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欣
【摘 要】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有课程必有课程表。课程表是每个学校中最常见的物品之一,是教学模式的直接表征,不仅能折射出学校的历史变迁,还能展现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之路。青岛二中是山东省重点中学和规范化中学,创建于1925年,已走过90多年的春秋,本文就以课程表为切入点,一探其中的校史春秋。
【关键词】 课程表;校史;新课程改革;青岛二中
1青岛二中课程表变迁探秘
1.1 几个阶段的实证
查阅青岛二中档案馆历年的课程表,发现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女子学校阶段、传统教学阶段、素质教育阶段、新课程和MagnetTeam(以下简称MT)制阶段。作者选择了1987年、1999年、2003年和2016年四个时间段的课程表作,并对这四个课程表进行深入研究。
1.2 分步解析
1987年及其以前的时间,学校教授的课程主要以“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9门高考学科为主,除此之外便只有体育课。课程的类型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生们的多样发展,课程的设置也比较局限,自由时间安排的灵活度小。1999年课程表中加入了“艺术或心理”、“信息”、“阅读”等学科,顺应了当时计算机快速发展的趋势,且关注了学生人文品质的培养。课时从原先的6节/天调整为 7节/天,周六周日两天放假。2003年到2004年的课表基本延续之前的排列方式,加入了“口语”学科。但是在2004年,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国家对学校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的课程安排。2016年的课程表题头是“青岛二中高一文1课程表”,并没有出现班级,而是用“文1”来替代。每周二下午也有专门的MT课程。而且下午的3、4节并不强制安排课程,学生自由安排,可选择选修课、体育活动、课题研究等。
根据以上的分析,从课程数量和每周休息天数来看,青岛二中高中教育着力于育人模式改革,不断提升质量。表现在学科种类不断增加,这也使得1999年后的课程节数较1987年课程节数增加了1节,但1999年后的每周课程节数与1987年每周课程节数增长课程节数大致相当。青岛二中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一样,在过去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育分”不育人的问题仍然存在。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已经基本普及,从精英式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明显,除了学业水平上的差异外,更多的类型和个人性相上的差异。从变化趋势上看,青岛二中强化特色办学,大力推进高中多样化发展,打破普通高中千校一面的局面,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2青岛二中课程表昭示的时代气息
2.1咏絮之才明德格物
青岛二中原名为“胶澳商埠公立女子中学”,到1950年秋正式改名为“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2.2艰苦求索开拓创新
成为综合高中后,课程体制和教育理念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1987年的课程表我们可以看出1987年每天要安排六节课,且科目只有“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和“体育”。可以看出当时二中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教学方法等都在强调理论学习,应试教育的痕迹比较重,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彼时,我国正在探索教育的道路,青島二中也在探索教育改革创新举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在这种背景下,青岛二中也积极顺应时代潮流,调整课程内容。因此在1999年中的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心理、信息等学科的增加,课程也不再局限于高考所考内容。
2.3激扬生命终身发展
从2004年9月开始,包括山东在内的4省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内容包括: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青岛二中积极实行国家政策,在二中也推出了新课程改革:(1)不同于其他学校重新分班,二中打破传统的“行政班制”,实施“走课制”,为各类选修课的开设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搭建了平台。为了减少学生运动的次数,缓解师资的紧缺,采取“切块走课”的模式,将3至4个行政班组成一个“走课”单元,一个年级形成4个固定的“走课单元”。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政治学科在教学班上课,为更好地适应高考的文综理综以及选修模块,其他必修科目一律在原来的行政班上课。(2)可以看到2003年时,每天的时间安排是上午四节课,下午三节课。而到了2016年,课程表的时间安排早已经转变为上午五节课,下午两节课。虽然课程的总数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下午学校将利用此时间教授选修部分的课程,进行全校范围内的“大走班”。从课程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中的教学不再单单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是注重学生品行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青岛二中确立了“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教育目标,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动力,开展教学工作。
2.4 MT团队各领风骚
通过2016年的课程表,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出现了MT的概念。在2016年,青岛二中开始实行MT计划,学校按照学生兴趣设计了人文、经济、外语、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6个MT,新生入学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吸引力团队,而不再同以往一样被动地分班。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实行MT制度主要有如下优势:(1)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个性需要;(2)更加方便教学管理;(3)更加有利于开展课题研究,确定学生职业规划。
2017年则延续MT制度,在原有六大MT基础上进行调整,设立人文、外语、数学、生化、理工、经济MT。此外,在本时期的课程表中,下午的第三节和第四节也是学生自由支配的,可以选择选修课、体育活动、课题研究等。青岛二中还开设了网上报名选修课平台,提供了几十门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
3管窥青岛二中课程表揭示的课程发展规律
3.1 课程改革是常态
每次大的高考改革,必然会引起新一轮的课程变革。作为青岛市最好的高中,青岛二中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前进,自素质教育后新增的“心理”、“信息”等学科到后来的走班制再到如今的MT制度,无不是在时代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本校实际,顺应最新发展趋势,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实践。特别是青岛二中从2016级学生开始摒弃传统的按照学习成绩平行分班的做法,让学生按照兴趣自主选择,组建人文、经济、外语、数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六个吸引力团队,实行团队运营、动态管理,实现了“管理、课程、学术、社团、基地”五位一体的MT组织管理模式。
3.2 课程资源是核心
课程是学生素质培养的载体,这些年,青岛二中致力于“在高中阶段实施创新人才素质培养,着眼于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智慧优势,创设多样性的创新课程体系”,围绕二中学生“十项素质”的培养目标,在六个大类近100门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人文素养类课程、科学研究类课程、工程类课程、技术类课程四大类课程为基础的STEAM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体系。正是这些精彩的课程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走出了一条育才和育人相结合的创新之路。
3.3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目的
2000年以来,青岛二中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着眼于“造就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育人目标,坚持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构建了五项基本素质发展和五项特色素质提高组成的的学生综合素质结构,初步实现了学生素质培养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极大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张礼永. 从课程表变革看课程改革的思路[M]. 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7.
[2] 龙洋, 孙霄兵. 对我国教育法学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思考[J]. 教育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