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提升的影响分析

2018-10-29 01:51罗丹羽贺莉张丽娟
创新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罗丹羽 贺莉 张丽娟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领域受到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建立适应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学科建设体系,深化校企合作,提高高职学校毕业生的社会认可程度,培养出一批能在创新经济时代生存、发展且具有竞争优势的、具有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新型人才,从而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

关键词:人工智能;学生核心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6-43-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6.01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e education sector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profound impac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take this opportunity to establish an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dapting to the new era, reorganize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system, deepen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mprove the social recognition degree of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s, and cultivate a batch of new talents who can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era of innovation economy and have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re literacy of Chinese students, thus building China's first-mover advan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and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wer.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training model of innovative talents

如今,人工智能正席卷全球。今年召開的两会报告和议题中多次提及人工智能;在2018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出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键词。人工智能是未来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战略性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深远与广泛,它为能源、农业、教育、医疗、国防等诸多领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已双双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共同作用下,大数据、人工智能快速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并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新一代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世界各国正积极布局,努力抓住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发展机遇。

美国“国家竞争优势理事会”指出:人才,尤其是工科人才,是美国最重要的创新创业资本。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牢牢把握新形势下全球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会,开发了基于创新创业的工科课程,以取代结构不良的、无法有效应对真实世界问题和挑战的传统课程,以重塑工科教育,赢得学生对工程技术学科的兴趣,并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创业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和目标,以适应人工智能新时代发展的需要[1]。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成果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培养目标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2]。显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自主发展,是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关键所在。在信息化教育不断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基于大数据智能的个性化教育、跨媒体和终身学习等理念,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统计与管理模式等产生深刻影响,从而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应每个学生个性和潜质的智能化学习新模式[2]。目前,基于人工智能和学生核心素质提升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1 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

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引导高等学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根据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具有普适性、迁移性和渗透性的特点,主动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社会需求,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多种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而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明确为“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但是,目前高职学校学生的培养却面临诸多问题。

①生源质量不断下滑,传统专业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不能满足新的就业岗位对专业化、职业化、高技能劳动力的要求。现阶段,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注册入校和“单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化,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高考成绩不理想,且大多是被动选择高职教育。从学习成绩来看,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职高专学生录取分数线各科平均成绩都在50分以下,并且还在逐年下滑。这些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缺乏自信、心理脆弱、叛逆性强,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后,学习态度很难端正[3],使得高职教育的一部分毕业生能力不具有创新性、始终滞后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就业供需不平衡。在职教过程中,需要借助多种信息化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发掘学生潜质,弥补短板,提升各级各类学生的技术技能素养。

②社会各界对职教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人才培养的社会认可度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产业转型不断加快,我国各级高职院校也不断强化基礎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推进创新教育变革,形成了一些新的发展模式,但却仍未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受传统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影响,学习技能和从事技术工作并未成为热门的选择;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对学历层次要求也越来越高;从事技术技能工作的劳动者,收入和社会地位往往也不高,这些更使得高职院校生源量持续下滑,制约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

以上这些认识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开展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是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高专教育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2 人工智能给高职教育带来的新问题

人工智能从诞生至今,技术不断成熟,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和渗透也不断加大,为各个领域提供了大量的发展机遇,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不断出台各种策略,为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TOSTP)于2016年10月发布了题为《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两份重要报告;德国于2012年、2013年出台了《确保德国未来的工业基地地位——未来计划“工业4.0”实施建议》和《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德国“工业4.0”正试图将信息物理系统融入制造行业,实现智能制造;日本政府于2014年开始部署“再兴战略”,改变传统企业生产模式,逐步兴起智能企业和“无人工厂”;韩国2016年出台的“九大国家战略项目”,也明确把人工智能列入其中;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英国的“工业2050”;等等[4],世界各国呈现你追我赶的新态势。

2.1 积极的政策指引

我国近几年亦不断出台新举措:“中国制造2050”、《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复旦共识”“天大行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无一不为我国抢抓人工智能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做准备。特别是,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和《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更是引导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不断提高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交流等能力。高职院校更是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注重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快培养引进一批创新、复合型人才。

2.2 工作和职业培训模式的新变化

美国的皮尤研究中心和伊隆大学的畅想互联网中心合作完成了一份预测报告,畅想互联网中心参与了整个研究设计,并于2016年7—8月对技术人员、学者、从业人员、战略思想家以及教育领导者等进行了相当规模的访谈和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报告对未来的工作和职业培训做出了相关的预测(如表1)[5]。

对该报告的预测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工作模式有巨大变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大量进入,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内教育、交通、卫生保健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工作将受到冲击;工作被机器代替、工作岗位难以匹配更多需求、人类“按需式”劳动和生活成为常态。

②教育培训迎来巨大挑战:传统的教育系统无法给劳动者提供工作岗位所需的相关技能;学习者而不是教师,将是学习的核心主导者,且必须“终身学习”和“学会学习”;信息化教育进一步深化,结合新技术,学习系统将会实现个性定制、智能化发展;职业培训更加重视无形技能,如创造力、批判性思维、情商等,培训模式不断改进。

③新的学习认证系统不再是传统学历认证,社会各界对技术性岗位的认识不再片面化。“我们一直同意这样的观点:无形技能一直都很重要,且它们应该成为任何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制定可靠、有效的指标,使我们能够在个人、地区和国家等层面上追踪当今世界繁荣发展所需的所有技能和能力,即使对创造力和好奇心之类的特质进行测量认证一定非常困难[6]”。尽管以文凭、证书为导向的认证体系,便于企业对劳动力的录用进行高效的筛选,但是它们无法恰当地传达求职者的技能水平[5]。随着新式、有效学习环境的出现和数字问责制的进步,技术和能力将会呈现出更加精确和完善的认证方式,即构建一个实时且共享的数字化认证系统,不仅仅需要关注劳动者的测试和成绩,还应该更多地关注劳动力个体所展示技能的水平。这样,认证结果将更具说服力,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人才招聘的信度和效度[7]。

2.3 社会就业结构及产业模式将重构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会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科技决定着生产力,生产力足以影响社会发展,而其在社会的就业结构和产业模式上的影响和革新也不尽相同。针对人工智能,当今各国大多数是根据其发展趋势、技术进步等特点,对就业的长期影响进行预测,这将会对社会结构和产业规模产生影响。首先,对社会就业结构会有替代效应,特别是单一技能、劳动烦琐的职业,一些程序性、常规性的工作或人工无法处理的精密工作岗位都有可能被机器取代;其次,人工智能技术为多元交叉性技术、非常复杂,且不透明,一般人很容易会有认知误区,甚至导致人工智能陷入技术恐慌周期;另外,人工智能对社会就业结构有创造效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兴产业和岗位总量会大幅增长,相应也需要能力与之适应的劳动者。而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系统显然不能满足如此多元化、智能化的职业技能要求[8]。

3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职教育学生素质培养的探索和应对

人工智能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技术学科,涉及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我国为积极应对其带来的经济和就业影响,正不断强化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管理,并对传统产业劳动者进行技能培训,培养出适应其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陆续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培养的战略和政策,并在持续进行着一系列的变革和尝试。例如,我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双一流”建设;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为标志的,以“互联网+”、分享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智造经济等为形态的“新工科”建设战略;适应“中国制造2025”新要求所打造的中国版的工业4.0理念的推广等。人工智能时代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带来新的机遇,为高职教育良性发展和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高职院校要把培养智慧型、发展型、生态型技术技能人才作为目标,结合产业变革重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人才多元发展的培养方式,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应对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①明确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当前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新科技革命,对我国社会产业的重构提出了创新的新要求,這就需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转变传统定性,注重体现现代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始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专业融合和学科交叉的综合创新能力。

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变革带来的严峻形势,转变学生家长旧的择校、择业观念。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且非常复杂,即使是拥有人工智能知识的高级人才或专业人员,也不一定能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全貌,这就使得人们很容易发现其对某一职业、行业产生的负面影响,其他人就会有意或无意的受到虚假陈述的影响,从而产生认识误区,甚至恐慌。这时,就需要施教者进行正确引导、不夸大不缩小,要明确人工智能时代的不可逆转性,明白与其随波逐流不如迎头赶上,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另外,我们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福利的同时,更要正视其潜在的风险,不但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也要关注学生情商、逆商、团队合作精神等心理建设。并且对学生家长也应开展相应的知识普及,更新其对新兴行业和产业融合的认识,转变一些老旧的择校、择业观念,使其对自己子女重拾信心,增强对学生的认同感。

③重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 “双创型”教师。随着新技术对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各专业、行业正在加速融合,这要求高职教育除了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之外,还应包括对文化素养、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内的全面素质的培养,这当然需要根据岗位需求重构专业知识结构,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针对不同学习需求、不同文化基础、不同培训模式的结合,利用各种手段进行信息化教学,提高个性定制,使学生融入学习环境中,加深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增强学习者技能的迁移能力。

另外,应加大对“双创型”教师的培训。高职院校应制定政策激励、支持教师把技术创新知识和技能成果与社会、市场关联起来,在训练学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④构建新型学习认证系统,转变社会各界对技能型人才以及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固有看法。社会各界对高职学校培养的人才一直有着“宽进宽出”的印象,认为其学历层次低、自律性差等劣势,无视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正如梅里克·克里格所说,承载文凭和证书的简历仅仅是二维的东西,无法恰当地传达求职者的技能水平[5]。相较于文凭和证书,工作场所更能为真实世界中的工作职责赋予价值,从而检验劳动者的工作能力。新的认证方式应更多收集和评估劳动者技能掌握的相关数据与信息,来确定能否给予其相关认证等级;而劳动需求者可以通过认证数据平台获取劳动者技能信息,从而鉴别劳动者能力及与岗位的匹配程度,用来决定是否聘用。

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新机遇,高职院校应始终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新进展,深化校企合作,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改良教学手段,同时,增强学生面对新挑战的信心,让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培养其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核心能力,培养出既有工程技术基础又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岗位要求和国际化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Innovate America: Thriving in a World of Challenge and Change[R].The National Innovation Initiative Summit,Washington, D C,2005.

[2]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 陈鹏,庞学光.中国制造2025与现代职业教育转型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5(17):15-20.

[4] 李丹丹,李剑富.“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内涵研究述评[J].当代职业教育,2017(2):78-83.

[5] Lee Rainie, Janna Anderson. The Future of Jobs and Jobs Training[R]. Washington DC: Pew Research Center,2017.

[6] Luckin R, Holmes W, Grifths M, Forcier L B. Intelligence Unleashed:An Argument for AI in Education[M]. London: Pearson, 2016.

[7] 潘天君,欧阳忠明.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与职业培训:发展趋势与应对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8(1):18-26.

[8] 樊润华.浅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对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8(7):18-19.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父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时代,就业何去何从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