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道绳端运动习题的对比谈速度分解的本质

2018-10-29 11:15曹盼巩傅维
物理教学探讨 2018年6期
关键词:教学建议

曹盼 巩傅维

摘 要:对比分析了两道绳端运动速度分解的习题,澄清了直觉冲击引起的错误,利用速度的微分定义证明了绳端运动时速度的分解方式,得出最初教学时要注意物理本质的建议。

关键词:绳端运动;速度分解;物理本质;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6-0061-2

1 两道绳端运动习题的对比

习题1 小船靠岸。如图1,一辆小车通过一个小定滑轮和缆绳拉动小型轮船靠岸,分析轮船的速度和小车速度的关系。

此题通过分解与轮船相连的绳端的速度容易求解。实际教学中学生很容易受“受力分析”的影响,将力的分解和速度分解混淆。教师可通过易化物理制作动态的演示[1],让学生去体验绳端参与的两个运动效果:①沿着绳子收缩;②垂直于绳子转动(或摆动)。

习题2 中心重物拉动两绳运动。如图2,一轻绳绕过无摩擦的两个小定滑轮与两物块连接,另一物块系在两个定滑轮的中间位置,现将该物块由静止释放,设三个物块质量相等,完整的习题可参见文献[2]。

此题绳端的速度v1该怎样分解?经过训练的学生(或教师)对习题1可以抛开“受力分析思维”的影响,那么对于习题2能继续抛开吗?笔者开始是没有抛开“受力分析思维”的,因而很难理解文献[1]中的速度分解方式(参见图2),和几个同事讨论也得到同样的困惑。直观地看需要按两根绳子绷紧进行速度分解(沿两根绳子方向),但根据习题1的解释应该有图2所示的速度分解。到底哪种分解方式正确呢?

2 利用数学关系澄清速度分解的本质

我们分析运动的分解问题有两种观点:动力学观点和运动学观点。动力学观点是先确定独立性的方向,然后明确各方向上的合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预测物体的运动规律。不同的分解方式隐含的独立方向不一样,即分运动的受力不一样,造成分运动的运动规律就不一样。典型的例子是斜抛运动,设初速度为v0,抛射角为θ。如果按水平和豎直两个方向分解,得水平方向做初速度为v0cosθ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初速度为v0sinθ的竖直上抛运动;如果按倾斜方向和竖直方向分解,得倾斜方向做初速度为v0的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运动学观点分解运动是物体在空间几何关系的一种等价,是一种运动效果[3]的等价而不是受力效果的等价。习题2的难点在于绷紧的弹力(力的效果)更符合心理直观——先入为主将学生引入“受力分析思维”的误区,而运动效果的等价却需要一定的数学分析。

3 教学建议

在指导学生分析速度的分解问题时,要突出物体在空间几何关系的等价,并和受力分析的观点明确区分开来,在通俗解释的基础上给出最本质的说明。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指导他们做以上的数学推导,或以课外阅读的形式给出,促进学生的理解。其实,以上的数学技巧在很多大学物理教材中都有,只是当时缺乏与高中物理的联系,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曹盼,白少民.易化物理在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物理,2017,35(17),20-22.

[2]张景婷,张建锋.用EXCEL制图,对“不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的连接体”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J].物理教学,2017,39(4):64-65,22.

[3]方洪,金灿.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问题探析[J].物理教学探讨,2017,35(10):36-37,40.

(栏目编辑 罗琬华)

猜你喜欢
教学建议
浅谈交际法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思维导图的数学教学研究
柱面坐标计算三重积分的教学建议
高职院校食品专业五年专学生的教学思考与实践
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器乐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教学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理论研究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概率统计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