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霞
【摘 要】 数感作为核心数学素养之一,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作了明确表述:数感是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关键词】 数感;生活体验;实践
数感作为核心数学素养之一,在《新数学课程标准》中对数感的内涵及功能作了明确表述:数感是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学生作业:“妈妈的体重60克,四(2)班有43.5人”“一棵大树高12厘米”“一间仓库的容积是240立方分米”……如此荒诞的结果,令人哭笑不得。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呢?我想,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对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以至于许多同学头脑中没有“数”的常识概念。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生活体验,走近数感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故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我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作单位。像一分硬幣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一袋糖重1千克,肥皂、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了克、千克的意义。
二、联系实践,丰富数感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实践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我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一上课老师先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数出来摆在桌面上,问:想一想,怎样摆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有的学生就把10根小棒放在一起捆成一捆,很容易就看出11根了。学生形象地感受到把10根捆成一捆的优越性。这时告诉学生,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了“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了“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
三、注重表达,提升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我在《求小数的近似数2》的教学中,提出怎样把一个多位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的问题后,让学生试着独立解答,然后交流改写的方法,学生们说出了几种改写的方法:有的用大单位化成小单位除以进率一万,有的是看这个大数里面有几个一万,有的直接分级在万位后面点小数点,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的改写与单位换算,小数点移动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紧接着再练习几道改写的题,让学生感悟到解题方法的多样性的同时找到最优策略。
总之,对数感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既联系生活实际,又要创设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数”中,培养数感,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珍霞.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J]. 南北桥,2017(19).
[2] 孙新娟.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数感”[J]. 发现,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