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径探索研究

2018-10-27 15:35杨玉奇
读与写·上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生成性契合点思政课程

杨玉奇

摘要:新媒体的崛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話语权的冲击可谓前所未有。新媒体视域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径探索研究应应用互联网思维,打破藩篱,找准“契合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生成性”关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角色;契合点;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5-0005-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新媒体的崛起,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冲击可谓前所未有,如何打破大学思政理论课“孤岛化”窘境,如何打破“网络服务于第一课堂”守旧思想,如何建立新媒体视域下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成为每个思政工作者心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1.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边界界定

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其显著特征是所有人都可作为信息传播源,即多点自媒体传播。在新媒体的视域下,对于“课程思政”的边界两种理解:一是把新媒体看作技术手段,探讨如何运用新媒体这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二是把新媒体视为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在新媒体的环境背景下探讨如何推进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而笔者这篇文章倾向于在新媒体应用的背景环境下,将新媒体作为新的育人手段加以建设和应用,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因素,促进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合,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专业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和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校内外专家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

2.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思政”教育关系新变化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成长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中,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人际交往、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和新平台,新媒体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话语表达的自由化,打破和消解了传统主流信息媒介的权威,这必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当代大学生接收发送信息渠道和内容呈现不可控性,所以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传统内容也要结合现代形式,才能有效做好大学生教育与引导工作。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指向性。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活动从现实环境延伸至虚拟环境,其主客体也面临一些新变化。首先,教育角色的相对模糊性,即由于新媒体匿名等原因,主客体之间身份地位并不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从而要求我们根据新媒体环境因时因地把握教育关系;其次,教育关系应答性。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主客体关系的接纳与应答,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及时应答,如果教育者提供的教育资讯未能得到受教育者的积极回应,那么教育关系并未实际地形成。

3.新媒体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的问题分析

3.1 新媒体视域下商业逻辑与人文逻辑的矛盾。新媒体与“课程思政”工作的偏差在于二者遵循的逻辑思维不一致。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遵循商业逻辑,他们的唯一目标就是提升用户体验,增加用户黏性,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而“课程思政”教育遵循人文逻辑,强调引导而不是迎合学生,这个鸿沟需要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的架构。

3.2 新媒体视域下课程教学与思政教学之间的矛盾。目前课程思政最大的阻力来源于老师和同学对“课程思政”的不理解,有的老师认为课程归课程,思政归思政,思政有专业老师上,何必多此一举;有的老师认为“课程思政”是在自己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思政内容,所谓专业+思政;而其实真正的课程思政必须积极将互联网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思政这把盐放进课程教学这碗饭,盐可以提味,但是饭并没有额外量的增加。

3.3 新媒体视域下学生对价值引导的向往与供给侧媒介素养缺乏之间的矛盾。当前,大学生对网络思政价值引领的期待很高的,但是供给侧方面,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老化,思政队伍参与新媒体的数量质量远滞后于学生,对新媒体的认知及运用熟练程度上远低于学生需求,而面对舆情的媒介素养更是急需研究和培训。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着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的现象,即在一些学科中 “失语”、在教材中 “失踪”、在论坛上 “失声”。[1]

4.新媒体视域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径探索

4.1 积极深化新媒体思想建设,加强价值引领功能。“课程思政”不能用线上课堂取代传统第一课堂,也不能把课程所授的内容简单“迁移”至互联网,而是要把思想价值用互联网思维传播与展现。无论是知识传授还是价值引导,都是学生认知领域观念的重构过程。新媒体视域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径探索要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同维度的培育,由浅入深、由知到行,由知识掌握到内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4.2 积极推进德育创新意识,提升高校师生媒介素养。新形势下要对全体师生进行系统化的媒介素养培养课程或训练,使其在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时,逐步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能力与素养,并且着重提升师生的创新意识、识别意识、判断意识及沟通交流意识,共建共享新媒体教育资源,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构建良好的高校媒介生态。

新媒体视域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应找准“契合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生成性”关系。应用新媒体思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和感染力,真正实现将思政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 杨涵.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论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切入点[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2018(04).

猜你喜欢
生成性契合点思政课程
寻找知识“契合点” 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找准契合点,打通教学考——基于学生讨论的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第24题教学反思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比较研究中寻找契合点——评《塑造论哲学研究——从美国哲学的视角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内涵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