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刊中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文献史料价值评述(一)

2018-10-27 09:14贾身茂程群柱刘桂娟王瑞霞
食药用菌 2018年5期
关键词:双孢菌类农学

贾身茂 程群柱 刘桂娟 王瑞霞



晚清报刊中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文献史料价值评述(一)

贾身茂1程群柱2刘桂娟3王瑞霞4*

(1.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08;2. 河北省隆尧县农业局,河北 隆尧 055350;3. 河北平泉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 平泉 067500;4. 《食用菌学报》编辑部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 201106)

以晚清报刊上刊载的真菌和大型真菌栽培的40份(专篇、专著或章节)文献为依据,梳理分析后发现:1890年西方双孢蘑菇栽培技术经傅兰雅在《格致汇编》撰写的《西国名菜嘉花论》一文传入我国,该文首次在食用菌栽培文献中使用了“菌种”一词。1903年连载在《农学报》上的《农作物病理学》一书中首先使用了“真菌”一词,并介绍真菌在植物学上的分类地位、本质特征、大型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繁殖等。晚清时期西方栽培的大型真菌只有双孢蘑菇1种。晚清文献报告日本栽培的有香菇、双孢蘑菇和松口蘑3种。报告晚清时期我国传统栽培的大型真菌有茯苓、木耳、香菇、草菇、银耳5种,还有口蘑等多种食用菌及数种毒菌。晚清时期的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的文献,具有真菌学萌芽的学术价值,对大型真菌栽培技术发展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晚晴;报刊;真菌;大型真菌;栽培;文献;史料价值

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的西方,在相继完成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和产业革命之后,其科学、文化出现了革命性的飞跃。生物科学的进步带动了真菌学的发展,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西方大型真菌栽培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茯苓、黑木耳、香菇、草菇和银耳5种大型真菌的传统栽培,在我国延续了数百年至上千年,直至近代,都没有大的改变,长期处于半天然半人工的栽培状态。而西方的双孢蘑菇和日本的香菇等栽培,则获得较快的发展。晚清时期西方近代真菌学理论和大型真菌栽培技术的传入,大大推进了我国大型真菌从传统栽培向新法栽培转变的历史进程。

中国近代史上的所谓“西学东渐”,是指西方近代学术文化向代表东方文明的古老中国的传递过程。我国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始于明朝末年,这和耶稣会教士来华传教有密切关系。而真菌理论知识及大型真菌栽培技术传入我国则始于晚清,据目前查到的文献,最早在我国第一份科学期刊(上海)出版的是《格致汇编》之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夏季号上连载的“西国名菜嘉花论”[1]一文。该文在第一部分“西国常种上等菜类”中,将“园中常种有益之菜以类分之:一为常菜类,二为豆类,三为薯类,四为生菜类,五为萝卜类,六为瓜类,七为芹类,八为葱类,九为茄类,十为香菜类,十一为菌类”。“菌类”部分介绍西国双孢蘑菇的美味及其应用菌种栽培的技术,这是我国食用菌栽培文献中首次出现“菌种”一词。

从1890年起,在晚清出版发行的报刊中不断有真菌和大型真菌栽培的文献出现。据目前已经查到的资料统计,在报刊中连载的翻译自国外的大型真菌栽培专著有3部;载有长短不一,从几十字到上千字的大型真菌及其栽培的专篇33篇。其他综合类图书中,有《农学报》连载翻译的《蔬菜栽培法》[2](1901),《圃鉴》[3](1902)中刊有的洋菌,《农作物病理学》[4](1903)中较早使用“真菌”一词,并介绍真菌在植物学上的地位。

近年来,关于晚清时期刊载的大型真菌及其栽培的专篇文献,芦笛及笔者已撰文数篇[5~12]予以梳理综述,但都较少涉及对晚清末20余年(1890—1911)报刊上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文献史料价值的系统和全面的评述。本文以3册食用菌栽培专著、33篇大型真菌及其栽培专篇和《蔬菜栽培法》《圃鉴》《农作物病理学》及《西国名菜嘉花论》等文献为依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评述。其他期刊,如《国粹学报》(1905—1911)虽然连续刊登了8幅18种大型真菌图画,但其物种的科学名称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农学报》中的《吴蕈谱》(1683)不属于晚清时期的文献,本文均不予评价。

1 晚清报刊中真菌与大型真菌栽培的文献分析

1.1 晚清报刊中的真菌与大型真菌栽培文献

(1)晚清报刊中连载翻译的3册食用菌栽培专著。《家菌长养法》[13]一书的著者为威廉母·和尔康尼(William Falconer)(美),侯官陈寿彭译。译文于1898年8月至9月分5次连载在《农学报》第39~43册上,内容是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据芦笛报道,该书译自著者1897年3月出版的《如何种菇》(How to Grow Mushrooms)一书[6]。

注:左为《蕈种栽培法》提要,右为《家菌长养法》正文末页。

《蕈种栽培法》[14]一书的著者为本间小左工门(日),山阳林壬译。译文刊登在1900年9月《农学报》第117册上。据芦笛报道,此书译自著者1898年5月出版的《蕈种新栽培秘法》(东京兴农園出版)一书[6]。在清末出版的《农学丛书》不同版本中,如上海图书馆馆藏的清·上海农学会辑7集82册本,或清·慕韩辑42册本,均将《家菌长养法》和《蕈种栽培法》分别与其他书合订成册。唯上海图书馆馆藏的罗振玉辑,北洋官报局出版的25册本,将两书合订成一册,且在《家菌长养法》及《蕈种栽培法》正文前都加有提要(图1)。

《种法国菌》[15]1908年连载在《农工商报》第39期、第41期上。该书的来源,书内有说明,“兹有佛山某君新购得法国菌种一箱回粤”“并箱内夹附法国菌植法一书”“此书系法国文字,兹本报托谢平安译出”。内容是用菌种栽培双孢蘑菇技术。该书未见单行本发行。芦笛曾在《食药用菌》2014年第2期《法国双孢蘑菇菌种及其栽培技术传入中国之时间考》[16]一文中录出,并且指出民国时期其曾被《生利指南》(1918)一书部分收录,并充实了一些内容,题为《菌类栽培法》。经笔者查寻,《生利指南》一书中之《菌类栽培法》充实的内容,来源于《家菌长养法》中部分内容。

(2)晚清报刊中连载翻译的3册含有真菌和大型真菌栽培的综合图书。《蔬菜栽培法》[2]一书,为日本福羽逸人著,山阳林壬译,连载在《农学报》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第152~158册,介绍的是洋菌,即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内容包含性形、培养法、菌种调制法、种类、虫病等部分,有插图4幅,分别为蘑菇子实体形状、窖室中的菌床、培养料发酵梯形堆和箱装菌丝片菌种。

《圃鉴》[3]一书,为日本农学士山田辛太郎著,译文刊登在《农学报》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第186~187册。其中“六十一洋菌”叙述的是双孢蘑菇的栽培技术。译文未分节,有插图1幅,为双孢蘑菇子实体。

《农作物病理学》[4]一书,为日本出田新著,译文刊登在《农学报》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第212~215册。其较早使用了“真菌”一词,且说明了其在植物学上的分类地位,大型真菌的形态特征、营养特点,以及繁殖等。有插图3幅。

(3)晚清报刊中的大型真菌及其栽培的文献专篇33篇。此33篇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见参考文献[17~49]。其中,《法国菌利》[26]、《建菌开盘》[28]和《麻菌之特产》[49]3篇笔者尚未查到原文。《种冬菇新法》[36]的冬菇指双孢蘑菇,《日本冬菰栽培法》和《日本冬菇选木法》中的冬菰、冬菇指的是香菇(),《松菌人工繁殖法》中,松菌指的是松口蘑(),《麻菌之特产》的麻菌当指的是草菇()。《辨茸》篇是《教育世界》杂志上1906年7月第12期的一篇93字的短小文献,介绍普国文部大臣要在各校学生中开展辨认“茸”的知识教育,以免由于分辨不清有益的和有害的“茸”,而误食,危及生命。《种木耳法》[37]篇首先介绍:“货分几等,有名白耳,有名云耳,有名花耳”,其后介绍我国和日本的栽培法,最后介绍我国香菇的传统栽培技术。《蕈》篇是《教育杂志》“教授资料”栏目中的“小学理科教材”,介绍了几种无毒蕈和几种有毒蕈,还介绍了“有毒蕈与无毒蕈之区别”,内容较多,本文将专题介绍。

(4)晚清报刊中综合论文中含有食用菌栽培的文献1篇。晚清报刊之综合论文中含有食用菌栽培的文献1篇,即我国最早办的科学期刊《格致汇编》上的《西国名菜嘉花论》[1],作者是该期刊主编、英国学者傅兰雅(John Fryer 1839—1928)。该文连载在1890年春、夏季号上,其“菌类”介绍了双孢蘑菇的美味及其用菌种栽培的技术。文中“菌种”一词是首次在晚清食用菌文献中出现。

1.2 晚清报刊中大型真菌及栽培文献分析

(1)刊出的报刊。据查阅,从1890年《格致汇编》春、夏季号上连载的“西国名菜嘉花论”一文,首次介绍英国双孢蘑菇用菌种栽培后,一些报刊上就不断刊出有关真菌和大型真菌栽培的文献。现就查阅到的报刊种类统计,约有15种之多,其中,除《格致汇编》刊出含食用菌内容的综合论文1篇外,其后有《农学报》连载食用菌专著2册,连载含真菌内容综合图书3册,刊出专篇4篇。《广东劝业报》连载食用菌专著1册,刊出各类大型真菌论文10篇。《湖北商务报》刊出大型真菌栽培各类论文7篇。《江西农报》刊出论文2篇。其他10种报刊,包括《格致新报》《知新报》《南洋七日报》《集成报》《万国公报》《教育世界》《重庆商会公报》《教育杂志》《国风报》《湖北农会报》,均刊出1篇专文。以《农学报》《广东劝业报》和《湖北商务报》刊载的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文献的数量较多。其中《农学报》连载了从美国翻译的《家菌长养法》和从日本翻译的《蕈种栽培法》2册专著,含洋菌栽培的综合图书《蔬菜栽培法》和《圃鉴》,以及有介绍真菌知识章节的《农作物病理学》,另外还有大型真菌专文4篇。

(2)刊出的大型真菌种类。晚清15种报刊中,记载有大型真菌10种(类)以上,还有毒菌。大型真菌中,以涉及双孢蘑菇栽培的文献数量最多,包括专著2册,综合图书2册,专篇5篇,综合论文1篇;其次是香菇,有专篇9篇;再次是草菇,有专篇4篇;其他大型真菌有木耳专篇3篇,茯苓专篇2篇,冬虫夏草专篇2篇,口蘑、白木耳、毒菌、松菌各1篇;蕈种专著1册;真菌知识综合图书1册《农作物病理学》,专篇1篇《世界唯一大菌》;综合文献专篇3篇,为《辨茸》《蕈》《建菌开盘》。

(3)刊出的大型真菌及其栽培技术所属国别。晚清15种报刊中,报告包括英国、美国、法国,栽培的食用菌只有洋菌(双孢蘑菇)一种;日本栽培的食用菌有双孢蘑菇、香菇和松菌(松口蘑);德国发现一大菌——《世界唯一之大菌》;我国从古代传统栽培的茯苓(云南、安徽)、木耳(湖北)、香菇(福建、江西)、草菇(广东、江西赣州)、银耳(四川、云南、两湖等)等5种大型真菌一直延续到晚清,还报告有双孢蘑菇(广州佛山从法国引进)、口蘑(直隶宣化、张家口)和毒菌(重庆)。虽然我国栽培的种类多,但文献的大部分文字较短,而翻译西方和日本的文献大部分都比较长。

2 晚清报刊中真菌及大型真菌栽培文献中的主要内容

2.1 真菌基础知识

晚清报刊中介绍真菌知识的文献,较早见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连载于《农学报》第212~215册的《农作物病理学》[4]一书。该书“第二编原因于寄生植物之植物病”之“第一章原因于寄生隐花植物者”的“甲、通论”之“第一节菌类一斑”中,较早地使用了汉语“真菌”一词,还对真菌及其基础知识,如在植物学中的地位、特性、营养、繁殖、生长过程等作了介绍。真菌属于植物中的隐花植物,该文献首先介绍了真菌在植物中的分类地位。

(1)显花植物与隐花植物的区别。在“第一节菌类一斑”第一段中介绍:“显花植物、隐花植物等之分类,非学术上之分类也,为便利云尔。显花植物者,开花结实,实中藏胚,以供保存种类之用。隐花植物无花无实,惟有一种细微之胞子,以供保存种类之用。”

(2)隐花植物的分类及其特征。在“第一节菌类一斑”第二段中,介绍了隐花植物的分类及其特征:“就大别之隐花植物,为菌藻门、藓苔门及羊齿门。……菌藻门,赅变形菌、细菌、真菌类等,言,全体唯自柔组织,或单细胞而成。真菌类之种类颇多,形状构造、生殖法等,亦各不一。然体中无叶绿质,故不能独立而生活,必寄生于生物或死体以摄取养分焉。抑寄生者,谓一种生物在他种生物或生物死体上,以得食物,及居住之现象也。营寄生,曰寄生植物,或寄生动物,被化(本文作者注:“化”为“他”误)种寄生者,曰宿主。寄生之种类有数种,然以其主要言,别为二,一寄生于动植物之死体,是谓死物寄生,一寄生于动植物之活体,是谓活体寄生。”介绍隐花植物可分菌藻门、藓苔门及羊齿门,真菌属菌藻门,真菌种类颇多,形状构造生殖法等亦各不一,真菌体中无叶绿质,靠利用其他生物生活,是寄生植物等。

(3)菌类中之高等者形态构造。在“第一节菌类一斑”第三段中首先介绍了菌类中一些高等者与低等者:“菌类中为世人所皆知者,松蕈、椎蕈、青头菌、松露、灵芝、猿眼、木耳等是也,此类乃菌类中之高等者。实则下等菌类,此类颇多,其寄生于作物,而惹起疾病,大抵属下等菌类。”指出大型真菌中常见的食用菌松蕈、椎蕈、青头菌、松露、灵芝、猿眼、木耳等是菌类中之“高等者”。

在“第一节菌类一斑”第四段中又介绍了菌类中之高等者形态构造:“今取松蕈、椎蕈、青头菌等,而检视之,第一图椎蕈(自然大)。可见有形状如伞者,是曰菌伞,其柄則曰菌柄,菌伞之里,有薄片状之褶襞下垂,是曰菌褶,有无数之细胞子。试取菌褶一片,以显微镜窥之,可知其为数,多细胞密相结合而成。其外面系圆柱状之细胞,相倂为列,其先端有柄突出,各附生胞子一个,第二图椎蕈(自然大)同上,胞子(放大)。此胞子落至地上,而受适当之温度与湿气,则能发芽寄生于植物之朽体,以渐发育,而为状如细丝之白色体,分歧错综,是曰菌丝,此即菌类之发育器官也。此菌丝至一定时期,则自其一部,而生无数小球体,渐次肥大、开展,遂生菌伞及生菌柄,而菌褶,则附生胞子。取新鲜之菌伞,切断菌柄,置黑漆盆上,经数时间,必见白色粉末,散布盆面,是即胞子也。第三图切断松露(注:此处“松露”有误,应为“椎蕈”)之一部以示其胞子。故松蕈、椎蕈、青头菌等,通常易触人目之部分,不过为菌类之生殖器官,而其下端,必有白色之细菌(注:此处“菌”字有误,应为“丝”),细密生焉,惟该菌丝,不至通常蕈类发生之所,则罕能实见耳。”说明了松蕈、椎蕈、青头菌的形态构造等,还有椎蕈插图3幅,显示其子实体、菌褶及孢子(图2)。

注:第三图“切断松露之一部以示其胞子”,此处“松露”字有误,应为“椎蕈”。

(4)《农作物病理学》(1903)一书翻译的真菌专业术语。该文中翻译使用的“植物” “显花植物” “隐花植物” “真菌” “寄生” “宿主” “细胞” “发育器官” “菌伞” “菌柄” “菌褶” “胞子” “菌丝” “叶绿质”等专业术语,大部分延用至今。对从孢子到菌丝再到子实体的发育过程描述得也十分详细。

(5)世界唯一之大菌。在1910年《国风报》之“海外丛谈”栏目刊载了《世界唯一之大菌》[46]:“德国都城附近某村,发现一大菌,直径三尺三寸,重量三十三磅,此菌仅于四十八时间长成,其生长力之迅,世界无物可比伦。”其记载德国所见到的某种大菌真菌,名称不详,所用单位应是英制单位。(待续)

,E-mail:wangruixia2893@163.com。

S646

B

2095-0934(2018)05-325-05

猜你喜欢
双孢菌类农学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立足生产,服务农户
——记上海志磊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菌类蔬菜交叉种植一地双收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新鲜双孢蘑菇采收和自动化分级方法研究*
双孢蘑菇菌种质量检验规程探讨
在雨后,与菌有约吗?
西藏野生双孢蘑菇栽培种营养成分研究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