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阐释老子的《道德经》中孕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平等性伦理。宇宙存在意义上的平等,构筑出的道、天、地、人和谐、平等,体现了深远的终极关怀;生命意义上的平等,老子崇尚以柔性为代表的女性品德,这是老子隐形平等思想的突出体现;善治意义上的平等,更加注重社会治理中的均衡性,建立在万物主体性基础上;《道德经》的平等理念告诉我们,平和,善利万物,促进和谐。做一些积极有利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事情。不争,善下,守静笃,居善地,心善渊, 把自己利益放在民众之后。
【关键词】 道德经;平等;传统文化;现代价值
“平等”是一个外来词,是近代西方价值体系引入的一个概念。西方社会发展中,伴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注重人的权利平等,以对抗基督教会压抑中的不自由和不平等状态。无论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还是洛克的《政府论》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从基督教信仰中寻求平等的终极依据。虽然三人对“平等”的理解各有差异,但他们都认为,人类在原初被上帝创造时就天赋了平等性。平等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平等”在近代的擅变中,最为突出的是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平等的主体自由意志等。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平等的概念,但是也孕育着不同于西方的平等内涵。儒家建立在心论传统上,对人在超越的层面上是平等的进行了肯定,它由“圣凡平等”最后发展为人人能成为圣人。老子《道德经》的伦理思想实质是什么?有人认为是生态伦理,有人认为是生命伦理,这些都有一定道理。我认为无论是生态还是生命伦理,就其实质内容来说,老子《道德经》隐含的是平等。老子的《道德经》中也孕育着传统文化的平等性伦理,其平等性伦理是建立在大时空格局中的宇宙存在论的平等,是生命意义上的平等,落实在社会治理上,这种平等追求的是一种善治,在善治视域下期望达到人在社会上的平等。深入挖掘《道德经》中的平等性伦理,对于现代生活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宇宙存在意义上的平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更多意义上是人道伦理文化,这种人道伦理文化又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之上的伦理文化。道家文化则不同,它是建立在对宇宙天地之道的探索基础上的伦理。《道德经》在许多地方提到“天地”、“天长地久”、“天之道”等。
《道德经》在天人关系中,把人和宇宙万物并列,从平等意义上看人与道、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云:“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很明显在这里域中四大是并列,是平等的关系。域中四大都要遵循自然法则。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中包含、承载万物, 天下万物莫不循道而行。《道德经》 五十一章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万物因共同秉承道而平等,因其平等而各有其主体性。在大道面前万物都是平等的,自然的法则对万物的适用程度都是一样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帛书乙本云“天地将自正”,郭店竹简本云“万物将自定”。从行文和语气上看,这里的“万物”、“天下”是包含了“人”在内的。老子的这一思想中,蕴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观念,那就是:人也是万物之一,在大道面前人与万物之间是平等的。在进一步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虽然生万物,但是道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而道的基本内涵则是自然。人并不是匍匐于道的权威之下,在一定意义上,人与域中三大并列而存。人比起万物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道对待人也不会另眼相看。老子的这一观念奠定了是道家学派的人与万物平等观。
《道德经》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体现了 《道德经》天人平等的观念。陈鼓应先生翻译为:“天地无所偏爱,任凭万物自然生长”,[1]我认为甚为妥当。这句话体现了天地万物平等的理念,在遵循道的意义上是平等的,同时也包含着万物自为主体,遵循道自然而然地发展。正如任法融先生注释道德经时所说,天道运行,四时成序,阴阳消长。春夏到阳长阴消,万物应时而生长;秋冬至,万物应时而收藏。这是自然之道而非有意为之。人顺应天道而为,以无心为仁,也就是说人若无私,无偏爱,才能真正体天道。
无疑道家天地境界中蕴含的平等伦理具有很高的境界。《道德经》构筑出的道、天、地、人和谐、平等的自然图景更为宏大、贴近自然本真,视野更为广阔,更显其博大精深,体现了深远的终极关怀。
二、生命意义上的平等
《道德经》隐含的基于自然大道的宇宙论而做出的精神超越层面的生命关照,是文明发展中亘古不变的主题。《道德经》从生命意义上理解平等,它的许多了内容便具有了总统道德、穿越时代的魅力。
从生命意义上,人与万物就其产生意义上,都是平等的。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老子的生成论体系中,“道”既是万物的本源,也是孕育万物的初始环节,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由“道”派生而来,人类也不例外。可以说,人与动、植物共同构成了生命世界。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和合而成,《道德经》四十二章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崇尚的道德属性上明显地偏向阴性,有人认为《道德经》崇尚的柔性,崇尚慈、俭、不争,以及“守静笃”等。说明老子《道德经》更倾向于女性视角,我认为此说甚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五十二章)“人生之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故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七十八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六十七章)
老子所处的历史时期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宗法等级礼治社会时代。礼治是以父权、君权为轴心的,自上而下的等级治理制度。整个社会被分成了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的等级层次。不同等级层次的人享受不同的权利。在这样的时代,老子崇尚以柔性为代表的女性品德,这是老子隐形平等思想的突出体现。
《道德经》中蕴含的生命伦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成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在历史意义上,中国的传统医学模式信赖阴阳五行学说、天人合一的境界、整体与系统的理念、辩证施治方法论,这些都与道家精神不谋而合,是《道德经》伦理精神的俭释。此外,中医学把黄帝作为医学始祖,道家把黄帝认为是道家之主,故有医道同源之说,比如葛洪所言“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道德经》萌发的道教医学便是医学的直接形态,祝由、秘方、气功诊病治病、养生与保健等生命治疗系统都在中国传统医学中,道教炼丹术汲取《道德经》精髓的同时开启了对于人体科学、古代化学制药的认识。与此同时,孙思邈的医学伦理思想也是以《道德经》和道教为主导的,其“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而作《千金要方》,其《要方·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也是受老子《道德经》之“少私寡欲”的启示,更重要的是《道德经》对于社会生命、个体生命、自然生命和精神的生命的关照与终极关怀,可以为当下的时代提供安身立命的栖居之所。
三、善治意义上的平等
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看,老子追求的是善治。《道德经》第八章,老子云:“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从个体,从人与人的交往,从语言,从修养,以及社会人的行为,政治活动等,强调“善”的地位和重要性。这是《道德经》善治思想的重要体现。
《道德经》七十七章中提到:“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张驰之间,高下之中,有余和不足之差,他主张的表面看是这些矛盾之间的平衡、和谐状态。更进一步分析,我们可以窥察到,老子主张矛盾之间的差异不能过分,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事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那么这种不能过分,在他的思想中透露出的就是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
老子《道德经》中对无私的倡导,对高者的抑制,对猖狂者提出的警告等莫不体现了他相对平等,均衡发展的善治思想。和诸子不同的是,老子《道德经》中的反向思维方式特别突出。对于社会流行的高尚,对于功成名就,对于社会人追求的福祉老子总是能看到它的另一面。有人说老子提倡柔弱胜刚强,提倡福祸转换等说明了老子思想不同于孔子等儒家思想的积极进取,而是消极退让,更有人从阴谋论的角度解读老子的思想。我们从《道德经》的整体来看,老子的思想无疑在辩证的思考中,更加注重社会治理中的均衡性,这种均衡性是老子基于宇宙天地大格局而来的,建立在万物主体性基础上。
老子善治的平等底蕴是《道德经》倡导的无为。老子所说的无为,我认为最为实质的思想是为,但是不占有,不主宰,功成身退,为而不有。在自然狀态下,让事物各自发挥自身的特性。这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最大的善和爱。这种底蕴无疑也包涵着后现代的意蕴——多元,自主。现代意义上的平等也无外乎于此。
结合老子所生活的春秋时代,我们还可以看出《道德经》中所提出的平等是由反不平等而形成的。春秋时代大国欺凌小国,强国掠夺弱国,社会上追求名、货等,民争“难得之货”,追求“金玉满堂”。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老子反其道而行,倡导清静无为的生活,提倡善治。
四、《道德经》平等意蕴的现代价值
《道德经》中蕴含的平等理念总体来说是基于宇宙天地思维而产生的平等理念,其平等理念在今天现实中仍然有跨时空的意义。首先,立足于这样的视野,我们的时空概念被放大。我们是从宇宙存在的角度生存,是一种大格局的存在场景。在存在意义上,我们容易执着于短的历史时段,局限的空间,而《道德经》从一个大的时空看待宇宙万物的平等。让我们既有长生久视,也有自主。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又遵循自然之道。“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德经》四十九章)圣人无私心,以百姓心为心。“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七章)天地无私所以能长久,圣人无私反而能成就自己的事业。这才是大智慧。
寻找共同性,而不是局限于差异性,平等看待万物,看待他人。不因身居高位而自满,不因地位卑微而惊惶失措。善下,即不骄傲,不居功,不在先。“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道德经》六十六章)从平等的伦理出发,就不会执着功名利禄,“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八十一章)圣人无私无藏,尽所能帮助别人,自己才会富有。而不是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斤斤计较和算计,能很好地处理利益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反观现实中的贪腐分子最终走向可悲的结局,恰恰是没有看穿这些。
《道德经》的平等理念告诉我们,平和,善利万物,促进和谐。做一些积极有利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的事情。不争,善下,守静笃,居善地,心善渊, 把自己利益放在民众之后。
总体来说,老子的平等思想在《道德经》中以一种隐喻式的方式存在。这种理念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深处,开启了中国文化史上反权威传统的先河,一定意义上也造就了“非汤武而薄周孔”、笑傲王侯的文化精神,也造就了一批反抗现实,隐逸山林,逍遥自由的隐士。今天我们重新审视这种中国文化中的平等伦理,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等无疑都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老子.道德经[M].江苏:凤凰出版社,2012.
[2] 汤漳平,王朝华.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
[3] 南怀瑾.老子他说(初续合集上、下)[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
[4] 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上中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3.
【作者简介】
张淑茜(1992.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助教,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