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针对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的现状和问题,高校应注重健全学校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职业指导体系;多渠道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系统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设计职业发展道路;大力推进实践实习环节,提高大学生就业经验和技能。
【关键词】 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促进作用;有效途径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和未来。2017年4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7〕28号),《意见》指出,就业是13亿多人口最大的民生,也是经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据统计,201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将达到820万人。伴随着就业竞争的愈演愈烈,“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这个特殊群体也应运而生。如何强化对这部分学生的职业指导,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其顺利实现就业,成为政府和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基本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大学生因自身主客观原因渴望谋求一份职业却未能成为职业者的群体。[1]按照其形成原因,目前的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经济困难类型
据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已达4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至25%,其中特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8%至10%。[2]在就业过程中,较低的综合素质、贫乏的人际关系、沉重的经济压力、急于摆脱现状的心态,都是经济困难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重重阻碍。在多重阻碍的影响下,导致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2、学业困难类型
在目前的招聘过程中,特别是简历筛选环节,用人单位关注最多的依然是学生的在校学习情况。因此,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获奖较少、没有取得相关等级证书的学生,往往在用人单位的第一轮简历筛选过程中就早早出局。
3、专业适用困难类型
由于目前教育体制的原因,高校的部分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这就造成了人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热门”专业的学生供不应求,而那些“冷门”专业的学生因为社会需求过少也不得不沦为就业困难群体中的一员。
4、生理及心理缺陷类型
目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一种综合的考量,在毕业生“可选性”较以前大大提升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那些身高、体重、相貌等生理、心理上存在缺陷和身体疾病的学生,往往会设置种种的“门槛”来限制这类学生的就业。
5、性别及经验歧视类型
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性别和经验歧视。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社会对女生的需求普遍较少,同时对于大学生的工作经验极为看重。这种就业性别和经验歧视,使许多女大学生和相关工作经验较少的大学生成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主要部分。
二、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中的重要性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能否解决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及其生存,对家长投资教育的理念和信心以及学生对我国社会的认同感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中,职业指导扮演着重要角色。
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亟待加强职业指导
作为求职大军中的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在就业过程中除了面对一般大学生要面对的挑战之外,市场还给他们提出了诸多“额外”的挑战和困难,这就造成了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众所周知,当前就业市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供需矛盾。据统计,目前全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超过1000万,其中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不超过一半。据统计,201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20万,加上往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毕业生人数将高于900万人。在这种“供远远大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正常的学业和能力要求外,甚至对毕业生的身体外貌、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都有相关要求。而相当一部分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对这一状况却没有清醒的认知,对目前的就业形势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如何通过职业指导让这类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提前做出相关准备,也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陈旧的就业观念,亟待加强职业指导
根据我们的调查,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死死坚守着“传统”的就业观念,只认准东部沿海等大中城市,认为只有找到政府、事业单位、国企、外资或较好的民营企业才算是就业。对于中西部地区岗位以及“应征入伍”、“西部计划”、“村官计划”等就业方式,认为是第二甚至是第三选择。这也造成了这部分学生也在“有业可就”的情况下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中的一员。这类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更新,也呼唤着职业指导工作的积极开展。
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较弱的就业综合实力,亟待加强职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之所以一直存在,本质原因在于这部分学生较弱的就业综合实力。缺乏基本的技术知识、坚强的意志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优秀的品德素质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的最核心因素。而这些,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们在大學期间缺乏认真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找到自己的科学定位,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最终导致了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败北。因此,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其就业竞争力,也就势在必行。
三、职业指导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问题发挥作用的途径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观念陈旧、就业综合实力较弱的现状,如何强化职业指导,发挥职业指导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综合实力、精准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这部分群体的就业质量,已成为广大高校的重要共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健全学校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全面的职业指导体系
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学生而言,我们更应加快推进强化职业指导工作的各项建设,促进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一方面,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其信息搜集、就业政策与职业咨询、择业技术、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加强信息和资源共享,建立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与基层的院系及相关专业人员的联系与沟通机制,在高校内部形成沟通畅通的职业指导联动体系;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加大职业指导专项经费的投入,解决职业指导工作所需的场地、各项职业测评系统的购进等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设立专项经费,网上考核和激励机制,构建一支科学合理化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也势在必行。
2、多渠道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
面对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我们也必须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多渠道的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教育。可以通过课堂讲授、企业讲座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政策教育,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和企业最新的人才需求,降低心理预期,制定与自我相匹配的就业目标,帮助广大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同时还应为广大学生提供各类社会实践和实习岗位,帮助大学生提前适应社会,增长就业经验和就业技能,以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需求。
3、系统化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科学设计职业发展道路
从之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之所以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需求”理论,指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不同的人生,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基础,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突破口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解决学生当前的就业难题,还将在明确职业目标、制定生涯发展路径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和建议,帮助学生能够尽快的融入所从事的行业和企业,更好的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对其将来的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产生长远的影响。
4、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台账,强化一对一职业指导
在大学生当中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摸底,建立实时更新的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台账,对每个就业困难学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和及时更新。在此基础上,对每个就业困难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研判,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特征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帮扶。比如对确实存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问题的学生,要给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帮助他们提升就业技能,克服就业自卑心理;对于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建立合适的就业预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顺利实现就业。
5、大力推进实践实习环节,提高大学生就业经验和技能
当前大多数就业单位最急需的有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而大学生增长经验和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就是社会实践和各类专业实习。因此我们在开展职业指导工作过程中,除了进行常规的教育和引导之外,还应该以社会调查、理论宣讲、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实践实习活动为重点,为学生提供各类平台和机会,锻炼和发挥学生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
【參考文献】
[1] 马明辉.后金融危机时代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就业指导与服务[J].大家,2011.19.
[2] 谭桂明.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6.
【作者简介】
李红坦(1980—)男,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