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媛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生物教材中理解范畴知识比较多,尤其是涉及生命体结构和生物现象的内容时,信息比较抽象,学生感知起来存在一定困难。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自制教具成为生物课堂重要辅助教具,自制教具时机把握的恰当,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对自制教具的介入时机展开探索,为生物课堂注入新鲜活力,分别在导入、实验和作业等环节,融入自制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达成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生物;自制教具;介入时机
初中学生正处于认知和思维的发展时期,学生初次接触生物学科,基本生物思维还没有形成,理解生物知识的能力还不足。课堂教学时,教师介入自制教具,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资料,使课堂教學内容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为最大限度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教师对自制教具的介入时机展开探索,对导入、实验和作业设计等环节展开灵活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有助于加深学生体验,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创新精神。
一、导入时介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的出现,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具的普遍使用,特别是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频繁投放视频、图片和音频等,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学习的意愿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转变导入思路,展示精心制作的教具,学生一定会非常好奇,这就推动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收到较好的导入效果。
苏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本节课学生将学习人体眼球的基本结构、视觉形成以及近视的成因等知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课堂导入时,教师不再采用传统图片或者视频导入,而是直接拿着自制的眼球走进教室,学生注意力瞬间被吸引,纷纷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老师拿的像一个变异的足球。”有的学生说:“老师拿的像眼球,怎么可以制作得这么逼真,我得好好研究研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制的眼球上,教师顺势为学生讲解眼球的结构,学生直观感知到人的眼球近似球体,接着教师把自制的眼球轮流展示给每个学生。这样学生基本掌握眼球的结构,对眼球有一个更深刻的认知,为接下来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教师利用自制眼球导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课堂导入较成功。
二、实验时介入,激活学生探究思维
生物学科离不开实验,传统实验活动,所呈现的器材都是现成的仪器,学生通常对现成的仪器比较陌生,且感知度较低。因此,教师利用自制教具外形独特、材料普遍和现象明显等特点,为学生制造悬念,激活学生探究热情,学生拥有足够的探索动力。课堂实验展开时,学生主动融入实验,探索自制教具的原理及功能,实验效果明显。
在学习《人体的呼吸》相关内容时,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是最重要的器官,人体在呼吸时,胸廓有较明显的起伏变化。课堂教学时,教师给学生演示膈肌运动,依据人体的膈肌运动的状态自制教具:利用玻璃罩模拟胸廓,玻璃罩顶部塞入塞子和玻璃管,玻璃管模拟气管和支气管,玻璃罩内放入气球相当于肺,气球固定在玻璃管上,玻璃罩的底部用橡皮膜套住,橡皮套模拟膈,确保玻璃罩的密封性。教具制作完成后,教师分给每个小组一个,让各小组观察向上推橡皮膜,气球有什么变化,学生探究的动力十足,认真观察变化,思考得出结论:胸廓扩大气球变大,胸廓缩小气球缩小。学生通过亲自感知,对膈肌运动的原理领悟更透彻。
教师利用自制膈肌运动玻璃罩,激活学生探究思维,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更加清楚认识到胸廓变化与呼吸的关系,形成个性认知,实验操作高效。
三、作业时介入,塑造学生创新精神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为调动起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对生物作业展开创优设计,依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学情,恰当介入自制教具的制作,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乐于动手的品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这不仅有利于强化学生探索意识,而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潜能,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学习《植物的生殖》时,学生学习完植物的有性生殖,认识植物生殖与生命基本特征的关系后,设置课外作业。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制教具,重现“桃的开花和结果”的过程,提示学生先制作出桃花的结构,展示出花瓣、花萼、雌蕊和雄蕊,可以用折纸折出桃花的形状,子房的结构可以借助椭圆形的乒乓球,体现出子房壁、胚珠和卵细胞等;最后可以制作桃的果实,突出果皮和种子。学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作业,都表现得非常积极,在教师的提示下,不断尝试用自制教具演示桃的开花和结果,制作教具的过程中,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开发,进而提升学生生物学习品质。
总之,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课堂的使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学生个性化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对自制教具的介入时机展开针对性设计,有效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激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展开卓有成效的学习探究,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成功塑造。
参考文献:
[1]万小慧.自制教具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新课程(中学),2018(1).
[2]韩丽英.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自制教具[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