)。

总之,大学英语由通用英语向特殊用途英语转变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师资的培训和发展是当务之急,却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长期而艰难建设的过程。在目前缺乏培养机制的情况下,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意识,积极主动地构建ESP教师身份,在不断实践中找到寻求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途径,尽快转变观念,投身到自身的建设中,为培养国际化的学生努力。

猜你喜欢
用途框架身份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DNA的奇妙用途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用途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我国在WYO框架下面对的贸易保护现状及应对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