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瑜
(绍兴文理学院 艺术学院,浙江 绍兴312000)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和试验世界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机构及相关文献。如西欧“约德尔”民族唱法[1]、北欧“Yoik”民族唱法[2]、蒙古与北美洲“呼麦喉音”唱法[3]与传统西方合唱艺术相结合的试验。目前我国高校合唱团演唱水平已经越来越接近国际同类大学,但对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合唱艺术传统结合的研究和试验活动较少,可供选择的中国合唱作品极度匮乏,缺乏优秀的民族合唱作品是国内合唱团面临的共同问题。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音乐理论家汪毓和教授提出要对合唱“民族化”方面给予突出的重视,对中国题材的选择和艺术处理应大胆开拓和创新[注]汪毓和:《中国多声合唱发展的回顾和认识》,2008年11月23日在中国合唱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绍兴文理学院合唱团近十年以来,多次参与国际、国家级、省级合唱比赛以及由政府组织的重大合唱表演活动,积累了一批独有的体现绍兴民间音乐特点的合唱曲目。绍兴文理学院合唱团主要由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组成,自2008年以来,合唱团保持每周3小时的常规训练与每学年两次的合唱试验音乐会。除了演唱西方合唱发展不同时期作品,同时将演唱绍兴民间音乐创编的合唱作品作为重要特色,形成“民族化”合唱作品创作与合唱训练实践相辅相成的试验模式。这些年,合唱团在合唱“民族化”与绍兴民间音乐传承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推出绍兴民间音乐特色的新作品,文章将以绍兴文理学院合唱团多年的教学与实践为例,结合合唱音乐的创编与参演经历,论述合唱艺术“民族化”与地方性传承的新途径。
合唱艺术产生的土壤在西方,从公元1000年,在首个有记录的分声部合唱至今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合唱经典作品。对于绍兴文理学院从未深入接触合唱艺术的学生而言,合唱艺术与排练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学院合唱团新团员入团,先从演唱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的各历史时期的合唱作品为主,建立多声部歌唱和聆听能力,遵循合唱最本质、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和谐”[4]进行训练。注重音准、节奏、和声、复调、歌词、语言、结构等因素的和谐,更注重合唱训练的“多样统一”与“对立统一”。主要排练作品曲目按照年代见表1。
表1 主要排练作品曲目
2005—2006年,丹麦指挥家Uffe Most任绍兴文理学院合唱团指挥,他带领师生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厦门)世界合唱比赛,参赛曲目主要为西方合唱作品。这一阶段,合唱团很好地学习了西方合唱艺术传统。2007年之后,合唱团继续继承和巩固西方合唱艺术训练体系。
绍兴的民间音乐主要以戏曲曲艺为主。戏曲传统绵长,剧种、曲种多样、唱调丰富,其中绍兴文戏——越剧,是绍兴地区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的剧种,已成为全国性大剧种。绍兴武戏——绍剧,剧目丰富,流行于绍兴与杭嘉湖一带。另有戏曲新昌腔调及曲艺绍兴平湖调、莲花落等民间音乐。绍兴民间音乐具有浓郁的方言色彩,绍兴民间音乐中的语言属于八声调俱全的吴语方言区。用声与语言紧密结合,以本嗓为主、音域不宽。有即兴性又有流派变异。绍兴民间音乐多以口授心传的传播方式,不用书面记谱传承方式。因而产生了戏曲演员对任务形象塑造的个性归纳,产生了众多流派。本人任绍兴文理学院合唱团指挥后,除了演唱大量的西方合唱作品外,同时尝试绍兴民间音乐特色的合唱作品的演唱。
1.“越剧化”的合唱作品改编
2007—2008年期间,合唱团开始尝试演唱本学院教师由越剧改编的合唱作品,杨永贤改编的《孔雀东南飞》,张琦改编、胡增荣编配、何占豪、陈钢曲《梁祝》,这些是保留原有越剧曲调进行改编的合唱作品。其中《梁祝》参加第五届世界合唱比赛“带表演的民谣组”并获银牌。该类合唱作品是对越剧音乐直接进行改编,为绍兴民间音乐嫁接在合唱艺术中直接的传承方式。
2.“越歌性”合唱作品试验
张琦的原创作品《兰亭颂》(见谱例1),在旋律上吸收了越剧曲调。该作品在合唱团排练与演出过程中几经修改,为第五届奥地利格拉茨世界合唱比赛女声组参赛作品之一。2008年7月,远在异国他乡的合唱队员,唱完前3首参赛作品后,指挥(笔者)向团员们传递了微笑,合唱团员们微笑的声音伴随着多声部优美的越歌曲调,饱含着全体表演者的思乡之情倾情演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全曲结束,奥地利听众不约而同起身站立鼓掌,毫不掩饰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喜爱之情。虽然我们演唱着听众不懂的歌词,然而诚挚的音乐打动了奥地利听众。
谱例1:
2017年5月,由周一农作词的大型合唱组歌《大禹颂》之七《水乡谣》,由张琦、彭尚松、罗小令创作的一首童声(女声)作品(见谱例2),以绍兴儿童民谣《看牛调》为元素不断进行变奏,同时融合了其他绍兴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的三声部合唱作品。
谱例2:
由杨鸿年教授创作的合唱声乐套曲《古越情怀》,是“综合化绍兴民间音乐”与合唱作品创作深度融合的另一典范。2009年底,杨鸿年教授受绍兴文理学院合唱团委托,专为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而创作。杨鸿年教授在笔者陪同下,到绍兴采风,他深入接触了一大批绍兴民间音乐。最后锁定在越剧《梁祝》《西湖山水还依旧》《孔雀东南飞》,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及曲艺莲花落等民间元素,带回影像资料回到北京创作而成。合唱套曲《古越情怀》之《引子》《托卡塔》《悲情》《仙境》,都由综合化的绍兴民间音乐融合现代合唱创作技法而成,其中《引子与托卡塔》与《仙境》为女声组参赛作品之一,好作品加精彩的演唱,是合唱团获得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女声组”冠军的重要秘诀。
近十年来,合唱团在学习与吸收绍兴民间音乐唱法和演奏上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合唱民族化的实践。
1.学习民间音乐原生态唱法和唱腔,体现合唱唱法“民族性”
合唱有女高、女中、男高、男低四个声部,是根据演唱者的音域和音色划分声部的。在民间音乐、戏曲艺术中,演唱的声乐体系是根据角色“行当”划分的,每一个特定的“行当”和流派,都有着自己的发声方法和演唱方法。《梁祝》作品演唱中,特意请绍兴艺术学校戏曲教师教授团员演唱越剧范派与袁派唱腔。这个作品中,女高演唱范派,女中音演唱袁派,合唱团表演传承了越剧的艺术特色和演唱风格,使之与合唱风格艺术相匹配,创造本土化的合唱艺术。
2.民间音乐中特性乐器演奏的加入,强化合唱表演“民族性”
《古越情怀》套曲之《托卡塔》,见谱例3,人声之前加入了绍剧司鼓演奏,演示了巧用民间音乐中的个性伴奏乐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绍剧司鼓单击、双击、轮击、滚击等演奏,展现绍剧司鼓与多声部人声相结合的奇妙艺术,司鼓与合唱《托卡塔—嬉戏》的Vivace在音乐与速度上完美的无缝相接。
谱例3:
3.原汁原味再现地方特色的风情表演
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带表演的民谣组别比赛中,在演唱汪家宝的《老酒谣》作品时,加入绍兴黄酒传统酿酒工序,工人们将黄酒制作的过程一一展现,合唱团员用绍兴方言演唱了老酒谣儿童民谣,表演中使用绍兴民间吹打乐“号筒”的表演,原汁原味地将绍兴传统的“女儿红”酒文化与之相对应的绍兴民间女儿出嫁风俗搬上舞台。
4.提炼民间音乐曲调,结合当代创作技法与合唱表现形式展现于舞台
例如,《引子与托卡塔》中音乐在嬉戏中结束,少量合唱团员用赋格的方式叫唤起绍兴街头的各种卖唱调:“卖↗Ma甜酒酿!”“火腿Fu↗Tei粽子↘”、其他团员用捻指、击掌、跳跃等人体打击乐模拟雷阵雨开始到结束,合唱团人声与钢琴接《仙境》。
《古越情怀》套曲之《仙境》,提炼民间音乐的曲调,结合当代创作技法,用合唱形式表现多声部、朦胧的民间音乐精华(见谱例4)。
女声合唱四声部中,S1声部曲调取材于越剧《西湖山水还依旧》,S2声部为越剧《梁祝》旋律的变体。两个旋律抽象、若隐若现在S1、S2声部展现,向听众暗示越音及地域特征,从而联想到绍兴的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的画面。
谱例4:
绍兴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古城,在漫长的文化演变中,留存下来一大批民间音乐瑰宝,合唱“民族化”就是通过合唱艺术表演,来传承这些民间音乐的传统精华,使得合唱艺术更富有个性内涵与独特风格。本人在实践活动中,提炼出以下几个操作方法。
①正如杨鸿年教授思考的:“和声、复调、配器、曲式等是一切音乐形式包括合唱体裁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手段”[5]。合唱指挥首先必须遵循合唱艺术原则与传统,训练合唱团。
②合唱艺术不能全盘西化,要结合我们的文化与传统,吸收民间音乐的精华,学习民间唱腔和表演特点,应该不断地将民间音乐美的元素,原汁原味融汇到合唱艺术表演中,使合唱艺术走民族化的道路。
③合唱“民族化”与民间音乐传承,一定要集中力量思考提炼民间音乐曲调,并结合现代合唱作品创作手法的问题。
在探索合唱“民族化”与传承本土民间音乐的同时,必须正视以下几个问题。
①避免出现脱离合唱审美共性原则,一味地发展所谓的民族性。有一些合唱团体简单粗暴地把民间音乐搬上舞台,在台上只见民间音乐的曲调与表演,音不准、听不到和声、更谈不上声部之间的平衡,这样的表演是丑化与糟蹋民间音乐,也是合唱艺术的停滞甚至倒退。
②避免歪曲、篡改民间音乐原貌。避免因对民间音乐缺乏深入的了解,一知半解地嫁接入合唱艺术中,得不到民间艺术家的认可,也易对听众造成误导。民族化的合唱作品,要展示和升华原有民间艺术的美和特色。
③关注尚未挖掘的民间音乐。除越剧、绍剧、莲花落、新昌腔调、平湖调之外,还有各种吹大乐、丝竹乐等民间音乐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并找到最好的方式融入到合唱艺术之中。
绍兴文理学院合唱团自发地开启合唱“民族化”与绍兴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探索之路。通过一系列“民族化”的合唱作品创作,为民间音乐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训练中结合绍兴民间音乐原生态唱法、特性乐器的加入、再现绍兴民俗音乐、提炼绍兴民间音乐曲调与现代技法结合等方法,将“民族化”合唱从借鉴西方合唱得以发展和创新。同时,通过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与演出等活动,推广和深化合唱“民族化”作品,为合唱“民族化”与绍兴民间音乐传承活动相结合,同时缓解了绍兴传统民间音乐传承的“断层”与“沙漠化”危机,将绍兴民间音乐观众拓展到年轻一代。最后,通过大量的试验与表演活动,合唱活动进校园与课堂,进入大、中、小学艺术节展演活动,绍兴民间音乐以合唱艺术表演为载体,被年轻一代顺理成章地接纳、认同与吸收。
合唱“民族化”之路还很长,如何传承民间音乐精华,如何通过合唱艺术来表现,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讨论和完善。希望本文能为各地合唱同仁在合唱“民族化”与民间音乐传承探索之路上,提供一些启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