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传统美德 提高思想修养

2018-10-26 11:30陈海
甘肃教育 2018年17期
关键词:教师角色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陈海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想修养;教育本质;教师角色;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17—0033—01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培养了中国历代无数优秀人才,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传统文化中诚实守信、尊敬师长、自立自强等优秀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注重初中学生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作为初中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定位教师的角色

1.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师的职责本是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多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人文教育、道德教育几乎失去了。就传道、解惑而言,如果仅仅止于言教,没有深入体悟求证,也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进一步深入学习。所以自古以来,身教为人所重视,因其确能引领学生学习。《弟子规》云:“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如果老师不深入经意、义理,不在人品上扎扎实实修炼,不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又如何能化己育人呢?

2.教后知困,教学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就不得不更深入地体悟经典的内容。若要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除了要主动带动学生学习之外,更要不断汲取圣贤智慧与现代知识,融会贯通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在教学中,才能源源不断推陈出新,引领出学生积极向上。教学相长是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身为教师,要好好把握这得天独厚的学习机缘,让师生在学习互动中不断进步。

二、落实传统美德教育

1.养其“四正”

四正指“正心、正德、正见、正行”。老师要肯定所有学生的心性都是善的,所以从品行入手,老师须以身教、言教启发濡养学生纯善的心。长养学生的善心、善念,这是培育学生为人的基础。要教给学生对人、对事、对物应有的正确的态度。要具有宽厚友爱、互助合群、知恩报恩、见贤思齐、注重礼仪、讲求信用,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常怀感恩之心等优秀品质。

2.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作则基本的要领,就是老师要带头示范。例如如何整理书桌、物品的归类、书籍的排列、书包的整理、缝补纽扣、维修家电、安排时间等等。如果老师能用心体验践行,就能教好学生日常生活的仪礼与规范。所以用身教示范,是老师达到教学成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3. 确立远大志向

“志不立,无以成事”,凡有成就的人,必有志向。在其年少之时,就能立下远大的人生目标,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栽培。若能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圣贤之人,以他们奋斗的历程和不畏艰难的感人事迹来激励学生,启发他们无尽的潜能。受到这样教导的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他们会勇于接受挑战,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由此,帮助学生确立人生的方向与目标,是老师重大的责任。

4.落实每日诵读

要求每天做到“晨诵午读暮省”,朗诵时固定遍数,例如每天三遍,一周下来就可累积几十遍,自然就能背诵许多经典篇目,背诵得越熟越好,可以终身牢记不忘。而且对于已经背过的经典也要经常令其复习,诚如《论语》所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背诵的遍数也是越多越好,因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5.解读为人处世之道

许多学生虽然书读得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难以面对挫折,胆小懦弱,心胸狭隘。鉴于此,老师应当以名人事迹、道德模范、社会热点等為切入点,引导学生重视公共礼仪,遵守公共秩序,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爱他人,做一个有品格、有修养的人。

6.营造良好氛围

学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营造尊师好学、谦敬有礼、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由点带面、由面及点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例如,可以用“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或“诚实、恭敬、谦虚、和睦”等作为班训。尤要注意培养学生如何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无私互助的精神,并让全班同学都学习、实践。

人生是一个不断学习、累积的过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经过不断历练,最终会成就一条多彩多姿的人生路。我们是带领学生成长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地学习、积极地落实、真诚地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伟业。

编辑:陈富祥

猜你喜欢
教师角色传统文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教师角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及角色转换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