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现代教育全面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现有的教育方式,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来提升课堂教育效率。而小学高年段的思想品德教育也需满足这些要求,以创新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路径来创建有效课堂,提高学生在思想品德上的综合素质水平。文章主要以苏教版小学高年段品德与社会课程为例,对其有效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素质;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4-02
作者简介:李承承(1987—),女,江苏徐州人,中小学二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概述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学科蕴含了许多具体的社会现实资源,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从而对小学生展开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其品德素养。因此,这一课程主要建立在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基础之上,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品德素养。而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接触到的社会生活面更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增加社会阅历,促使其更多地了解社会生活,明白品德素养的重要性及社会对品德的需求。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小学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必须对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进行改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1]。
1. 对学生形成个人素质和良好社会习惯发挥着积极作用
人在形成自身素质的过程中,突显出自发性的特征,而这一自发性形成个人素质的过程,即其不断丰富文化知识和扩展社会阅历面的过程。而个人素质蕴含着正面或负面的价值观,对于学生而言,尤其需要发挥教师的良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走向积极正向的道路。而品德与社会课程能够为发挥这一积极影响而提供教学平台,帮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素质水平。
2. 对提高国家公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发挥着积极推动作用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少年强则中国强,其素质、道德、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国家公民的素质水平。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推行品德与社会课程,有利于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素养,推动整个国家公民素质水平的提高。
三、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不久之后就会步入初中阶段,其社会生活面更大,因此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提高其思想品德综合素质更加紧迫,可构建起以下有效教学策略:
1. 创设生活情境,加强学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具有体验性的特点,可以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其他人在这个情境中展开有效的交流。因此,教师需从这一明显的特征出发,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促使其在有效的情境对话过程中捕获知识和获取感悟,同时也塑造自身更好的品质[2]。比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之《法律护我成长》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其创设“我要维权”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可以通过信件形式给学生呈现侵权事件,让学生帮助某某进行维权。例如,有人给某个维权小高手发了求助信:①小明散播谣言,说我偷拿了他的铅笔,但是这件事情与我无关,我该如何应对?②我成绩退步了,妈妈为了知道原因而偷偷看了我的日记。我觉得很生气,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妈妈这一行为。③我在一间店里买的英语学习机无法播放声音。教师提问:“像这样的求助信,各位维权小高手,你们有什么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帮助他们维权,可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兴趣,努力结合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学习的维权方法,探索具有可行性的、合理的解决措施,提高其解决生活中常见侵权事件的能力,也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同时增加其有效的道德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2. 在传统文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操
品德与社会中蕴含的丰富知识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让学生在知识内化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而知识文化素养的形成意味着学生良好情操的形成,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这也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3]。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我们为祖先而骄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自由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组,同时也就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划分为几个部分的任务内容。小组选择其中一个任务之后展开自主学习,经过讨论、思考和探索之后,得出答案。教师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小组成员的看法。在分享心得的环节中,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赛形式来争夺答题机会,活跃课堂气氛。而在课堂小结的环节,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同意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根据作用大小进行排序吗?”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索与讨论,最终得出统一的答案: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每个发明都独一无二,其贡献都非常大,且意义非凡深远,对于这种给后人带来深远影响的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应该对其进行排序。而学生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能够从内心自然而然地升起对祖先的尊敬、崇拜和骄傲之情,达到这一课程的素质培养目标,且效果比较好。
3. 组织主体实践活动,丰富学生内心情感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其生命力的主要来源是课堂中的有效主体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感悟。这就要求教师更多地组织开放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以致用,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体悟到应有的情感,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意念,塑造其优秀行为[4]。
比如,在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我是共和国的公民》课文中,可以引入“王爷爷的苦恼”这一与真实生活贴近的案例,从而组织主体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来展开,例如小品形式,在“王爷爷的苦恼”的小品实践活动中,要求参演的小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走进情境之中,有感情地表演出王爷爷身上有烦恼的画面,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王爷爷没有子女赡养和老无所依的困境与苦恼,感受王爷爷内心那浓浓的无奈、孤苦以及辛酸,从而在脑海里深刻记住不孝可耻这一观念。在情境的再现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品德素养,将孝亲敬长的良好精神贯彻在日常行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借助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尤其是多媒体的视频技术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态的内容,增强其感知,激发其内心的情感。比如,在苏教版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的《天有不测风云》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视觉感受,使其更深刻地认识大自然的美和力量。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来播放关于大自然的视频,可以涵括和谐共处的动植物、一望无垠的碧蓝天空与遥望无际的宽阔海面、鱼儿在水中游泳、鸟儿在天空飞翔等大自然的美好画面;也可以播放沙尘暴、海啸和地震等大自然灾害,深刻震撼学生的心灵,从而让学生在喜爱大自然的同时,也敬畏大自然,促使其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积极地投入环保工作之中。
四、结语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且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即将步入初中,其社会生活面更广,受到正、负面各种思想冲击的机会也更多。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需不断丰富自身能力,构建起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有效课堂,让学生受到良好思想品德情操的熏陶,从而为其抵御不良思想而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使其人格进一步健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清.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 策略分析[J/OL].教育現代化(电子版), 2017(1):42.
[2]肖群慧.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 教育探讨[J].考试周刊,2018(3):141.
[3]苏玉红.基于新课改标准下提高小学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J].考 试周刊,2017(30):154.
[4]武立双.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 教育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 (15):67.