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振明,丁天翠,邱丽玲,杨 军,程洪涛
“中国学生体质连续30多年下降”“学生上了12年体育课没有很好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等中国学校体育的深层次问题,在经过了40年的体育教学改革、18年的新课改之后,都没有得到明显的好转,以至于国家连续发文(2007年的7号文件、2013年的53号文件、2016年的27号文件以及2016年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力要求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强化学生体质。体育弱化和学生体质下降,其背后固然有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也有中国应试教育倾向的严重负面作用,但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不力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笔者认为近40年来中国学校体育改革不力背后的问题有:(1)国家层面学校体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持续发力都显不足;(2)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忽左忽右,改革方向和指导思想不清晰;(3)有关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争鸣与实践的协同创新均严重不足;(4)学校体育理论学术研究多停留在宏观抽象和非实用层面,与实践需要严重脱节;(5)体育教师队伍不足不优状态难以适应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而教师队伍强化施策明显不足;(6)缺乏一组具有学校体育改革整体性又很具体有抓手的(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校体育改革工程。
上述诸多原因使得近些年来的中国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轰轰烈烈,但实际上效果不佳。诸多难题依然横亘在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发展道路上,中国学校体育与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新高度、新思路、新团队、新平台和新工作,需要更清新的顶层设计和更富有实效性,需要协同创新的新机制。2013年这个新机制显出端倪,这就是11个“全国学校体育联盟”的问世。笔者所在的“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联盟)即为其中之一。教改联盟自2013年12月成立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教改联盟现有试验区32个、实验校3 000余所、实验校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受益学生200多万人。教改联盟最有特色的工作是推进了“10+10”的教改工程。其中的“10”是针对学校体育的“内涵性问题”或“本源性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工作,而“+10”是针对学校体育的“外延性问题”或“战略性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工作。笔者重点介绍了教改联盟对学校体育的“内涵性问题”的问题意识和教改思路以及所作的具体工作,以求对学校体育同仁的研究与工作有所启发和参考。
(1)体育课教学质量低下,学生什么技能也没学会。体育课程虽然改革不断,但学生学不会学不好运动技术,掌握不了能与终身体育相连接的运动技能的情况一直没变。体育课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状况依旧。
(2)体育课的身体锻炼功能和价值下降。许多中小学体育课变成了“练习不气喘、课中不出汗、课后不酸痛”的“三不”体育课。以至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趋势迟迟见不到“拐点”,宝贵的体育课锻炼时间变成了“放羊”和美其名曰的“科学放羊”。
(3)体育与健康相脱离,身体锻炼缺乏科学指导。体育课和校园体育单枪匹马地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既不科学也难免乏力。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已经有18个年头,但体育与健康依然是两张皮,甚至是被某些课改专家认定为对立之事物存在。
(4)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单调。至今,中国绝大多数的学校里仍然是以田径、传统球类(主要集中于篮球、乒乓球、排球)和广播操以及低水平的健美操、达标锻炼项目和中考体育项目为主体。这些体育项目让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
(5)学校运动会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现在大多数学校的运动会仍是所谓的田径运动会,其实质上却是“零散的田径项目+少数人在跑多数人在晒太阳玩手机”的运动会旧模式。还有就是“简单游戏、不需锻炼、不结合教学”的失去运动会意义的所谓“趣味运动会”。
(6)课间体育和体育大课间内容与形式亟待改善。课间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但课间操日益成为学生厌倦的“日课”。国颁操、部颁操都难解困境,许多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成为一种形式,改革课间操和大课间体育形式势在必行。
(7)没有人否认体育对培养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但也很少有人认为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很好地培养了学生集体精神和坚强意志。体育只有育人的功能、愿望和口号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实实在在的目标、内容、教材与方法,而这些功效,体育恰恰都很缺乏。
(8)学校体育锻炼设施严重匮乏。当下很多学校是“场地空旷、设施拆光、上课长跑放羊、下课游游逛逛”的不良景象。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的丰富性和“每天在校一小时锻炼”的实效性,也影响学生的多种动作能力的发展。
(9)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亟待提高,对体育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准的社会评价也还不高,而且体育教师队伍缺口巨大、技能老化、职业倦怠明显、对地位待遇的反弹性高、兼职体育教师人数众多等问题错综复杂,严重阻碍体育改革。
(10)中国学生体质连续30多年下降,国家文件发了一个又一个。要求大力增强学生体质,但学生体质就是不见根本好转。原因错综复杂,但现行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各种测试、数据上报、反馈、抽查等工作的不够精准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1)教改联盟第1项体育教改工程: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一生一长。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以及“1+X”课程改革,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的课程教学改革方向和模式推进“体育走班制”教学实验,有利于彻底打破当前体育课程教学“蜻蜓点水”“低级重复”的低效无效状态,有利于彻底改变“学了12年体育什么技能都没有掌握”的体育课程困境,有利于各个学校特色校园体育文化形成,有利于每个体育教师专业化能力提升,有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最终有利于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的切实提高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
(2)教改联盟第2项体育教改工程:体育趣味课课练1 260例。为让体育教师能在中小学的每节体育课的最后5~10分钟里进行有针对性、有趣、有效的身体锻炼,为基层体育教师编辑每课都一练的1 260个新颖的身体练习动作(对应中小学的1 260节体育课),有利于迅速提升体育课的质量与效益,有利于遏制学生运动能力不断下降的不良趋势,有利于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走、跑、跳、投、支撑、悬垂、搬运、负重、钻越、爬行、躲闪、支撑跳跃、踢打、角力等各种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锻炼的精神,有利于营造“酸痛并快乐着”的学校体育锻炼氛围。
(3)教改联盟第3项体育教改工程: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要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作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新“增长点”,必须推进学校的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此举有利于学校整个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全面推动,有利于科学地评价学校体育和其他健康管理的工作,有利于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及社会体育的融合,最终有利于科学地、可持续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
(4)教改联盟第4项体育教改工程:新兴体育运动进校园、进课堂。大力推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进校园、进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利于传递新时代的体育精神,有利于优化和活化学校体育文化,有利于有效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因此,学校体育要重视引进、总结比较流行的、成熟的、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学校体育教学基本条件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将其进行改造和完善,通过教材编写、教师培训、体育竞赛、展示交流等途径推介给基层学校,以促进全国中小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的丰富与发展。
(5)教改联盟第5项体育教改工程:全员运动会的创新与普及。要大力推进“学校全员运动会”有利于打破“少数人在跑、多数人在晒太阳”的传统运动会旧模式,有利于全面提升学校的校园整体文化质量,有利于带动“学科融合”,有利于运动会与体育教学密切结合并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有利于贯彻“有教无类”“有赛无类”的教育原则,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与家庭体育的融合。
(6)教改联盟第6项体育教改工程:课间操和体育大课间改革。教改联盟认为课间操和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的精彩呈现点,是增强学生体质和对学生进行良好体育行为塑造的重要途径,因此教改联盟要从克服课间操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陈旧、内容更新慢、锻炼针对性不强,锻炼和教育实效性均差、学生不喜欢等问题入手,大力加强课间操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教育性,对其进行完善和改造,同时针对雾霾、严冬和酷暑问题,大力进行室内体操、走廊锻炼等方面的开发。
(7)教改联盟第7项体育教改工程:体育道德和文明行为教育。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意志毅力、合作态度、规则意识等文明精神与行为是国家的要求和国民的期盼,也是至今学校体育教育的薄弱环节。促进学生体育文明行为养成有利于将抽象的文明观念落实在具体的辛苦激烈行动之中,有利于促进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有利于校园卫生管理、安全管理、危机管理等在高水平上得以实现,有利于将文明教育延展到其他学校行为和社会行为上,有利于深层次的课程融合工作推进,有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此要大力提倡和推进学生体育文明行为养成工程,培养将文明精神和野蛮体魄合二为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
(8)教改联盟第8项体育教改工程:快乐体育园地设施与课程。设计和建设并实践学校“快乐体育园地”有利于改变很多学校“场地空旷、器材拆光、上课长跑、下课晃晃”的不良景象,有利于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有利于学校体育场地的空间拓展,有利于校园体育的景观美化,有利于提高学生锻炼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为此,学校体育改革应致力于在全国帮助基层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的锻炼需要,因地制宜地建设优质、安全、新颖、美观、物美价廉并具有现代体育气息的学校快乐体育园地。
(9)教改联盟第9项体育教改工程: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有效提高各个实验校的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利于实验校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有利于实验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迅速提升,有利于实验学校的体育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实验学校各项体育活动具有科学性和安全性,有利于提升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个人的成长发展,最终有利于实验校学生的品德行为、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为此,应进行顶层设计,有效地提高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敬业精神,特别是要提升兼职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10)教改联盟第10项体育教改工程:学生体质的“三精准”提升。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之一。学生的体质健康诸多问题的精准精细的解决是学校体育改革的最后“一里路”。利用网络平台互通信息、大数据分析与利用、科学的锻炼与矫正处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社会资源的利用去解决学生的深层次体质与健康问题,是大幅度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因此,积极建设学生体质健康服务平台。利用网络平台、科学干预和社会力量实现对广大学生体质健康进行科学的实时监测和精准的干预,以促进学生体质的明显增强,促进中小学生各种身体问题的有效解决。
教改联盟的第1项教改工程的“一校一品(体育走班制)”、第2项工程的“体育趣味课课练1 260例”和第3项工程的“体育与健康相结合”都是体育课程的改革工程,是教改联盟内涵性工程的“核心工程”,而其他7项工程是与体育课程密切相关的重要学校体育工作工程。10项改革工程的关系如图1:
图1 教改联盟10项“内涵性”教改工程及其相互关系
(1)教改联盟推动“一校一品”“1+X”“一校多品、一生一长”的课程改革方面主要工作有:①在北京市的10余所学校开始“体育走班制”的教学实验;②实验通过“导师制”方式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师技能老化和专项更新的问题;③推介传统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以提高实验校的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④推进实验校之间的教学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展示和评比等活动,活化体育教学研究;⑤编辑《优秀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案例集》系列指导书。
(2)教改联盟推动“体育趣味课课练1 260例”方面的主要工作有:①现已完成《体育趣味课课练1 260例》的全部编写工作,已出版4册教学参考书,包含课课练练习1 030项;②从2018年开始编写《体育趣味课课练1 260例(精品修订版)》;③在实验学校进行“体育趣味课课练1 260例”实操样板化及展示工作;④进行相关的教师培训和下校指导。
(3)教改联盟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方面的主要工作有:①对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成果与问题进行总结,厘清体育与健康结合的途径与方法;②研发通过“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管理学生健康和进行健康生活指导的方法;③研发“校园学生健康与锻炼监测系统”,开发“佩戴性”高科技手段对在校学生进行“实时性”健康管理;④研发标准型的学校健康教育标识和咨询资料系统;⑤联合有关部门研发《中小学校健康教育教材》。
(4)教改联盟在推介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方面的工作有:①向试验区和实验校推介:棒垒球和软式垒球、腰旗橄榄球、合球、踢踏舞、旱地冰壶、冰球和旱地冰球、三门球、校园高尔夫、花式毽和毽球运动、花式跳绳、学校定向运动、校园排舞、花式跳皮筋等20余个新兴运动项目;②努力研发青少年快乐体操、少年瑜伽、少儿素质健身操、少儿艺术体操、中华脚斗娃、青少年户外运动、民族民间体育等运动项目;③编写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指导书,现已编写完成或已出版10余册;④进行相关的教师培训和导师下校指导工作。
(5)教改联盟在推动“全员运动会”方面的主要工作有:①总结创新全员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现已出版《全员运动会经典项目》3册,包含240项比赛项目。正在编写《全员运动会经典项目》2册,包含170项比赛项目;②全员运动会所需道具的标准化工作;③进行中小学全员运动会样板化及展示工作;④拓展校园足球、校园篮球、冰雪、达标、中考等特殊类型的全员运动会赛程及实践案例;⑤进行相关教师的培训和下校指导工作。
(6)教改联盟的相关团队将在2~3年编出各种素质操、形态操、球类操、瑜伽操、绳操、集体舞、街舞、泡泡操、武术操、民族运动操、室内操、手指操等500套,提供给各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锻炼;联盟还将对大课间的活动形式、锻炼效果、科学性等进行研究;对大课间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进行研究与开发。
(7)教改联盟在推动学生体育文明行为养成工程方面的主要工作有:①组织有关德育专家和优秀一线体育教师共同创编《体育弟子规》《体育教学“课课养”》等教师指导书;②创编《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实验学校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指导手册》。全面规范实验学校体育文明行为养成的具体教育环节与教育工作;③收集总结各实验校的体育文明行为养成的优秀教育事例,编辑《校园体育文明行为养成优秀教育案例集》并进行宣传推广;④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样板化的工作并在全国实验区校范围内进行展示。
(8)教改联盟在推动“快乐体育园地建设”中的主要工作有:①研发创新“快乐体育园地”设施200余种;②为多所实验校量身设计符合各学校锻炼需要和校园环境的“快乐体育园地”方案,并协助建设以进行试验和推进样板化工作;③研发在各个园地设施中进行身体锻炼的方法(预计500~1 000个练习动作)并进行实验,在此基础上编写《学校“快乐体育园地”锻炼手册》;④进行学校“快乐体育园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化工作。
(9)教改联盟在提升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方面的主要工作有:①编写与各个联盟工程有关的教师指导书,通过教师指导书的学习和实验工作的实践不断提升教师能力;②编写《兼职体育教师成长手册》,对兼职体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③定期组织针对各个实验校的体育教师专题培训,结合各个实验校的“一校一品”的建设促进体育教师的“一专多能”的形成;④指导和帮助体育教师进行实用的教学研究,指导他们撰写教研和科研论文,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
(10)教改联盟在推动学生体质提升“三精准”方面的主要工作有:①建设《全国中小学体质健康平台服务系统》,对学生体质健康进行实时监测的指标、工具和评价体系的研发;②对学生主要身体问题的运动干预、体能康复和身体矫正的科学方法进行归纳,以实现科学精准干预的处方系统、方法体系;③汇集全国体质干预的专业队伍,实现实时监测→精细分析→科学处方→精准服务→深度提升的工作;④总结全国的学生体质的监测与提升工作和建设网络服务体系的工作经验。
教改联盟“10+10”的教改工程受到试验区和基层实验校的热烈欢迎,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教改联盟既有对学校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问题的整体性和宏观性的认识,更有诸多可操作性和实践实效性的方法体系。如体育趣味课课练1 260例,全员运动会经典项目400例、快乐体育园地设施200例、中小学生安全教育96课程、新型大课间操500例等等。这些内容有利于第一线的学校师生可学、可教、可做、可发展。
教改联盟希望通过自己的新工作能够做到:(1)有利于国家层面的学校体育改革的顶层设计;(2)建立长效机制在学校体育发展的重大问题方面持续发力;(3)促使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方向和指导思想逐渐清晰;(4)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实践的协同创新;(5)将学校体育学术研究引向具体和实用,更好地为学校体育的基层实践服务;(6)通过“干中学”“干中改”提升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7)创建一组具有学校体育改革整体性又很具体有抓手的学校体育改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