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优化研究

2018-10-29 01:51丁少龙王媛媛
创新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产学研优化

丁少龙 王媛媛

摘 要:河南省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依靠传统型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河南省已经开始向新兴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依靠产学研创新载体发展河南省经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面临产学研创新载体龙头企业创新不足、产学研三者衔接失衡的现状,结合其他区域已经取得成效的产学研经验,探索河南省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和发展的优化路径,振兴河南经济、服务河南社会、造福河南人民。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载体;优化

中图分类号:C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8)6-11-4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8.06.002

Abstract: Henan Province i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central China, with superior geographical position. The tradi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can no longer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enan Province has started to change to a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and it has become a trend to develop the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by mean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novation carrier. Fac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of leading enterprise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novation carrier and unbalance between industry, university and research,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optimal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novation carrier in Henan Provinc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experience of other regions that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so as to revitalize the economy of Henan Province, serve the society of Henan Province and benefit the people of Henan Province.

Key word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novation carrier; optimization

產学研创新载体存在的模式主要有3种:第一种是以平台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模式,主要以大学科技园的形式存在,例如北京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科技园等;第二种是以高等院校企业为主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如北大方正,这类企业附属于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与大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第三种是以社会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模式。这3种产学研模式有各自适应的运用领域[1]。

朱长林认为,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高校主导建设,高校主动出面与企业沟通交流,建立合作关系,让企业提供一些岗位给学生,使他们在企业里进行实习,旨在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高校具有主动权;另一种是由企业主导建设,企业主动与高校合作,并提供一定的资金以奖学金的形式给优秀的学生。这两种形式下高校与企业均可以互惠互利:一方面,企业可以直接寻找到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学生;另一方面,高校也提升了教学质量。段小华认为,科技体制改革以后,不同的创新主体在进行功能融合时,一方面受到各自追求利益的因素影响,造成创新主体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创新主体在不同时间段内建立起来的创新载体各具特色,再加上顶层设计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同时由于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管理制度,造成竞争比较激烈,合作互惠互利的局面在一定时间内难以形成[2-3]。

1 河南省产学研创新载体发展现状

1.1 产学研创新载体龙头企业创新不足

当前国家与政府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对小微企业进行创新的一种鼓励与支持。小微企业员工以大学毕业生居多,由于人员年轻、思维活跃,接受新思想较快、创新意识较强,小微企业能够快速地将科技知识与国家政策法规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国家的创业资金扶持,因此创新驱动力总体发展良好。

目前河南省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依然主要靠市场规模和销售业绩取胜。大多从品牌和规模方面进行市场份额占领,从而战胜竞争对手。大企业将更多的精力、资金投入到品牌建设和开拓市场上,往往在创新方面做得不是很到位,创新动力表现不足。而那些小企业却能够做出与龙头企业截然不同的模式,他们在创新上愿意花大量时间与资本进行规划投入。这些小企业既没有品牌竞争力,也没有市场规模占有率上的优势,因此,必须依靠创新,把龙头企业的订单引入自己的业务范围内。相比之下,小企业更具有创新驱动力[4]。

1.2 产学研衔接失衡,创新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河南省政府根据中央创新驱动规划,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出台了众多推动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扶持性政策措施,同时也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与完善。在资金方面增加科技投入规模,人才引进上扩大高水平技术人才引进力度,激励创新热情,有效激发了河南省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浪潮。

国家在创新驱动上也提供了许多的政策支持,解除了束缚创新发展的一些障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创新活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创新科技成果出现空前增长的趋势。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产学研能够很好地进行衔接的却很少。科技成果的产出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但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为了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提高薪资待遇,往往重视科研论文等级、科技成果数量,而真正用于生产实际、转化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科技成果少之又少。

另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作为产、学、研的学与研两个层面,没能够将科研与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有的研究成果没有匹配到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中去,造成科技成果的浪费。许多的科研项目在获得奖项以后,束之高阁,没有与企业进行链条衔接、做好产业转化、产生经济效益,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失衡严重[5]。

1.3 技術创新人才短缺,资源分配不均衡

作为人口大省,河南省高校尽管每年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但由于受到收入水平、发展前景、教育资源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流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技术创新人才短缺已经制约了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河南省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发展现状堪忧,资源配置短缺与浪费并存。河南省虽然已经建立了一大批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但基本上每一个科技创新平台都是按照自身的模式运行,平台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不同平台之间资源整合度非常低,创新效率也较为低下,再加上科研平台的研发力量单一、能力有限,无法形成系统性、多元立体的规模,集成度高的产学研创新载体的数量较少,最终使产学研创新载体整合资源的作用没能够合理发挥出来。主要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企业创新能力弱。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主要依靠传统手段,竞争力不够。其次是科技投入资金不足。由于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具有不确定性,投入的成本有可能大于产出的收益,甚至没有收益回报,导致一些企业不愿意将过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上。最后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河南省具有高技术的创新人才大多流向待遇福利较完善的一线大城市。一些扎根河南省的技术创新人才往往被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吸引过去,造成了河南省整体创新科技人才集中在小范围内、人才分布不均匀的局面[6]。

2 经验借鉴

2.1 江苏常州发展模式

2.1.1 吸引优秀人才。常州制造业发展迅速,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各类理工类科技人才。另外,常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引进措施,鼓励外来人才到常州就业,如“333工程”“双千人才工程”等,这些工程引进人才模式,增强了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同时在户籍制度和档案管理制度上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落户门槛大幅度降低,尤其是对于高学历技术型人才,并且保障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这从根本上降低了人才流动的风险,为常州长期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2.1.2 整合创新资源。常州隆重举行了第六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大会,此次会议围绕“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主题,展开了一系列问题的探讨研究。常州已经意识到要提升本区域的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再生发展,就必须改变过去依靠单枪匹马、打“独拳”的套路发展模式,向“组合拳”这一新的发展方向转变,即整合现有的创新活力资源,把整体的聚集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实现“1+1>2”的效应。同时,常州非常注重产业联盟的发展,着重把企业组织、团体、科研院校、创新个体等各自的核心创新优势结合在一起,加强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建设。

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关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扶持政策,运用各种激励手段促使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产生经济效益。并且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优化,简化相关评价流程,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

2.1.3 扶持初创小微企业。初创期小微企业规模较小,资金紧张,高素质人才缺乏,并且企业在管理运营上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同时缺乏技术支持。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公共服务职能,为这些初创期的企业搭建合理的融资平台,解决其资金紧张问题。并且在开拓市场上,充分给予其合理的引导与扶持,开拓消费市场,尽可能地为初创企业提供一些政策福利和资金支持,保证其首先能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然后逐渐实现自主生存、立足行业发展。

2.2 深圳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

深圳出台政策引导企业与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不断扩大创新载体的辐射力度。企业自主进行整合资源,不同的载体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经验共享、共同发展。深圳的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淀,逐渐地建设完善起来。不同高校之间联合成立国际技术创新研究院,专门进行相关研究,并结合市场需求,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深圳创造出“一园多校、市校共建”的发展模式,把20多所高校联系在一个体系之下,进行资源整合利用。深圳在2007年获得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的荣誉。

深圳通过产学研创新载体的搭建,实现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另外,虚拟大学园的孵化器建设,主要是想通过孵化器这一环节,将科技成果落实到生产实际中去。初期院校与企业分配股权,后期采取共建孵化器模式。这样有利于激励双方共担风险、共享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深圳不仅仅依靠企业利润进行扩大生产与再生产,而是注重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将社会中闲余的资金进行广泛融合,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7]。

3 优化河南省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引进创新人才队伍

人才是发展之根本。2017年郑州市开始实施智慧郑州、人才引进战略,吸引高层次人才来郑州就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与福利待遇,包括落户、住房补贴、购房补贴、学历补贴、创业补贴等。这些激励手段都是为创新发展吸引创新人才做准备。要把以创新导向政策体系作为重中之重,推进创新人才队伍的建设。没有技术创新人才,一切的创新投入和创新项目就无法完成,也就没有可能创造出科技成果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引进不仅是指在生产企业中引进技术型人才,也包括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中引进创新人才,三者都要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作为创新载体建设的重中之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有了科技人才的储备,才可以为产学研创新载体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3.2 多渠道引入研发资金

传统融资的渠道主要是依靠政府来筹措资金,渠道单一,不利于激发创新活力。拓宽融资渠道,不仅可以增加创新积极性,还可以给投资者增加收益。产学研创新载体的搭建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投入和政府的扶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引进资金。资金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企业才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科技研发投入,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

河南省产学研创新载体的发展及资金融入渠道的拓宽,必将进一步激发河南省的创新活力。河南省产、学、研三者协同发展虽然已经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资金融入上做得还不够好,融资渠道单一是影响河南省创新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今后,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给予产学研创新载体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简化银行贷款审批手续;另外,产、学、研自身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吸纳社会资金融入[8]。

3.3 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

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方向选择与其契合度高的一所或几所高校,集中资源,共建产业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高新技术企业应主动加强校企合作,把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与院校专业结合起来,使高校可以定向为企业培养输出需要的创新人才。另外,企业可以请内部的一些高级工程师到高校对对口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并组织学生到企业实地参观实习,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企业可以将需要的科技成果与院校的科研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使院校产出的科技成果更符合企业的生产实际需求,从而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也能够避免院校的科技成果产出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例如,南阳牧原集团2018年推出校企合作新模式,与众多农林牧高校合作,为志愿报考范围内的准大一新生提供学费,实现“免费上大学”的可能。这些指定的院校与专业,与南阳牧原集团的发展实际需求一致。南阳牧原集团一次性提供给大学生四年的大学学费,并签订协议,大学生毕业以后在公司工作满3年以后,这些学费可以实现豁免。若大学生毕业以后,有了其他心仪的工作,只需清还四年的学费即可。这是校企合作的一大创新,不仅为企业本身培养了技术创新人才,也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创新人才。这一培养模式可以作为示范在全社会大力推广。

3.4 鼓励创新,营造创新氛围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参与到培育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行动中。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每年到各高校举办创意大赛,积极鼓励不同学科的大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创意大赛,聘请专家到现场进行评选,优秀的团队还可以拿到奖金,并且获得到溢达集团实习的机会。通过这一载体平台,学生可以到企业亲身体验企业的文化并参与生产实践,有利于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一产学研创新载体培养模式,已经在河南省进行了多年,收效显著。南京摩诺服饰有限公司每年到各大高校进行管培生的培训,结合企业自身实际,选择对口性强的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进行定向培训,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传统的依靠政策鼓励创新、引导创新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而这些企业到高校进行实地的宣传,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已经成为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一种趋势[9-10]。

4 结语

产学研创新载体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协调各方、统筹配置资源的重大工程。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三者之间应该相互合作、相互扶持,形成互惠互利的关系。产、学、研三方要加强沟通交流、互通信息,促进产学研效益的提升,衔接好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产学研创新载体的建设,为产学研创新载体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本刊首席时政观察员.中国经济“三期叠加”: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J].领导决策信息,2013 (32):47.

[2] 魏江.多层次开放式区域创新体系建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0(24):33.

[3] 许德刚,张新朝.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6(9):17.

[4] 陈建新,赵春明.常州市创新型企业培育路径与支持措施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2):141-142.

[5] 曾国屏,王路昊,杨君游,等.深圳的产学研合作:历史经验与现状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3(6):3-13

[6] 陈道喜,单新国.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实施状况[J].公共管理,2016(3):55.

[7] 朱长林.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建设发展研究[J].科教创新,2013(32):10.

[8] 段小华.多载体联合组建创新基地要解决的若干治理问题[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6):9.

[9] 曾国屏,王路昊,杨君游,等.深圳的产学研合作:历史经验与现状思考[J].科学与管理,2013(6):3.

[10] 王秀敏,梁麗,陈骅,等.以产学研活动为载体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12):68.

猜你喜欢
产学研优化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优化问题设计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30)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