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卓越计划”为指导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2018-10-26 11:38白丽梅梁晓正马玉新
科技资讯 2018年11期
关键词: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白丽梅 梁晓正 马玉新

摘 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我国培养全新型工业化人才指明方向,同时为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提供核心方案。本文立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华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矿物加工专业教学体系当前存在的不足,并在阐述了“卓越计划”指导教学改革所应遵循的具体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矿物加工教学体系改革的明确方向。以期通过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关系,构建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发挥企业优势,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为高校开展“卓越计划”和教学内容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模式 矿物加工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4(b)-0169-02

华北理工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于1958 年设立,是河北省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专业,具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是河北省乃至全国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主要致力于培养能从事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加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矿物材料制备、环境保护等领域内的生产、设计、管理、科学研究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程与工程师的概念有了重大改变,通常在要求分工的基础上强调全面的综合。当前的矿物加工专业已远不是传统的物理分选,而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相综合的原理和方法对矿物资源进行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学科。并且随着行业对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对教学体系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质量体制的核心,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相应的教学体系得以实现。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新形势下教学体系的前进方向,借助“卓越计划”可以为新形势下的矿物加工教学体系注入新思想,发展新动力。

1 矿物加工专业教学体系弊端日益凸显

1.1 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练习

理论教学与实践练习的课时配比不合理,这个问题普遍存在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形成这种不合理分配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思维固化,教育观念陈旧,没有将企业的需求放在首位,使用的仍旧是多年前的培养方案。这就导致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导致人才难以满足企业需求。此外,目前大部分工科类专业教学目标都偏向于专业性和科学性,忽视了工程型人才所应具备的工程意识。这样学生在就业时,缺乏对工程的整体考虑,导致思维片面化和模块化,影响工程进展。

1.2 实践教学创新力度不足

纵观我国多数高校关于工程类学科的实践教学模式,大多以校内完成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以及毕业论文,校外进行企业实习。这种教学方法存在诸多不足,第一,有关课程设计环节,学生的设计方案主题过于集中化,难以调动学生创新能动性,不符合该项课程的教学初衷;第二,校企合作模式僵化,往往是学校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对学生进行“走马观花”式的观摩性实践教学,难以有效地融入企业,降低了企业的合作积极性。

1.3 考核模式不符合当前选拔标准

考核模式是否科学全面,是鉴定学生专业知识的一个重要步骤。目前多数高校使用的仍是理论知识测试,理论性考试是相对保守的考核方式,正因如此,逐渐无法满足创新型教学的需要。考核的目的就是为了强调教学指向,抽象化的理论考试不能客观的体现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与我们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的目的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1]。

2 “卓越计划”为教学体系改革提供理论指导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组织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以下简称“卓越工程师”)。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主体,参与落实“卓越计划”的学校应将工作重点主要放在教学体系改革上。此外,从学校改革层面来讲,还应包括改革指导思想、教师队伍重组、政策措施支持、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等方面的工作计划。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在制定“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2.1 找准适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定位应遵循以下两大原则,包括学校教学类型,学校的服务面向和行业背景。对于学校教学类型,大致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本科教学型这四大类。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次,学校面向也有很大差距。从行政区划上来看,大致有面向全国,面向大区(大型经济协同发展区或特区),面向省,市以及面向地级市,区。目前,工程类人才在培养和就业上出现结构失衡、专业扎堆现象普遍存在、就业率不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学校对于自身定位不够准确,造成培养目标与学生水平存在差距。因此,教学体系建设是否合理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自深层次的认识。

2.2 摸索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合理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校摸索制定本校培养计划的基础。然而,在高校教育改革中,为保持学校乃至专业的竞争力,就要求参与高校挖掘和凸显自身培养模式中的特色和优势。人才培养特色主要源自学校的培养初衷、教学资源配置、学校定位、校园文化等诸多方面。是需要参与高校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摸索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评判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

2.3 立足企业需求,展望行业前景

高校应重视并积极開展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高校在本校与行业企业原有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创新合作模式,与众多各种类型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以提升人才就业率。新的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还需要继续探索,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必须建立在优势互补互惠共赢这项根本原则基础上。因此,在寻找合作的合作企业时,高校要认真从合作企业的角度分析。分析企业的需求,考虑能够满足企业哪些需求,可以为企业提供什么服务。建立起参与高校与合作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不仅实现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而且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发展[2]。

3 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3.1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再构建

围绕目前矿业大环境日益萧条的大背景,研究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更加需要全方位的综合型人才,面对严峻的行业形势,重新定位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目标。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高等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将矿物加工工程各课程要素加以适当排列调整,在各课程动态建设过程中实现课程体系目标定位。吸收当前矿山生产和管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和选矿科研前沿知识,紧密围绕选矿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群,优化课程结构,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以及社会需求,协调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等课程结构的平衡关系,并对建立相应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现场实践的有机结合[3]。

3.2 开展校企合作新模式

校企共建创新型人才孵化基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精神直接推动科技进步。高校和企业是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中心地带,在人才输送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纽带作用。基于知识的基础性、先进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原则,根据课程内容相关性,对理论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精炼,增加、增强实践环节。加强深入厂矿企业认识学习,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以“选矿学”精品课程为基础,通过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保持课程完整和先进性的前提下,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打破课程之间条块分割、各立门户的教学局面,进行内容有机整合。摒弃一门课程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突出选矿专业课程的实践性和工程型,与企业共建矿物加工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实现现场教学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4-5]。

3.3 考核模式多元化、创新化

考核模式改革是体现改革成效的关键,改革应立足于专业特点,并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发散性思维的考察,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考核题目的设定方面,适当扩大命题范围,并采用更加灵活的命题选做模式,根据学生掌握情况的不同侧重分别进行考核,借此引导学生向着综合型人才发展,提升个人竞争力[6]。

4 结语

(1)通过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形成了以目标定位为导向,结构优化为纽带衔接,内容整合为着力点的三点一线全方位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研究,突出了目标、结构和内容三大要素相互协调与配合的内在关系,实现了课程体系的“非加和”整体效应,为“卓越工程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保证。

(2)通过协调专业与基础、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并划分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构建了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的卓越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

(3)项目研究主要针对我校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项目的成功建设与实践经验对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同时其成功经验可推广至矿业工程学院各专业。此外,从改革中获取的成功经验可对其他高校矿物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令云,陆芳琴.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安徽理工大学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1(22):211-212.

[2]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3]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57.

[4] 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學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75.

[5] 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6] 郭成龙,王维,郭飞强.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7,4(1):42-43.

猜你喜欢
卓越计划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依托“卓越计划”构建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卓越计划”的制冷压缩机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