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雪
[摘 要]默读作为语文课堂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普遍存在着默读时间长,缺乏具体的指导等现象,学生的默读质量低下。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采取分块性默读、寻觅性默读、思考性默读的形式展开教学,以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课堂;分块性默读;寻觅性默读;思考性默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8-0059-01
所谓默读,就是指不出声的读。它在阅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默读的教学价值很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任意一篇课文都需要通篇默读。经常让学生通篇默读不仅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还容易使默读流于形式,成为课堂教学的包袱。教师应讲究默读的艺术,并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采取恰当的默读形式,真正让默读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服务。
一、分块性默读
所谓分块性默读,是指教师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把一篇课文划分为若干个板块,以板块为单位展开默读教学。在板块的分类上,教师可以从文本内容出发,就自然段或者文本情节、某种描写、特定语境等方面进行分块。这种分块性的默读形式可以有效防止通篇默读中学生视觉疲劳、课堂冷场现象的产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苏教版语文《莫泊桑拜师》一课,主要通过莫泊桑向福楼拜拜师的具体过程,使学生了解他们各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使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一些写作上的常识问题,为自己的习作与表达奠定基础。由于课文较长,如果采取通篇默读的形式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且默读效果也会严重受到影响。根据这种教学现状以及文本内容的特点,教师把课文分为三个默读板块:(1)默读莫泊桑第一次拜师的情形;(2)默读莫泊桑第二次拜师的段落;(3)默读莫泊桑第三次拜师的部分。教师还可以对默读的部分进行细化,让学生边默读边想这段话的具体内容有哪些。这样分块性的默读,简便易行,易于操作,也更具有针对性,有利于学生默读质量的提升。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分块性默读的时候,要根据默读内容把握好默读的时间,关注学生默读兴趣的激发以及学生的默读所得。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提升学生的默读质量奠定基础。
二、寻觅性默读
所谓寻觅性默读,是指在默读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找出重点的词语、句子、修辞手法或者重点人物的细节描写部分等。这种默读属于在默读中寻找,在寻找中默读,是浏览式默读的提升,含有判断、辨别、选择的功能。
如苏教版语文《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主要讲了“我”在游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赞扬了老人乐观、爽朗的生活态度,這种生活态度也感染了“我”,使“我”发自内心地对他感到敬佩。在学生默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1)画出关于描写天游峰石级的句子;(2)找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3)画出有关“我”和扫路人对话的句子;(4)画出让自己感受深刻的词语或者句子。这样的默读任务虽然不多,但对于学生来说,默读就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在读中寻找,在读中圈画,在读中感受,为之后的精读课文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抓住重点句子品读课文。
这样的默读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单一默读或者无所事事现象的产生。经常鼓励学生在读中寻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默读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思考性默读
在默读的时候,如果学生仅仅是浏览一遍,那是不动脑筋的默读,也是低层次的默读。而思考性默读的主要特点就是要带着问题去读。在思考性默读的过程中,哪部分内容需要默读,默读需要多长时间,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为提升学生的默读质量奠定基础。
如苏教版语文《理想的风筝》一课,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在这一课的教学上,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默读中思考下列问题: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在这几件事中,让你感受最深刻的是哪件事?理由是什么?在这些默读任务的引领下,学生可以边读边思考,在思考中形成大略答案,对于刘老师的形象形成初步的理解感悟。有了读中思考作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深入阅读课文也会显得更加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默读的意图何在?哪个地方需要默读?默读需要多长时间?通过默读让学生达到什么效果?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唯有如此,才能给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条件。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默读是一种读的方式,更是一种读的艺术。采取分块性默读、寻觅性默读、思考性默读等形式,可以真正让学生由“读”到“找”,由“找”到“思”,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经历默读的具体过程,真正把默读的教学价值落到实处。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